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來因應國內轉向綠能及高電價的要求,已讓眾多德國企業彷如一個個體態健美的運動選手,在國內鍛鍊有成後,接著到全球各地扮演幫忙能源「瘦身」、戒除用電「成癮」症的教練。
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觀察,累積了多年的再生能源使用經驗,加上德國政府與法規的節能要求,難怪德國企業不怕高電價,反而還把各種幫助節能減碳的產品,整合成獨特的解決方案,變成外銷的最佳武器!
德國企業如何因應居高不下的電價,怎樣把來自能源端的壓力,激發為本身的競爭力?且看3家合計年營收逾2000億歐元(超過8兆台幣)、員工近80萬人的德國龍頭廠商SIEMENS、BASF、Bosch,分享各自的節電心法
西門子SIEMENS:
不能只看能源價格增加,而應提升自身效率
前不久,英國政府啟動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總發電量達630 MW、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陣列」(London Array),成為一個新的再生能源里程碑。不過,這些綠能技術並非來自英國,包括175 座渦輪發電機和電網連接設施,都出自德國西門子。歷史超過160年的西門子,不但是德國最大企業之一,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機電設備大廠,業務遍及全球200國。過去,西門子出名的是手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還有前幾年火熱的太陽能事業。這幾年,卻毅然轉戰能源領域。
去年,西門子來自能源領域的營收,包括風力、綠建築、發電設備、節能效率等產品,貢獻多達35%,是首要營收來源。多達332億歐元、超過四成產值,都來自於環保方案,協助各地客戶減碳3.3億噸,堪稱當前全球的綠能產業龍頭。常被拿來跟西門子比較的美國奇異公司,今年中才宣布要把太陽能事業脫手,以因應太陽能市場產能過剩、價格崩跌危機。而西門子去年底就決定壯士斷腕,放棄太陽能生產事業,轉攻技術難度更高、市場潛力也更大的離岸風力發電機。
再生能源需有新的管理系統
除了先進的離岸風力裝置,包括提升30%輸配電效率高壓直流電纜(HVDC)、運轉效能達60%的複循環(燃煤+燃氣)發電機、效率增47%的火力發電機,都是西門子在能源市場的暢銷產品。台灣目前約1/4電力的發電機組,還有全球最高綠建築的101大樓,都是採用西門子的技術。而近來德國熱烈討論的電網設施,西門子除了有大型電纜,更想藉此打開智慧電網商機。
西門子能源事業群溝通經理威爾(Christian Stuart Wilson)在接受《遠見》專訪時分析,由於再生能源的發電狀況隨天候起伏,更由遍布各地的分散式小電廠供應,什麼時候有電?能產多少?能用多少?這些都需要一套新的管理跟調度系統。抓對市場方向,接著西門子還提出了新的訴求,幫節能產品打開銷路。
來自土耳其,外派過越南跟中國的西門子台灣分公司總裁艾偉(Erdal Elver)分析,一個產品有八成的能源使用與排碳量,都發生在出廠後,因此從生命週期來看,就會發現節能產品的價值。以綠建築為例,可比同級建築節能30%、減少廢棄物70%、碳排放量少35%,只要用上20~40年,就會發現很划算。
台灣企業應接受挑戰 投入節能
他直說,台灣有七成能源用於產業跟建築,可立即動手改善的地方太多了。例如從最基本的工業馬達與驅動器著手,即有近70%的節能潛力。在台灣,每次只要能源價格調漲,總會引來翻天覆地的反彈,不少企業更要脅出走。德國電價長年處於歐洲最高電費,不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甚至被迫外移的壓力嗎?坐在柏林市中心的辦公室,61歲的西門子政府事務部副總裁波姆(Hans-Peter Bohm)不疾不徐地解釋,一般人只關心能源價格調漲的那部分,但企業卻應該關注營運效率是否也有同樣增幅?
「單純只看價格是錯的,要看的是競爭力與效率!」波姆表示,否則能源最便宜的國家,早就該誕生經營績效最好的企業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你(能源)用得愈多,才愈會思考如何節約、提升效率,」他建議台灣企業要接受挑戰,更何況,節能不是什麼高科技,願意做就能做到。從西門子的經驗不難發現,唯有把能源視為商機與競爭力,而非成本與風險,才會看到轉機。
巴斯夫BASF:
七成能源靠自己,電價雖漲規模仍持續擴大
走出曼海姆(Mannheim)車站,這裡是德國有名的大學城跟文化城,來自各國的學生們,每天都一邊欣賞萊茵河美景、看著水鳥恣意飛翔,一邊遨遊於知識天地裡。不過很少人知道,不遠處的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可是全球化工業龍頭巴斯夫(BASF)的大本營。巴斯夫成立將近一個半世紀,產品涵蓋石油化學、特用化學、功能性材料、農業用品、原油和天然氣等範疇。去年營收超過700億歐元,比台灣整個石化業總產值還多。
路德維希港是片廣達10平方公里的遼闊廠區,每天超過3萬人在此工作,廠區內遍布2000棟建築物跟160個生產裝置,放眼望去,到處是綿密複雜、顏色各異的巨大管線,包括遠從俄羅斯拉來的天然氣輸送管。每年產出850萬噸化學產品到世界各地,堪稱全球最大的一條龍化工生產線。
一年電費高達20億歐元
化學工業是能源消耗最高的產業之一,身在電價快速飆漲的德國,一年要付20億歐元(約800多億台幣)電費的巴斯夫,有何因應之道? 巴斯夫總部會在這個不起眼的小鎮,除了念舊,想繼續在故鄉投資,可直接利用萊茵河運輸也是原因。每天,路德維希港的進出船次多達25趟,
令人訝異的是,工廠跟社區間並沒有明顯的隔閡與圍欄,幾乎融為一體,走沒幾步、過個馬路,就會從工廠跨入寧靜的住宅區。每個月,廠區都有定期開放日,去年共吸引超過4萬人次參訪。事實上,整個路德維希港的電纜、油管、排氣管等管路,都由巴斯夫規劃、管理,除了廠區使用,也提供左鄰右舍服務。廠區廢水處理也達到政府要求,可直接排入河水,「我們不鼓勵你直接喝,但跳下去游泳絕對沒關係,」來到河岸邊,巴斯夫媒體關係資深經理索尼亞.默懷斯(Sonja Morweiser)幽默地說。身為全球最大生產線,路德維希港一年就要用掉巴斯夫集團近四成電力(約6.1TWH),幾乎等於中歐小國盧森堡一年的用電。
電力是原物料 能源採「綜合」管理法則
因此,早在1887年,路德維希港就打造自有發電機組,目的是讓工人上夜班。1997年增添兩組熱電並聯的天然氣發電機,除了發電、還產生熱能,能源運轉效率提高到90%。負責三座電廠的管理主任韋爾特.哈根尤加(Velt Hagenueger)解釋,靠這三座自設的發電機組,不但能滿足路德維希港七成的用電,相當於1200萬MWH電力,更能減少120萬噸的排碳量。
近年,德國電價持續攀高,因太多費用都拿去補貼綠能及稅賦,但巴斯夫大多使用自產電力,所以完全沒困擾。
巴斯夫能源及廢棄物管理部資深顧問圭多.哈姆斯(Guido Harms)強調,「我們把電力看成是一種必要的原物料!」因為一旦停電,生產流程就有中斷的危險。儘管政府對高耗能產業提供電價裡的部分稅賦減免,但必須達到節能目標,才能獲得這些減免。
預計到2020年時,巴斯夫還要把能源生產力提高35%,在德國長年的嚴苛訓練下來,巴斯夫發展出一種「Verbund」(綜合)的能源管理概念,把電、油、水、氣、材料等統統列入考量。目前路德維希港有多達95%的能源、氣體、材料和廢棄物,都能繼續回收再利用,整個廠區每年節電效果高達1700萬MWH。為鼓勵節能,不但採購50台電動車跟油電混合動力車當公務車,更提供120台電動自行車,讓員工免費使用,降低排碳量。索尼亞透露:「大家都說不夠用,所以還要再買200台電動自行車。」
用能源做生意 節能屋是新商機
往後,巴斯夫還打算用能源做生意。至今,巴斯夫約有1/3營收,來自與節能、環保需求有關的產品,不少客戶都在能源相關領域,舉凡風力發電機葉片、太陽能電池材料、能源儲存裝置,乃至於提高電網傳輸效率的節能塗料,巴斯夫都能提供。最近,他們甚至跨入B2C市場,賣起房子來了。從廠區大門走個10分鐘,來到一處名為「LUWOGE」展示區,眼前有一整排剛蓋好、紅黃色系的漂亮樣品屋,是運用各種巴斯夫技術與產品打造出來的節能住宅,從建材、塗料、通風、隔熱、及能源管理系統,夏天可保持涼爽、冬天則能保存熱量。目前開放員工及社區居民認購。
8月初《遠見》來採訪時,正是最熱的正午時段,外頭高溫超過攝氏35度,但走進屋裡,竟然非常涼爽,LUWOGE計畫專案經理安德烈.扎曼(Andre Zaman)笑說:「別懷疑,裡面真的沒開冷氣。」公司估計,LUWOGE節能屋平均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能源消耗,可降到45千瓦小時,遠低於同類型房屋180千瓦小時,未來目標是降到30千瓦小時。
前幾年,巴斯夫曾在俄羅斯接到一份多達30萬住戶的節能建材訂單。看來,綠建築與節能住宅,往後也會成為這家化工龍頭的新商機。
博世Bosch
全球最大汽車零件商 以能源做為下個營收支柱
成立127年的博世集團(Bosch),是當前全球最大汽車零件廠商,從點火器起家,現在小至晶片感測器、大至汽車引擎,都有能力供應,堪稱德國強大汽車產業背後的「影武者」。去年,博世有311億歐元來自汽車市場,占集團營收近六成,業務範疇遍及全球150個國家,今年還成立新的「能源暨建築科技」事業群,把能源視為下一個營收支柱。
事實上,博世最大的客戶群汽車業,就是最早被要求節能效率的產業。如各方看好的電動車,博世就與多家車廠合作開發電池。 為符合最新出爐的2020年歐盟車市標準(每公里排碳不得超過95公克),博世也準備了七種技術因應,如減少引擎排氣量、手動變速箱自動化、怠速輔助系統、能量再生功能、油壓混合動力等。熟稔亞洲市場的博世台灣分公司執行董事白邦德(Bernd Barkey)舉例,像怠速自動熄火馬達(start-stop)就很適合地小人稠、交通擁擠的台灣。據測試,用這項產品,排碳跟耗油量可減少5%,若是在走走停停的都會區,節約效果更有8%。除了零配件,博世還能幫客戶規劃生產流程、提高節能效果。如變轉速泵驅動系統可省44%能耗,使用液壓設備的塑膠機床最多可省下七成能源。
最重要的不是價格 而是能源效率
來到有「汽車城」之稱的斯圖加特,這裡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重鎮之一,也是博世集團大本營。從斯圖加特火車站離開,搭車往山上走,約莫半小時,來到當年發跡的第一間工廠、歷史超過百年的費爾巴哈(Feuerbach)廠區,現在有來自40國的1萬2000名員工,其中超過四成非德國籍。出乎意料的,這間最老工廠,竟是博世表現最好的節能標竿,不僅多次拿下集團內節能首獎,更獲得許多客戶頒發綠能認證,績效比許多設備更新穎、規劃更先進的年輕工廠還好。
帶領參觀廠區的,是身材魁梧的Feuerbach廠區副總裁拉爾夫.弗萊格(Ralph Flaig)。他開宗明義說,考慮的不只電力,還有油、氣、熱、水、廢棄物等,「不管什麼能源,價格都不是最重要的,效率才是!」來到一片海報區,上面寫滿密密麻麻的圖表跟數據,他說明:「這是廠裡各單位的節能目標,還有跟每年、每個月的比較,」這幾年,廠內已接連啟動18項方案,並鼓勵員工主動提出改善方案,把節能跟員工的績效綁在一起。
讓能源生產力成為企業競爭力
上下總動員的成果非常好,2007年,整個廠區用了35萬MWH(百萬瓦小時)的電力,2012年已降至27萬,足足省下近1/4。更驚人的是,今年預定的省電目標5672MWH,才到7月就達成了。事實上,想節能不一定非得花大錢買新設備,透過現有技術、加點創意與整合性,就可達到。例如有員工發現,只要在打磨機加上感測器,等產品進來再動作,就可減少機器空轉,節省許多電力。
目前,博世每年都投入超過40億歐元研發經費,其中將近一半鑽研節能及節省原物料等題材。在博世服務35年的拉爾夫回想,自從1970年代能源危機以來,全世界的能源跟原物料價格,不知翻了幾倍。他堅信,輕薄短小又節能的產品,將是未來市場的主流。
他說,以前廠區很多空間都規劃成倉庫,用來堆放大體積的貨物,現在都不必了,因為產品必須做得更小、用的能源更少、而且擁有相同性能。因此,即便德國電價偏高,對企業來說,最好的因應方案還是提高自己的「能源生產力」,最後成為行遍國際的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