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要重新看待運動的意義,它不光只有休閒的功能,」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林晉榮表示。他分析,喜愛運動的人過去被視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然而,這樣的看法現在必須改變。從科學立場來看運動時大腦的變化,「簡單」代表「思路清楚」,不是愚笨;「發達」意味「身體健康」,不只是壯碩。按照全球最新研究運動與大腦、人體的關係,可以了解運動的好處多多,由此看來,運動也被賦予了5種新意義。
紅利1〉愈運動,愈能成功
首先是,愈運動,愈能致勝。多運動,可以增進學習力,求學或職場成功機率,就跟著提高。林晉榮分析,運動者要對環境有良好觀察力和適應力,甚至和同伴互助,對團體有向心力才能致勝。運動者會設定運動目標,為了設法達成,大腦認知力會提高,反應變得敏捷,能夠面對困難。
職場也有如運動場。台灣體大教授林房儹認為,尋找運動場上的致勝方法,就要動腦,這能訓練IQ;和隊友合作,培養團體精神,需要EQ和精神能力(SQ);身體能力(PQ)要好,才能迎戰對手,競爭力強了,迎向職場工作挑戰,當然容易成功。
前體委會主委戴遐齡回憶2008年剛接任之際,面對立法院質詢、發行運動彩券、制定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工作量龐大,為了讓自己頭腦清楚,她每天跑步半小時,做甩手操,釋放壓力。
已有企業將運動視為員工升遷的考核條件,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登過百岳、跑馬拉松、參加鐵人三項。他體會運動有助提升員工、企業競爭力,在企業內設立運動學分,要員工每年都要拿到5學分,也就是人人都要運動,才有機會晉升。
紅利2〉愈運動,愈快樂
愈運動會愈快樂,則是運動給現代人的第2種新意義。運動時,大腦分泌的腦內啡、多巴胺可以戰勝焦慮、去除憂鬱,讓人感到快樂,用在職場上,能讓人更輕鬆愉快地面對挑戰。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副主任戴怡君解釋,現代人生活壓力甚大,WHO預估,到2030年,憂鬱症將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為醫療負擔最大的疾病!由於憂鬱會使內心世界縮小,運動帶來的快樂,可以打破苦悶框架。這個了解讓董氏從過去努力推動戒菸運動,近幾年來轉向推
廣運動,而且從小孩開始。2009年起,董氏深入中小學校園,推廣親子跳繩、跑操場等運動來紓解壓力。
曾經因為模特兒工作壓力太大,得過憂鬱症的藝人Janet,就是靠瑜珈紓壓。她大學時挑戰42公里馬拉松,一開始,連跑4小時讓她有些焦慮,不過,挑戰成功後的快樂無法言喻。從此她覺得,生活沒有不能解決的挑戰。現在,她隨身帶著計步器,天天走路,如果感到焦
慮,會做激烈運動,流流汗,心情就變得很好,覺得自己很棒。
「不運動,難以在職場有好表現!」今年1月擔任全國最高體育行政機構首長的何卓飛說出長年打球的心得。2007年3月到2012年8月,何卓飛任職高教司長,每年處理400到600億元預算,壓力很大。高教司長一職平均任期不到兩年,過去有人在任期中生病、甚至還有人曾經開會時突然失明,他卻做了5年多,堪稱是教育史上最長壽的高教司長,靠的就是羽毛球紓解壓力。
每次上場,何卓飛就變成戰神,可以打1到3小時,甚至連打14場,總是滿身大汗才肯休息。他每週都要排除萬難,花6小時打球。他規定自己週一、四晚上、週六下午打球,時間一到,什麼事都不做,就只打球,不以忙碌為藉口。
紅利3〉愈運動,愈有創意
也從運動找到力量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發現,運動能幫助她提升創意和工作效率。因為成功推動78萬名國人在2012年減重1137噸,獲得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鮮活說明運動有第3個新意義:創意學。愈運動,愈有創意,邱淑媞是個例子。每天晚上回家後,邱淑媞習慣拿起背包,裡面放支雨傘、計步器,到住家附近快走半小時。這
時候,她會思考公事,經常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驚喜。
讓長者健康地走到生命盡頭,是國健局的工作項目。有一次,她要研擬相關政策,想以曼妙文字形容老化社會,晚上快走的時候,「智慧不老」這4個字突然跳進腦海,就這樣,第2天進辦公室,「智慧不老」就寫進了政策計畫。
「愈尋找創意,就愈要運動,」本身是家醫科醫師的邱淑媞說,運動時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不怕挫折,產生不敗力量,自然就會有創意。她建議,運動時不妨呼朋引伴,彼此提醒、監督,還能結交新朋友,擴大人際網絡。紅利4〉愈運動,人脈愈廣人脈學是運動帶來的第4個新益處。
曾經是田徑國手的戴遐齡,每年會參加4次半程馬拉松,從冬山河、萬金石、梅花湖到太魯閣,她和先生會拉著朋友,組成家庭團共同前往。她說,一伙人在賽前一天抵達冬山河,大啖美食,賽後還去泡溫泉,如同家庭聚會。如果不能像戴遐齡這樣,結伴去運動,運動人脈還可以透過手機、臉書來經營,結交新朋友。NIKE行銷經理陳威穎表示,他們成立N I K E+跑步社群,只要下載APP軟體,佩戴、穿上有GPS功能的手表或跑步鞋,軟體就能記錄跑步路線、消耗的熱量、跑速,作為個人資料庫。不少跑友會以此檢視自己的跑步情況,了解是否進步,也會貼在臉書,讓友人按讚、留言,在虛擬世界中互動、鼓勵,讓跑步不再只是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聲。
跑步能夠增強心肺功能、肌耐力,但是,國衛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研究員溫啟邦的發現,首次讓世人知道,少量而持續的運動就可以延長壽命。
紅利5〉愈運動,愈長壽
這個發現讓運動有了第5個新意義:長壽學。國健局資料顯示,國人10大死因,有7項和沒有固定運動習慣有關。溫啟邦分析美兆健檢中心41萬筆、長達13年的健檢資料,每天運動15分鐘,累計每週6天、90分鐘,就可降低14%的死亡率、一成癌症、兩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延長壽命3年。
2011年,他的研究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外電媒體包括美聯社、路透社、BBC、ABC及《新科學家雜誌》爭相報導這項革命性的發現。不只溫啟邦證明運動能夠延壽,文化大學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助理教授戴旭志在苗栗縣推廣漢方有氧運動,搭配蔬果飲食,也有類似發現。
戴旭志規劃12週飲食運動教材,2009年開始,透過苗栗1 8 個鄉鎮的農會家政班、運動社團,宣導漢方有氧運動,送D VD給民眾。規律運動人口因而在3年內從49.4%增加到54%。同時,苗栗人代謝症候群死亡率為33.2%,2011年降到32.28%,減少1%。而這項疾病控制成果在2012年WHO西太平洋健康城市會議中獲獎。
運動的好處多多,台灣人已愈來愈了解,讓運動蔚為時尚,席捲全台。電影《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就發現,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紅土步道的人潮,有時候竟然比百貨公司週年慶還要擠!
運動潮還帶動房價上漲
有趣的是,運動風潮還帶動運動中心附近房價上漲,反映民眾對運動場所有強烈需求。根據好房網2012年調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附近房價,每坪漲到91.3萬元,是全台最貴的公園宅,12個行政區運動中心附近房價,比行政區的平均行情要貴上3%到15%,運動中心區域宅的魅力開始發燒,預料將隨運動中心林立,蔓延到全台。
「規律運動人口未來每1年應該增加3%!」熱愛運動的總統馬英九在2013年1月體育署啟動典禮上如此表示。
曾任體委會全民運動處處長的教育部參事吳龍山就說,體力即國力,國家競爭力可以從人民的運動風氣、運動設施使用頻率、民眾運動習慣、運動時間長短來判斷。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企系教授熊正一也說,以澳洲為例,人民喜愛登山健行,國家品牌排名第一,美國人愛慢跑、進健身房,國家競爭力全球領先,而這兩國的奧運成績也有目共睹,可說是運動大國。
國健局也統計,國人過世之前,不健康壽命約為6.2年,這代表台灣人平均有6.2年是臥床、坐輪椅或罹患疾病,相較芬蘭人,他們卻只有兩週。熊正一則說,如果有一天,好學生的形象能從文弱書生,變成允文允武的好動青年、明星學校的畢業條件是游泳或長跑、家長為了幫孩子加分,必須參加路跑,國民體能一定可以加強。愈運動愈成功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接下來就看你是不是要起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