唐寧街十號,英國首相官邸。結束執政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拉開窗簾最後一次向群眾揮手致意。象徵施政強硬保守的柴契爾主義,已統領英國風騷十一年。
跨過半個地球。在台灣,由郝柏村強勢領軍的行政體系,鼓動了近半年來風格獨特的施政理念。整個社會喧騰著「郝柏村震撼」,媒體追逐的是郝柏村的一言一動,街談巷議的還是郝柏村的諸般措施。
「到處都是郝柏村。」一位賣肉圓的流動攤販不經意地說。
「郝柏村主義」拉幕初起。拋開以往遷就現實政治狀況的施政理念,以及凡事講究圓滑沈緩的協商模式,果斷地恢復社會秩序、伸張政府公權力的為政理念,在郝柏村濃得化不開的軍人性格下大剌剌地現。
「家長式管理以及新的保守主義正在興起。」擅長以戲謔眼光解釋政治社會情況的電視策畫人王偉忠觀察說;「郝柏村是今年最「酷」的人。」最能顯示郝柏村的「酷」、莫過於他貫徹行政理念的堅持。七十九年六月初脫下戎裝出任閣揆,立即通令動員軍憲警聯合緝私,不顧新竹市議會用無限期休會來抗議軍方入駐南寮漁港;也排開輿論強烈的攻擊,郝柏忖以「人民支持掃黑」的信念,安穩如山地繼續整頓治安。
郝馗比鍾馗
一招接一招的掃蕩,在漫畫家的筆下,悍強不低頭的郝柏村被比擬成鍾馗捉妖造型的「郝馗」,左手持了「道德力量」的寶劍,右手甩著「擴大取締逾時營業」的長鞭,展開除妖行動。
推動公共建設和加強取締違法是郝柏村舞出的凌厲劍式,表明政府重塑公權力的決心。他親自召開「治安會報」、「公共工程督導會報」,逐一分工,責成各部門按時完工。五輕、彰濱工業區,在行政院大力主導與大批裝備齊全的員警嚴陣下,勢如破竹般開動。
「院長事事要求目標、策略、達成。」行政院一位科長說明郝柏村按計畫一步步進行的強勢作為。
自信,甚至有些近於倔傲,是郝柏村散發的獨特為政風格。
當權力日益膨脹的立法院抨擊他大陸委員會的合法性,以及通過決議暫緩提高農保費,行政院依舊照計畫進行,不予理會。對於立委長篇累牘的質詢,他總是簡短做答。據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蔡仁堅的估計,郝柏村曾在四十分鐘內答覆二十幾個質詢。
凡是針對他個人行為的指陳,例如:民進黨的葉菊蘭指他是末代強人、「戴念珠的老虎,會念佛也會咬人」,郝柏村根本懶得辯駁,只以「沒有這個事」或「這種說法,我不能接受」做為回答。當立委余政憲提出國人外移、資金外流的質詢時,他不待思索地直斥:「我們不需要失敗主義。」
郝柏村有選擇的「簡捷」答詢,在立委間引發兩極的評價。喝采他的認為政務官本來就不該唯唯諾諾;對他反感的,則對他「不把立法院看在眼裡」耿耿於懷。民進黨立委陳水扁甚至用「去勢院」來比擬在郝柏村強硬姿態下的立法院。
一次會議解決問題
上行下效,郝柏村凌人的氣勢也感染到部屬。普訊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柯文昌觀察這半年的政府部門,感覺政府官員都比以前「有擔當、勇敢得多」。財政部長王建瑄敢於和擅長辯論的陳水扁做激烈的言辭爭論;經濟部商業司長吳慶堂在取締KTV等場所逾時營業時,更說如果有人敢向公權力挑戰,「絕無僥倖」,一定要斷水斷電。
「現在有些官員講話的口氣都像軍人。」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瞿海源對這種現象不表贊同。
不能容忍沒有效率的公務員是郝柏村一再強調的理念。在上任兩個月後,郝柏村便不耐煩拖了多年還沒有任何進展的公共工程,命令施工單位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趕工。
新聞局長邵玉銘對郝柏村的效率要求深有所感,過去要花上幾個月協調、公文來往的工作,郝柏村在一次會議上就解決了。台中市長林柏榕向中央申請興建六百萬噸的垃圾焚化爐,被郝柏村大筆一揮改成九百萬噸,「一次可以做完的事,為什麼要分兩次?」充分顯露郝柏村的效率觀。
五十多年的軍人生涯,使郝柏村浸淫了「迅速、確實」的做事方法。即使實施政令,也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快速推出。他規定MTV等營業不超過三點、取消愛心彩券的發行,都是在幾次會議之後就立即公布,快得連業者、主管機關也措手不及。
「很對的事也要研究兩年?」王建瑄則駁斥輿論對郝柏村快速決策的批評。
「他的決策是跟著感覺走,」民進黨的蔡仁堅對郝柏村的「快」不以為然。思想史學者韋政通更懷疑,郝柏村的決策是靠粗糙的靈感,「天天來一個靈感怎麼得了?」
也許是秉持他嗜讀的「曾胡治兵語錄」--若官氣增一分,血性必減一分--郝柏村缺乏往昔政壇長見的常袖善舞。在黨政關係良好的豐群公司董事長張國安的經驗中,過去企業界和行政院長經常見面、會餐;郝柏村上台後,張國安和他只見過五次面,而且都是張國安主動邀請他。企業家劉金標認為郝柏村最難得的是「和企業界沒有很密切的關係」。
黨政大老一視同仁
對黨政大老,郝柏村也是一視同仁。當國民黨中常委辜振甫和力霸財團負責人王又曾五度聯名請求降低證交稅、挽救企業危機,郝柏村不為所動,也不找理由打圓場。立法委員「照慣例」向行政院要求幫忙,郝柏村一概不買帳。
「他不會說好聽的話,但是說到就一定做到。」第一位被延攬入閣的無黨籍政務委員黃石城說。
在百家爭鳴、著重採納各方說法的時代,郝柏村獨樹一格,對政治人物的意見和輿論的正反評價,顯得並不那麼在意。政壇人物批評他朝今夕改,他以「朝令既有錯,夕改又何妨?」堅持政策;他規定政府各部門不得隨便對外發表政策意見,也不接受記者隨機採訪,輿論批評他「專斷、不民主」,他仍只是「注意而不在意」,貫徹既定的決心。
「他跟過去的政治人物都不一樣。」黃石城肯定地說。
從五月初勢如中天般地反郝組閣抗爭,到民間聲望節節升高,兩度超過李登輝總統。八成以上的民意對他的施政表現滿意,使很多反郝人士百思不解,連民進黨都不得不承認郝柏村的高聲望,對民進黨造成了一定的壓迫感。
經過年初險峻的政爭風暴之後,「安定」成為人心期待的泊港處。就如同一位社會觀察家所描述,歷經一場大混亂之後,人們需要一個「超人」來重新尋求安身立命的答案。
治安內閣
「除了郝柏村之外,還有誰可以做?」考選部長王作榮、企業家柯文昌、張國安不約而同地表示同樣的看法。原先對郝柏村組閣有疑懼的藝術工作者賴聲川也暫時放下心,他相信郝柏村是一個「可以對他有信心」的人。
儘管在郝柏村執政的六個月中,股市大挫、經濟不景氣,但是企業界想飛走的心,似乎都收下翅膀,再度留下。
渾身鄉土氣習的劉金標看到七十九年初混亂的景象,一度灰心地想遠走異國。「看到郝院長做那麼多事,我就不走了。」劉金標咬著台灣國語興奮地說。
歸根結柢,郝柏村這一百八十天閣揆任上,最得民心、對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讚譽有加的治安成果。郝柏村不懈怠地打擊犯罪、抓黑槍、掃毒,為他贏得「治安內閣」的名稱和內心惶惶的民眾的信任。
「在街上我寧可看見軍方的M16,也不願看見黑星,」一位台北市民道出他恐懼治安混亂的心聲。
王作榮則認為,過去半年郝柏村最大的貢獻,是掃除強人時代行政院長只是工具的形象,重新為國家樹立內閣制遵循的典範。
扭轉軍人形象
郝柏村的高聲望,雖然有人認為是媒體包裝、造勢成功的影響,軍方甚至有這麼一則啞謎,以「郝柏村」打一本書名「傲慢與偏見」。但一位跟過三任院長的行政院官員吐露,郝柏村是一個「最能調適自己的人」。在和郝柏村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郝院長勇於改變自己過去的想法,令部屬吃驚,一個掌軍權多年、七十多歲的人可以如此有彈性。即使是反對黨人士,也相信郝柏村努力在扭轉他的軍人形象。
從郝柏村當陸軍副總司令就跟著郝柏村、和他相知相稔的行政院第七組組長郭天佑說他「做什麼像什麼」。上任才半年,郝柏村就已經摸熟行政程序,也跑遍大半個台灣,現在只剩下三個縣市沒有巡視過。基層首長也經常被這位過去沒有地方行政經驗的首長考倒。
郝柏村果決強硬的背後,潛藏著社會對強人政治的疑懼。「郝柏村是台灣最後一個強人,」新新聞總主筆王杏慶認為郝柏村利用人民腦筋的混沌,以訴諸道德的手段來達成另一個強人統治。
當初強力反對軍人組閣,至今更堅持否定態度的澄社成員韋政通,形容這半年是「民主的大逆退」,他痛陳郝柏村打壓社會運動、行事專斷,用傳統道德訴求來取締KTV,「他做的是一個地方小科員做的事。」
害怕第二個強人
更令部分社會人士擔憂的是,以郝柏村這樣「家長式命令」的管理,國家培養不出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政務官,大家都要「揣測上意」來做事。
從跟郝柏村做事的政務官的角度來看,這種擔憂似嫌多慮。郝柏村拔擢內閣閣員,曾明示「做不好就下台」;新聞局長邵玉銘形容郝院長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授權。
邵玉銘表示這半年來從沒接過院長一張條子,指示他該發表什麼,只說「你也是政務官,應該你自已來決定,」其他都不過問。無黨籍的衛生署長張博雅也辯解,在開會時,大家都可以提自己的意見,絕不會唯唯諾諾不講話,只聽院長的意見。
或許正如台大教授瞿海源所分析,一些知識分子對郝柏村有著複雜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渴望獲得安定,另一方面又怕他成為第二個強人蔣經國。
不管對郝柏村是光明的期待,或是黑暗的恐懼,「郝柏村主義」的確為國家上半年紊亂無主的陰霾,撥出一條較清晰的行政理路。
「不管如何,有人做事總比不做事好。」一位台北市民聳聳肩說。
將來民眾記得的或許會是郝院長,而不是郝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