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跟著生命走—隨片記行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0-09-15

瀏覽數 12,100+

跟著生命走—隨片記行
 

本文出自 1990 / 10月號雜誌 第052期遠見雜誌

當開始尋找台灣生命力的時候,它幾乎是無影無蹤的。

總撰稿人小野四處殷殷探詢,得到的是反問:「台灣有生命力嗎?」編導「悲情城市」的朱天文、吳念真和侯孝賢在鏡頭前肆意縱談,一向語多尖刻的吳念真,從心痛台灣歷史被割裂談起,憤憤不平「台灣的生命力好像已進入加護病房!」

叨叨絮聒,他突地眼睛一亮,提到一對夫妻:在宜蘭,一個公家畜牧單位,薪水不多,夫妻倆拚命研究把鴨子的毛色改變,這樣小小一個基因變化帶來的外銷收入,每年為國家賺進上億元。「就是這種對工作的信仰和熱愛,」吳念真一改原先的批判:「其實可以去拍他們,還有……。」

尋找台灣生命力,一段從失望到希望的過程。

或許是一種執著、一份專注,或許只是求生的意志,更或許是對土地的熱愛、對傳承的驕傲。錚錚鑿痕,脈脈清流,茫然委頓中,使人挺直腰桿、昂首邁步。

助理導演舉起拍板,叮囑各方:「聲音,走!」「Camera,走!」攝影機開始啟動。為求清楚紀錄一字一句,要求關掉冷氣,在熱如蒸籠的辦公室、廠房裡,和受訪者一起汗如雨下。

老闆也上初級班

原本很難想像單調機械化的工廠裡,也有生命力盎然的故事。桃園永安工業區,白手創設太平洋自行車的林董事長笑起來像個誨人不倦的中學老師,細心地介紹最新的電腦自動繪圖機。有了這套機器,原來一張要用兩個人畫兩天多的圖樣,現在只要三十秒,「因為我們實在等不及,」他說,小小的台灣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拔得頭籌,加緊步伐、多做,點事是必然的利器。

這種信念使得要兩年才能完成的系統,只用兩個月就做到了,「因為老闆自己也到初級班、中級班去學習啊!」他指指自己。淺藍襯衫上有個淡黃油漬,今天他引以自傲的不是身為董事長,而是當上董事長之後還是和員工一起打拚。

車子轉入新竹香山的半山腰,做伍氏農機車的伍必端已經在這裡待了二十七年。少年時跟著空軍退役的父親來到鄉間,原想過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但是農場日子是「人與天爭啊!眼看橘子要收成了,一場颱風就刮得滿地凋零。」

憑著韌性、憑著頭腦,父子兄弟開發出短小精悍的農機搬運車,不但解決困擾農民已久的蔬果搬運問題,更創建出農機車、休閒車、電動車系列的「伍氏企業」。

遠在中央山脈的梨山,青翠疊障中有一萬台伍氏的小紅車穿梭。伍必端對自己的產品頗為自豪,但他還有一份驕傲:「我比你們還要「台灣人」!」一口客家話比土生土長的新竹人還流利,隨口就用台語招呼部屬。外省子弟在台灣鄉間落腳到年近半百,儘管他一年平均要出國十五趟,對於腳踩的這片土地,他仍可以說:「我知道台灣很多小路哦,因為我跑遍了。」

攝影師以拍電影的手法緩緩移動機器,用的是十六釐米底片,這樣的成品,畫面品質好,可以保存長久,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

有多少人會想到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事?

鏡頭前是藝術學院的四合院和林懷民。剛從美國回來的林懷民正在指導學生跳「薪傳」,驚濤駭浪和咚咚鼓聲暫時止歇,逮著了空檔訪問他。「我希望我做的事情都能夠想十年。」講話還是一樣的有力而感性,「特別是壓力愈大的時候,愈是要安靜下來,愈是要想得長遠。」

在台南,車站附近一家小小的咖啡廳裡,也有一位做事「能夠想十年」的女子,雖然她在過去的一年中,腦海裡想到的只有「死」。

小木馬咖啡廳,老闆娘姓林,打扮得整齊素淨。去年當壯年的丈夫不明原因的猝死在遊覽車上時,自小無父無母的她只想尋短。台灣民間一股穩定的宗教力量--慈濟功德會點醒了她。吸引八十多萬會眾的證嚴法師用台語向她說了一句話:「好好把孩子帶大。」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現在的她溫婉中別有一種堅定沈穩。儘管附近的餐廳都加裝MTV、KTV設備,大肆招攬生意,她還是決定不改裝「小木馬」,要留給青年學生一個單純安靜的空間;一份附湯及紅茶的簡餐才賣六十元,她估計店裡每賺到三十萬時,就捐出一定比例給慈善機構;她想到以後,等現在念國中的一兒一女長大,就可放心到花蓮慈濟功德會和師姐們一起服務眾人。

宜蘭海邊,森林小學假日生活學校正在讓孩子認識自然和垃圾。二年級、愛學電視人物的柳堯仁對周圍的大人說:「我長大就二十一世紀了!」

不管到第幾世紀,能夠為眾人謀、為子孫想,應該是一種互古彌堅的生命力吧!

清朝唱到現在

底片已拍六萬多呎,直逼七萬呎。國內的十六釐米底片存貨幾乎被「尋找台灣生命力」用盡。導演開始擔心,如果拍到中途沒底片了,得等國外空運來台。

但對於嘉義新港鳳儀社,攝影師小沈還是捨得花底片一拍再拍。

鳳儀社的阿伯們都已經當了祖父,他們也像年輕人一樣,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專注而欣然。他們有的是農夫、有的是醫生、有的做生意,從少年時代開始,就相聚彈奏這「祭孔子、祭媽祖、娶新娘、入新房、考到大學、普天同慶攏可以」的民間絲竹。

晚風習習,白髮、灰髮、黑髮三代的鳳儀社成員,在涼亭裡昂首道來:「感覺對音樂有趣味,就全神貫注去學……那當時,沒譜,老師也不識字,攏用口傳,唸一句,阮記一句……阮新港鳳儀社就這樣從清朝到現在。」年老含混的語音,掩不住自傲豪情。

如果和土地、和人、和過去,有一份驕傲聯繫,生命力是不是就油然而生?

夜奔東海岸,又是一個「不知今晚落腳何處」的拍攝行程。彎路顛得車裡的人連同器材搖搖晃晃。如果不是想在十月節目上檔前儘量多紀錄台灣大地的人、事、物,倒是希望留在鄉野裡傾聽更多的奮門和溫情。

有人說,「台北人看重的是「事」,台北以外的人看重的是「人」。」眼裡、心裡有人,一同立足這塊土地,彼此坦然自在、尊重、信賴的感覺,可能也是一種令人鼓舞的生命力。

海岸築堤工程,煙塵滾滾,戴著白色安全帽的中年男子在這裡做工。他談小學教育,談他唯一的兒子-- 十三歲,上個月在台東街頭被一輛喜美轎車撞倒在地,後腦破裂,死了。「我哭得要死!」他說,矮小黝黑的漢子,抱怨完後,又繼續埋頭工作。

山濱水涯,紮個馬尾的張太太蹲坐在海邊看著丈夫、小叔、朋友釣魚,她聊起小孩、聊哥哥處理的離婚官司。她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這一天她帶的水不多、柳丁又不好吃,沒有好好招待這一批台北來的人。夕陽西沈,釣魚的人收竿上岸揚塵而去,岸邊的轎車都是他們開來的,他們是台東市場一起賣菜的朋友。

試一口三味果汁

花蓮街頭,賣果汁的攤子,「什麼是三味果汁」?」台北來的「土包子」指著招牌問。小姐很快的拿起杯子,笑容可鞠:「要不要試喝一口?敢喝了再買。」

片子在剪輯室裡次第完成。毛片裡的宜蘭冬山河自然和諧得引來讚嘆:「台灣有這麼美的地力嗎?」有的,只要去尋找。美的事、美的心,一些以為已經消失的,一些已經快被遺忘的,卻是代代台灣扎根、茁壯、繁衍的生機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