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歐洲在國際舞台上沈寂了一段時期,經濟建設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往日不可一世的雄風為失落感所取代。
過去我到歐洲,普遍感覺到他們對未來前途的傍徨,但最近這兩次去,整個令我改觀,從政府官員、議員,在位的、退休的、工商界領袖,乃至計程車司機,莫不充滿信心;不論強國弱國幾乎都對歐洲的未來充滿期待。
仔細觀察下,發現有三件大事對我們格外有意義,值得深思反省。
第一件是德國的統一。
十月三日,德國就完成統一,變成一個單一的主權國家,有共同的經濟社會體,擁有七千八百萬人口的「新德國」。自從東德共黨垮台之後,一般人雖都認為兩德統一有望,卻相信尚須經長期的努力,才能克服其間的許多變數;然而,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統一大業,令全世界瞪目結舌,尤其為世界上另兩個分裂國家--中國與韓國帶來震撼。
有遠見的領導階層
推究兩德迅速統一的原因,首先必須歸功美、蘇、英、法四強的支持並為其排除國際阻力。同時也得力於德國領導階層的有效作為,以及德國優良的民族文化。
歐洲有許多國家對德國統一十分恐懼猶豫,因為俾斯麥統一德國造成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統一德國導致二次大戰;他們深怕這一次德國統一又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些國際間的反對聲浪,使德國深怕夜長夢多,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德國的領導階層,有理想、有遠見、有胸襟、有氣魄,尤其是西德兩任總理布朗德和柯爾,不斷地與西德人民溝通,傳播「兩德必須統一,才有發展,才能恢復大日耳曼民族的榮耀」的政治理想,努力爭取支持,在積極溝通之下,西德人民達到充分共識。
在統一的過程中,因牽涉太多,副作用在所難免,例如兩德自七月一日實施統一貨幣,使原為一比五的西、東德馬克一夕等值。此一措施,使西德必須加印一千二百億的西德馬克,創造至少三千二百億馬克的貨幣供給,且兩德統一後,西德將為東德承擔巨額的社會福利支出,全部以西德馬克計算。
再如要求蘇聯自東德撤軍,所補貼的費用,幾乎是天文數字,這種種帶給西德通貨膨脹壓力之大與經濟負擔之沈重,可以想見。 東德方面也同樣難得。由於貨幣統一,東德老白姓的錢在無形之中增加五倍,許多經濟學家都抱持不樂觀的態度,認為東德長期缺乏物資,面對厚利,一旦擠兌搶購」將造成西德經濟的危機。因此西德還支援了二百五十億西德馬克做為擠兌搶購之準備基金。但是結果並沒有明顯的擠兌與搶購,風平浪靜地渡過了這關鍵時期。
因為東德人民認為「西德已為我們付出道麼多,我們的日標是在未來,而不是日前的享受」所以能攜手同心,共體時艱,把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的眼鏡都跌破了。兩德人民這種犧牲奉獻的國家觀念默默地推動了家國的統一,眾志成城在此得到最好說明。
第二件是歐市統合的前景。
大一統的歐洲
一九九二年歐市十二國的單一市場計畫,近年來已被認馬是歐市復興的最大關鍵,同時也是歐市邁向經濟、社會、政治統合的重要起點。目前德國的統一,使得歐市統合有繼續擴充之勢,東歐與北歐皆有納入此經濟統合的可能。
依此趨勢發展下去,若干歐洲知識分子鼓吹建立的「歐洲合眾國」之終極理想,將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甚至可能如兩德的統一,很快就會實現。如果出現這種歐洲大一統的局面,世界歷史必將改寫,歐洲也將成為無可匹敵的世界超級強權。
歐洲國家大小不一,民族不同,語言文化不同,發展的程度及方向亦南轅北轍,其間存在的問題其是數不清,照說幾乎不可能成為單一的國家,但是他們願意,並且真的逐步在推動,與兩德統一類似,也是得力於強有力的領導人與優良的文化素養。
歐洲許多有智慧有見識的領袖或經濟、社會領導人物體認到,經濟乃至社會、政治的統合可以使歐洲有更多機會、更大的潛力、更有利的條件與美、日等經濟強權競爭,因此儘管他們在統合的範圍及程度上仍有相當歧見,但在統合的目標與理想上卻足有志一同的。
歐洲文化追求真理、尊重別人的傳統,孕育了一批不為一己之私、能容忍不同意見、為多數人利益設想的歐洲人。他們擁有強烈的歐洲情感,嚮往一個強大、足以傲視全球的歐洲,所以能在許多差異之中,尋求統合,這種人類文化中的美質,正是歐市統合中極重要的基礎。
第三件是蘇聯與東歐國家改革之展望。
國內問題憂心忡忡
東歐國家共黨的垮台及蘇聯的民主改革,是共產世界的歷史劇變。這兩項變革,民意固為決定性因素,但蘇聯領袖戈巴契夫實為一手主導的人物。
戈氏初掌蘇聯政權,地位未臻穩固之際,即伸出雙手,敞開和談的大門,親訪美、歐、日本等國,主動提出限武裁軍的建議,扭轉世人對共產國家冷酷刻板的印象。一時蘇聯的國際形象突轉鮮活,將一切問題由戰場引導至會議桌上,因此廣受自由世界的推崇讚揚,從而鞏固了其在國內的領導地位。
同時,他又默許東歐民主革命的成功,並任其倒過來形成敦促蘇聯改革的力量,使得他能夠紓解反對改革的保守聲浪,從容進行內部的政治改革。其才識之高、謀略之深、眼光之宏偉,為本世紀所少見;堪稱推動共產制度走向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最大功臣。
雖然蘇聯及東歐國家的改革仍面臨許多考驗,但大門已啟,新機頓現,遠景是可以預期的。
以上三件大事,取決在於人,包括才幹卓越的領導人物,以及優良素質的個人,而以此反觀國內種種,我們的遠景何在?偉大的領導人才何在?良好修養的國民又何在?每思及此,始終令人憂心如焚。
國內的問題可歸納為三方面。
一是統獨之爭的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主張台獨的人固然是出於狹隘的地域觀念,沒有遠見,只為一己爭權奪利,鋌而走險,硬生生將本為一家的中國人嚴分你我,令人嘆息。但是主張統一者又缺乏真正的理想與抱負,拿不出具體作為,有些人只是藉統一之名遂奪權之實,甚至藉統一為由,挾外力自重,其危害國家社會,與主張台獨者並無二致。
磨損長年基業
由於統獨之爭無法紓解,連帶憲政改革阻礙重重,國家未來究竟要往那條路走?會走到那裡去?如何走?全然不清楚,這一、兩年後的國家發展皆無把握,遑論五年、十年之後了。
其二,政治上不和諧、無效率。不論朝野皆有此現象,為了一己私利爭權鬥勝,非但造成不和諧,也因只顧目前、不問將來,使施政無效率,貽誤國家大事。
再者我們的社會充滿金權、暴力、投機之風,台灣被稱為「貪婪之島」,一窩蜂地做發財夢,自私自利只圖個人享受,甚至以搶劫,竊盜、殺戮、姦淫來遂其永不滿足的慾望,榮譽心與責任感在這堪稱富庶的小島,竟然嚴重失落,缺乏國家社會觀念與文化修養的個人予取予求,不僅全無希望遠景,亦且日益消磨我們長年辛苦創造的基業,令人扼腕焦慮。
這些狀況已不能再持續或惡化下去,否則連國家生存之命脈亦將岌岌可危。我知道現在所有老百姓、知識分了,對此皆有同感。既有同感,即是轉機之所在,即可走出絕望、發生力量,扭轉局面。以下幾項方案,庶其有裨補時政之益。
第一、有效促進國家統一。
兩岸統一的問題既為國內紛亂之根源,首先自得正本清源。歐洲不同語這、文化的民族尚且認為需要統一,何況兩岸同文同種本為一家人,然而談統一要有先決原則,不是被大陸管制的統一,認清這一點,取得共識,關於獨立的主張應可減輕不少。
德國統一追求的是強盛的德國,歐洲的統合追求的是強盛歐洲,海峽兩岸的統一,遠求的當然足強盛的中國。
擋不住民主潮流
然而雖說兩岸統一可以兩德統一為參考,卻並非以之為模子,硬生生地套用過來,譬如西德有錢、有版圖、人口亦多,可以支持得住柏林圍牆倒塌時大量湧入的東德人潮,並且幫他們找工作。
同時西德工廠至東德擴大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是以其雄厚的經濟潛力為後盾。而台灣這麼小,不論土地、資金都無法應付德國模式的統一,我們要有自身的考量,訂出一套符合我們實際狀況的方法,這些都有賴決策當局的智慧、魄力與擔當。
再者,由兩德統一與歐市統合的經驗,我們體認到統一理想的實現,必須有政治的妥協,強者必須對弱者做適度的讓步,這是兩岸政府最應該正視的問題,也是統一能否實現的一大關鍵。
第二,要健全領導階層,落實民主。
這是一個民主自由的時代,連共產世界的老大哥蘇聯都擋不住民主的潮流,強人家長式領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執政黨固然要接受改革的意見,健全政治體質,導入民主的軌道,使之正常運作。而民進黨尤應檢討,建立做一個執政黨的理想與雄心、否則不僅將淪為「永遠的在野黨」,對國家社會的為害也將無目無休。
國家個人休戚相關
第三:重建社會文化,重視個人修養。
社會遽變,導致文化失調,我們亟需要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社會運作倫理,以為個人、企業、團體之間互動的規範,使大家有路可循、有法可守、獎掖善良,嚴懲不法,恢復正確的價值與是非觀念。
兩年之後又要選舉了,要驅逐金權與暴力,就從淨化選舉開始。有人因為不滿立法委員成天打打鬧鬧摔麥克風,最後又拿納稅人的錢整修議場、而揚言要抗稅。繳稅是國民的天職,不繳稅行不通,若認為稅用得不妥,那是我們公民自己失職,因為立委不盡職,要歸因於我們在投票時沒有睜亮眼睛,選出了無品無格的人;要責備,只好先責備自己。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命運與每個人休戚相關,想要有什麼樣的國家,必須先要求自己有什麼樣的堅持。
(趙耀東為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