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賞生態.覺自然

親近自然,體悟生命

柯曉翔
user

柯曉翔

2013-12-20

瀏覽數 12,750+

賞生態.覺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佛陀紀念館深度遊

成佛大道的長排菩提樹、樟樹林滴水坊附近的樟樹林蔭大道形成一片蓊鬱。逢年過節,佛館更總是一片花海,為佛館增添許多生氣,令人心喜。佛館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生態博物館,充滿鳥語花香。

佛光山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說,星雲大師當初規劃時認為,為了要讓大家感受建築之美,一草一木格外重要。因此在工程期間,種樹是關鍵的一環,當建築完工後,樹也自然挺立,建築風光和山林融為一體,訴說生命故事。

有哪些佛教的經典植物在此現身為眾人說法?佛館最紅的「植物和動物明星」是誰?佛館義工有什麼照顧植物的獨特方法,甚至把園藝當做修行?來佛館除了觀文物,不妨也試試以觀賞生態的方式體驗佛館,把大自然的奧妙故事一併帶回去。

祇園〉石頭地也有生機

佛館也是自然生態博物館

在佛典故事裡,有一座林木蓊鬱的林園,它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祇樹給孤獨園」。在佛陀說法的49年間,約有25年常駐祇園,為弟子講述阿彌佛陀、金剛經等。在高雄的佛陀紀念館裡,也有一座「祇園」。花草樹木雖然不會說話,卻會以自身姿態,詮釋大自然的奧妙經典。

走進祇園,刻上星雲大師題字的石頭先映入眼簾。「千喜萬福」「眾緣和諧」的鮮紅字體,看上去喜氣飽滿。而小沙彌石雕的上方,黃金串錢柳恣意垂掛。一片碧綠中,黃蝴蝶和黃鐘花點綴其中,搭配蟲鳴鳥叫,形成一場聽覺和視覺的饗宴。鮮少人知道,2011年佛館對外開放前,祇園是最早完工的一隅。當初佛館正在興建,一片塵土飛揚中,唯有祇園,成為工程景象中的一點綠。

從撿石開始 培養蓊鬱綠意

祇園的背後,傾注了佛光山眾人之力。最初的土地,只有30%是適於花草栽種的土壤,剩下70%全是石頭。一位佛館園藝組的法師透露,星雲大師常來巡視,一天看上好幾回,所坐輪椅的輪胎,都被石子路磨破了。「一定要種樹,讓大家來佛館可以觀賞山林之美!」憑藉這番信念,2010年,星雲大師動員全佛光山上百人,一起來到祇園撿石頭、鋪草皮、幫忙種花樹。

「撿石頭也算是一種修行,把自己心中煩惱撿掉,」慧傳法師笑著說。三個禮拜過去,石頭一顆一顆被眾人拾起,露出深達10公分高的土壤,同時也吐露出蓬勃生機。如今悠遊在祇園,鳥語花香環繞,民眾可在大樹下喝茶、論道或談心,給心靈澄靜的機會。

菩提成覺樹,桃花心木是明星

佛教經典植物 在此現身「說法」

參與佛館植栽設計、負責園藝義工培訓的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羅清吉表示,為搭配佛館的莊嚴氣氛,植栽的選擇原則上不會太過華麗,採用綠色為主基調,和環山背景相調和,希望能淨化人心。因此,在佛館看不到奇花異卉,大多是具有生態效益、且維護簡單的植物。

而佛教的經典植物,更在此現身為眾人說法。例如,成佛大道兩旁40棵菩提樹,當然不可錯過。佛陀在菩提樹下,12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樹又被稱作「覺樹」。值得注意的是,五和塔喜慶之家前的兩顆菩提樹,滿樹鮮紅心型嫩葉,相較於其他以淺紅、粉紅樹葉居多的菩提樹,特別突出。一位園藝組的法師也百思不得其解,笑著說:「或許沾染了喜慶之家的喜氣吧。」

賞蓮想人生 出淤泥而不染

雙閣樓前,則是夏天賞蓮花的好地點。蓮花也別具意義,一位園藝組的法師解釋,佛陀出生的時候,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且佛教也鼓勵人努力修行與學習,一級一級連登九品蓮花。在蓮花池拍照、寫生之餘,不妨也省思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處在濁世也可以展露芬芳的特性,如果真要說佛館的「植物明星」,絕對莫過於「桃花心木爺爺」了。

桃花心木爺爺 知名度高

去哪裡找桃花心木爺爺呢?經過雙閣樓,再繼續往樟樹林滴水坊的方向走,半途中就會和一棵頂天立地的桃花心木相遇。這棵桃花心木從台東寺院移植過來,擁有百年歷史,星雲大師還特別為它寫了篇文章。在星雲大師心中,桃花心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每回到佛館,必定去探視它。許多民眾慕名而來,常問佛館工作人員:「桃花心木爺爺在哪裡?」想一睹風采。

和桃花心木一樣,佛館裡,不少植物都是從外地移植來的「新住民」。佛館興建時曾大量向外界募集樹木。一聽說佛館需要樹,熱心民眾立刻響應,植栽從各地湧入。其中高雄縣岡山鎮後紅國小,便捐贈了50顆菩提樹與榕樹,小朋友還舉辦了一場感恩祈福活動,祝福「老樹爺爺奶奶」搬家順利。

一草一木 均結合眾人之力

令人驚喜的是,佛館移植來的樹木,存活率高達99%。即使現在佛館落成多年,還是有許多的民眾陸續送來植栽,就是想與佛館結緣。去年園藝組就收到1200棵南天竹,並植於紫竹林與佛館各處,尤其是佛光樓北面靠恆河的環館道路旁,為佛館增添宜人景致。

一位園藝組法師說,佛館大門前圓環的石頭造景,石頭也是由民眾提供,那位民眾後來到佛館,特別想看看自己的石頭被擺在何處。一看,興奮地跟一旁法師說:「你知道嗎?這是我送的!」一草一木,凝結眾人之力,打造人間淨土。

對生命的尊重,也能展現在植物上。以「榕樹林」為例,佛館在規劃時,特別保留兩棵原生老榕樹,讓建築動線後退,以老樹為中心。在榕樹林,孩子穿梭於長頸鹿、犀牛和大象雕像之間,親子坐在榕樹下野餐,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星雲大師曾在《人間佛國》一書提及,花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與禪定,「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蘊含著無限般若智慧。」在佛陀紀念館一邊賞生態,也不妨細細品味大自然傳遞的真理。

幕後功臣「綠色園丁」把園藝當修行

要讓占地100公頃的佛陀紀念館,草木扶疏、綠草如茵,並不是簡單任務。背後的功臣,是一群佛館的「綠色園丁」。佛館的「園藝組」,約有10位法師,加上20、30位義工,每月義工人次多達150至180人次。其實多數綠色園丁對園藝原本一竅不通,全憑著一股熱情,逐漸變成生態通。

負責組織園藝景觀義工班、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羅清吉笑著說,一開始義工還分不清雜草,戶外勞動時常不小心把花拔掉,但他們很樂於學習,更努力查資料,不斷增進園藝知識。

當植物遇到病蟲害該怎麼辦?羅清吉表示,若在其他地方回答這問題,答案是「用藥」。但在佛館,則要和義工一起討論,比較符合自然生態的方法。例如,用辣椒水驅離蚜蟲和介殼蟲,而非使用農藥。有義工的專長是中醫,還會調配中藥,為植物開藥方。

福壽螺仍在 蓮花也照開

曾經,福壽螺肆虐蓮花池,園藝小組討論,究竟要養綠頭鴨、還是用苦茶粕驅離?過了好一陣子,他們發現,什麼事都沒做,福壽螺仍在,但蓮花也照開,達到一種生態平衡。「似乎可以和諧共存了,」一位法師說。有趣的是,為了照顧好植物,園藝小組各顯神通。有人對植物念大悲咒,有人喜歡對樹講話:「我們發心在這裡服務大眾、供養菩薩,如果你也想這樣,就要好好活下去喔!」

義工蔡月雲分享,她抱持歡喜心做園藝工作。連長時間待在祇園,被蚊子叮咬,她都當成是一種鍛鍊,不能打蚊子,就對蚊子說聲:「阿彌陀佛!」

對這些弟子與義工而言,從事園藝本身也是一種修行。一位園藝組法師說,生活與修行是在一起的。他在園藝中學習到,不能急,「每種植物都像是我們的孩子,生長在不同地方,就會有不同需求,應該順應自然,給它們不同因緣。」

聆聽蟲鳴鳥叫 體驗自然的節奏

聽蟲鳴鳥叫、觀自然生態,是體驗佛陀紀念館的最佳方式之一。在佛館拍照留念之餘,有時候,稍微遠離一下人群,到人煙稀少處沉澱內心,說不定會碰到不期而遇的驚喜。例如到此賞鳥,已是不少賞鳥人士的最愛。「我在佛館常見到一隻黑白相間的鳥,像戴上一條黑圍巾,牠叫什麼名字呢?」「面對禮敬大廳左右兩側的環館道路,為什麼右方的蟲鳴鳥叫聲,似乎比左方來得熱鬧?」

為了解答這些疑惑,《遠見》特別邀請賞鳥資歷26年的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解析佛館出現過哪些鳥類的蹤影?民眾該如何在佛館享受賞鳥樂趣?請跟著賞鳥達人上路。

漫步環館道路 喜遇白鶺鴒

帶著望遠鏡,穿著野鳥學會的背心和帽子,林昆海整裝出發,漫步佛館外圍的環館道路上。由於這一處人煙稀少,靜下來聆聽蟲鳴鳥叫,就是一曲曲大自然的交響樂。

沒過多久,第一個進入視線的貴客就出現了,是最常在佛館出現的白鶺鴒。白鶺鴒全身羽毛為白、黑兩色,胸部中央環著黑色羽毛,像是戴了一條黑色的圍巾,模樣實在可愛。白鶺鴒並不怕生,常出現在佛館的廣場和草地上。林昆海解釋,白鶺鴒喜歡開闊的地方,常在地面上找蟲子吃,飛行的路線呈現波浪狀,拍動完翅膀就收起來,一收翅,就往下掉;翅膀一開,又向上飛翔。林昆海26年累積的賞鳥功力,能在數種鳥類的混聲合唱中,即刻辨別出是哪種鳥類。

白頭翁、樹鵲和翠鳥齊鳴

「你聽,唱這麼大聲的,幾乎都是白頭翁,剛剛樹鵲也叫了幾聲,」林昆海說,賞鳥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先聽到鳥叫聲後,再拿出望遠鏡賞鳥。聽到翠鳥的叫聲,跟著來到佛館的恆河邊。寶藍色的翠鳥,正佇立在水邊的岩石上尋找獵物。

林昆海說,陸鳥早上吃飽食物之後,就回家休息了;溪流裡的食物較為充足、穩定,因此若要觀察,幾乎全天都可以看到水鳥。有水的地方,該地域至少增加5至10種鳥類棲息。

下午的短短1個半小時,林昆海就在佛館發現20餘種鳥類身影。像在祇園,珠頸斑鳩悠閒地在草地上吃東西,牠的頸部有一圈黑底白珠的斑紋,辨識度極高;而環館道路的一棵大樹上,紅尾伯勞則棲息其上,她有著一身淡紅褐色的羽毛,側面有過眼線,像戴了一個黑色的眼罩。

想到佛館賞鳥 早上6點最好

一群野鳥從天空飛過,六度塔的欄杆上,出現了藍磯鶇的身影。藍磯鶇常站在岩石、木樁或建築物的突出物上,這是牠最喜愛的地方。若是早上來賞鳥,自然生態肯定更加熱鬧。一位法師建議,有興趣來佛館賞鳥的民眾,不妨清晨6點先到環館步道,進行健行與賞鳥之旅;9點佛館開館以後,再入館參觀。

一般賞鳥地點分為市區公園和自然野地兩者。林昆海分析,佛館的生態剛好介於兩者之間,融合兩種環境的特色。因此,面對禮敬大廳右方的環館道路,一邊是恆河、一邊是園區,同時涵蓋溪流和公園的元素,成為佛館最適合賞鳥的路線。

不認識的鳥兒 先畫下特徵

至於賞鳥裝備,必帶望遠鏡、筆記本和鳥類圖鑑。林昆海建議,賞鳥時,不要大聲喧嘩和交談,可專心觀察鳥類,等到鳥類飛走了,再回頭翻閱圖鑑。

另一位達人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理事長謝春萬也觀察,佛館正門前的高屏溪、佛館東北側的統嶺溝以及佛光山等地,都是適合賞鳥的地點。他曾在這些地區,記錄下大約近60種鳥類的蹤跡。如果不知道鳥類名稱,先把特徵畫在記事本上,例如:嘴巴是尖的還是彎的?羽毛是什麼顏色?有沒有條紋?回家後再慢慢查資料。如此一來,就能盡情享受賞鳥的樂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