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肥胖犯出沒注意!

捍衛個人形象、健康與競爭力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3-07-17

瀏覽數 14,250+

肥胖犯出沒注意!
 

本文出自我這樣瘦下去

台灣發起全民減重運動,減重成功的人手拿以前的舊褲子,展現成果。戰後60多年,台灣名列亞洲四小龍,創造了傲人的世界經濟奇蹟。近30多年來,擁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培養了拿下世界第一的企業、創造了國際知名品牌,更有無數人締造世界紀錄,讓台灣揚名,成為台灣之光。2011年,2300萬人再度締造了另類台灣奇蹟,那是全民減重的成績單,大人小孩共同參與,大家一起來減重,台灣走在預防醫學的尖端,創下世界先例,也受到世界矚目與讚揚。

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罹患率持續攀升,也為了降低健保支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從2011年3月起,推動「健康100,台灣動起來」活動,號召60萬人一起減重600噸。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台灣參加這項減重運動的共有150萬人,實際減重超過2,200公噸,遠遠超過預期目標,成果斐然。這樣的全民甩油、打「肪」計畫,提高民眾對體重控制的認知,更締造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全民運動。

減重成為全民運動

台灣創造另類世界奇蹟

「我們創造了一項另類世界奇蹟!」談到這項成績單,國健局局長邱淑媞高興地表示,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推動全民減重,而台灣竟然率先做到了。邱淑媞回憶,2011年2月,在「健康100,台灣動起來」活動前夕,國健局找來世界衛生組織(WHO)肥胖防治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史溫柏(Boyd Swinburn)、美國疾病管制局官員等數名專家來台瞭解肥胖問題。

「全世界沒有國家發起全民減重,台灣做得到嗎?」身兼國際肥胖防治委員會(IOTF)副主席的史溫柏帶著質疑的態度表示。可是,台灣就是做到了,而且減重成果已經紅到世界各地,成為大新聞。

渴望減重比例亞洲之冠

77%成年人想再瘦一點

台灣能成就世界級的減重奇蹟,和國人渴望減重的態度有極大關係。根據友邦保險集團2011年夏天針對亞洲15個國家、1萬200名18到65歲人士進行的「健康生活指數調查報告」,台灣有401人受訪。調查發現,77%的台灣成年人渴望減重,比率居亞洲之冠,高於平均值的54%。

友邦人壽行銷部品牌傳播資深協理蕭圭華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大規模在亞太地區進行跨國調查,而台灣受訪者中,就有不少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自己過重,希望能再瘦一些。

她說,她的外國同事來台考察,看到台灣人外型不胖,聽到政府正推動全民減重,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國人真的不胖嗎?實際肥胖情形如何呢?19 9 9年就設立減肥門診,目前開設敦仁診所的醫師蕭敦仁分析,和西方人相較,台灣人大骨腿較短、骨架也小,外表看起來可能不胖,但台灣人不必等體型肥胖,一旦BMI超過標準值24,內臟就容易累積脂肪,發生三高問題。

肥胖,影響外觀、侵蝕

健康、降低競爭力

肥胖不只影響體型、外觀,更是攸關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是個人與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依據國健局2011年公布2005到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BMI大於24的比率已達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為36.9%;也就是說,台灣每兩名男性有1人過重或肥胖,女性則每3人就有1人肥胖或過重。「其實,台灣男性肥胖率已成為亞洲之冠,這是必須積極解決的課題,」邱淑媞提出警訊。

台灣男性、兒童、青少年肥胖率亞洲第一

她引用國際肥胖研究協會(IA S O)的調查解釋,鄰近的日本、韓國,男性肥胖率各為26.8%、23.6%,女性肥胖率各為21.2%、26.4%,都遠比台灣低,顯示國人應該要減重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男性肥胖率,台灣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已悄悄變成亞洲第一,每4名兒童就有1人肥胖或過重。

根據教育部2009年調查發現,小學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5%,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7.1%,其中,男生為31.8%,女生是22%。2011年12月,義大醫院發現亞洲最胖的人是名體重達226公斤的18歲少年,他從小愛吃自助式火鍋,尤其偏好肉類,一天主餐可以吃8碗乾麵,國中開始,每年發胖十幾公斤。肥胖讓這位本該活蹦亂跳的青少年行動困難,還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每晚因為呼吸中斷,醒來兩、三次,只要躺著睡覺會更嚴重,3年來,他要坐著入眠,也因為BMI值高達85,須靠手術減重。

兒童肥胖問題確實嚴重,國健局在2011年春天發布2009年6到12歲兒童肥胖盛行率調查,可以發現在兒童肥胖地圖中,嘉義縣(29.72%)、改制前的台南縣(28.73%)、新竹縣(27.45%)兒童過胖比例最高,顯見鄉村地區兒童比城市的胖。

在全台胖兒童最多的嘉義縣,縣長張花冠就認為事態嚴重,急著指派教育處和衛生局官員到中小學開設減重班。她說,她在某國中看到20多名同學,裡面有10人體重達94、95公斤,聊天才發現他們受家人影響,觀念還停留在過去,誤以為「能吃就是福」,因為喜愛吃油炸食物,便造成肥胖。

肥胖是疾病的元凶

10大死因與肥胖相關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肥胖就像病毒,無聲無息,造成外觀臃腫不說,還一點一滴侵蝕國人健康,這是值得全民關注的議題,國健局發動全民減重,就是提高國人警覺。「國人10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7項與肥胖有關,」邱淑媞說。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認為,除意外事故,肥胖是與其他九大死因密切相關的元凶!「肥胖本身就是慢性病,」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在WHO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肥胖就有疾病代號:278.0ICD-9;聯合國更在1997年把它視為現代人一輩子都要對付的疾病。

1999年,WHO曾經提出肥胖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的看法。美國心臟醫學會也曾統計,肥胖者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到20倍、得到三高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到20倍。去年初,WHO召開非傳染性疾病論壇,就將肥胖視為第1個要對付的非傳染性疾病,由於傳染病的致死率是15%到20%,非傳染性疾病致死率超過八成,WHO在2011年8月,又再度呼籲肥胖防治。肥胖不僅危害個人的健康,對各國的醫療支出更造成沉重負擔。

肥胖本身就是慢性病,由於非傳染性疾病的致死率超過八成,WHO已將肥胖視為頭號要對付的非傳染性疾病。

有效防治肥胖

省下就診費用

據澳洲政府統計,大約16%的澳洲人飽受肥胖困擾,每年治療肥胖的支出高達210億澳幣。美國疾病管制局則統計,每年因為肥胖造成的醫療支出高達1,500億美元,約占全美醫療費的一成。至於台灣,根據祝年豐研究發現,體重正常者1年的門診醫療費用是1,857元;肥胖造成的三高、代謝症候群,1年看診費就要5,118元,為2.7倍。

邱淑媞則說明,台灣的健保支出約有3%花在治療肥胖引起的代謝疾病上,如果能防治肥胖,每年就可以省下一筆健保費用,估計約有228億元。肥胖問題已經席捲全球,為什麼這數十年來變得如此嚴重,在亞太地區連最想減重的台灣,也難逃魔掌?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珍芳表示,全球經濟在1970、1980年代蓬勃發展,汽車普及,生活設施改善,勞動量愈來愈少,人們有錢追求美食,高油高鹽的飲食當道,肥胖問題便開始在全球蔓延,1990年代之後,益形嚴重。放眼國際,肥胖已經影響許多人,也造成不便。

坐垮馬桶、大尺寸棺材

不是冷笑話

以澳洲為例,過重或肥胖的成人高達53%,近年來,澳洲人平均體重增加1.5公斤,腰圍增加兩公分多,由於肥胖者愈來愈多,甚至發生肥胖者壓垮馬桶,意外傷害頻傳的新聞。馬桶意外日益增多,澳洲政府因而在2010年決定,衛浴業應該將馬桶的承重標準從原來的45公斤大幅提高到148.5公斤,政府隨後也開始為全國的公共廁所更換高抗壓馬桶。鄰近澳洲的紐西蘭,也因為肥胖而改變棺材尺寸。根據該國衛生部的資料,他們的肥胖率逐漸提高,已達25%,特別是土著毛利人,肥胖問題已然為殯葬業帶來困擾,業者不得不加大棺材尺寸。

紐西蘭標準棺材的寬度原本按照肩寬計算,如今得從原來的48公分增加到58公分,殯葬業協會也發現,很多家庭不得不放棄火葬,因為火葬爐不夠寬敞,無法火化較肥胖的死者。「土著容易發胖,這和肥胖基因有關,」蕭敦仁解釋,目前醫界已知有600多種肥胖基因,而大多數人身上都有2/3以上的這類基因。

減重關鍵:飲食、運動、意志力

觀察人類歷史,面臨飢荒時,身體的「節儉基因」只需要少許食物,就能存活下來,但是,進入富裕時代,食品產量增加,「節儉基因」就會變成「肥胖基因」,讓人很容易發胖。因此,開發中國家還在發展經濟,都會地區居民手頭寬裕,大魚大肉,肥胖者較多,鄉村因為貧窮,瘦子仍多,而已開發國家則倒轉過來,都會人接收保健資訊,追求健康,注意飲食、運動,都會區的肥胖率反而低於鄉村地區。

台灣的肥胖情況正是如此。國健局2011年公布全台成人肥胖地圖,台東縣肥胖率超過全台比率,達46%,第二、三名是雲林縣(43.9%)、花蓮縣(41.7%)。反觀富裕的台中市(36.1%)、新竹市(35.7%)、台北市(32.9%),三者為倒數三名。觀察肥胖導致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病等5種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台灣鄉村地區發生率比都會區高,苗栗縣、花蓮縣、台東縣、嘉義縣、南投縣便是這些疾病的好發地區。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表示,根據衛生署10大死因,這5個縣市因為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死亡風險,比台北市和新北市高出將近兩倍!所以,千禧之愛基金會2011年底在這5個縣市找了1,568人,展開問卷調查,發現九成三的受訪者無法正確說明代謝症候群;38.6%知道自己有三高,卻打算順其自然,不想改善;30%認為肥胖並不可怕、要預防其實很麻煩。孫璐西憂心地說,鄉村地區受訪者只知道癌症可怕,卻不知代謝症候群是癌症源頭,而肥胖則會引發代謝症候群,更是要及早預防,從小就得注意。「WHO呼籲肥胖要從新生兒預防!」雙和醫院祝年豐表示,《科學人》雜誌曾指出,小時候胖造成日後肥胖的機會是同儕的5倍以上,由於他們養成多吃、少動的生活習慣,想要改變相當困難。

全民減重 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

「現在是全民打擊肥胖的時刻,」邱淑媞指出,2011年3月,國健局打著「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口號,鼓勵民眾食用低油低鹽的食物、每週運動150分鐘、每天量體重,以正確方法減重。拒絕肥胖鞏固健康,才能累積競爭力。台灣發起的全民減重,就是向世界證實我們有另一種競爭力。2011年12月,聞名世界的法國兒童肥胖防治組織(EPODE)祕書長尚.米榭.包希斯(Jean-Michel Borys)來台參觀兒童肥胖防治,聽到台灣全民在減重,看到基隆市的國小把運動變成遊戲,吸引兒童喜愛運動而減重,認為台灣頗具創意。

包希斯在國際間防治兒童肥胖領域享有盛名。他在1992年成立EPODE,從法國弗樂貝(Fleurbaix)和拉馮堤(Laventie)兩個城市推動,20年來,法國有226個城鎮配合,成為歐洲最大的肥胖防治機構,還影響了西班牙、荷蘭等8個國家。

他推動兒童多吃蔬菜,提倡走路上學,增加運動量。經過12年的衛生教育,弗樂貝和拉馮堤的兒童肥胖率從11.4%降到8.8%。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主任潘文涵就說,世界上有許多社區嘗試推動肥胖防治,但是,成功者少之又少,EPODE能運作20年,是難得一見的典範。至於美國,由於兒童肥胖率在30年內增加到1∕3,2010年,第一夫人蜜雪兒發起「L e t '''''''' s Mo v e」(動起來)活動,這是首次全國性兒童肥胖防治運動,提醒兒童要多運動、改善飲食,降低肥胖率。

美國政府打算以10年時間,每年投入1億美元,改善學校餐廳,發動食品業提供低卡的健康食品,教育父母認識正確飲食,並且加強學生上體育課。他們希望在2030年,兒童肥胖率能從1∕3降低到5%,回到1970年代的水準。

「少吃多動」好習慣

幫助成功減重不復胖

2012年,國健局繼續推動全民減重600噸的目標,新挑戰也包括幫助成功減重者不再胖回去。「太多醫學報告指出,如果沒有養成少吃、多動的好習慣,減掉的肥肉很快就又會上身!」身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的台大內科教授莊立民發出這樣的提醒。早在2002年,美國7家肥胖防治中心追蹤發現,減重成功者本性沒改,5年內又胖回去的機率高達75%,減重者的體重持續5年,才算有效減重。

值得注意的是,友邦保險集團調查顯示,台灣人雖然瘋減重,卻不愛運動,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比率高達59%,比亞太地區平均值的49%高,1週運動量不到1小時的民眾就有42%。瞭解維持標準體重的諸多好處後,不妨著手計畫每日3餐,並找出運動專屬的3 0分鐘;飲食不囫圇吞棗,搭配適當運動,擊退肥胖大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