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在總統府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問題,最近在國內引起廣泛關切與討論,尤其是這一委員會設置的法律依據、對政府體制的影響等等,紛紛受到質疑。
國家統一與民主化,是當前國內政治發展兩大重要目標,這兩個目標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分的--民主化的目的是為了影響全中國、使整個中國現代化;統一的目的亦復如此。然而在實踐這兩個基本目標時,卻面臨了調整的時刻。
從民主化方面來看,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透過政黨競爭、選舉、議會制度的推展,選民的角色當然日益重要。尤其在國是會議前後,修憲、總統直選、省市長直選的呼聲,更有邁向直接民權的趨勢。就民主的進程來看,這是正確的,可是這種傾向卻引起了某種疑慮,即所謂「獨台」的疑慮。
就統一方面來看,兩岸開放以來,交往頻繁,固然有助於降低兩岸緊張關係、增加瞭解,進而為統一提供積極條件,但「亂通」的結果,也產生許多負面效應,例如遣返偷渡客釀成悲劇,部分工商界和民意代表以朝聖的心態演出醜劇,都是原先意料不及的結果。
認清分裂事實
因此如何使民主化的發展,不致變質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同時在邁向統一時,又如何不致延緩民主的腳步,是目前最重要的調整重點。
事實上和乎統一的契機,在於雙方都能夠認清事實,從分裂的事實出發,尋求可以達成的共識,那怕共識是如何地微不足道,只要不斷累積,假以時日,自有水到渠成的時候。
同屬分裂國家,東西德和南北韓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例子。東西德很早就採取務實態度,二、三十年前就放棄「誓不兩立」的原則,雖然西德政府所設的「西德事務部」,並不是導致西德統一的直接、最後關鍵--真正的關鍵是蘇聯鬆手,東德共黨放棄專政--但西德事務部長期以來所作的努力,厚植了統一的基礎;柏林圍牆崩坦迄今不到一年,東西德恢復成為一個主權國已經在望。韓國的情形就不如此樂觀。當然原因很多,不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南韓有識之士所指出的--南韓的國土統一院之設立乃是為「不統一」而設。
現在李總統已經宣布在短期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這種宣告即是根本上改變不切實際的兩岸關係前提,以務實的態度面對統一問題;然而卻碰到現實的困難,例如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之類組織的存在基礎與價值如何重新認定?
成立組織不算了事
因此同時宣告成立統一委員會,乃是明智的作法,尤其如果真正能夠開誠布公、擴大參與,由各界有代表性人士參加,則更能發揮防止獨立傾向之作用。至於這個委員會要如何真正腳踏實地對兩岸統一作出具體的貢獻,則更是政府必須全力以赴的責任,並不是成立了一個組織就算已經了事了。
(黃越欽為政大法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