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光列車為中國載來一車車的老人,活到老,對許多老人來說,不再只是頤養天年,而是活出新價值。64歲張廣柱和61歲妻子王鍾津,是眼下中國最忙碌的退休夫妻。一連九個月,幾乎天天都有媒體上門採訪,最高紀錄,曾有三家電視台10幾個人擠在他們家客廳。
大陸第一大乳品公司、伊利企業為倫敦奧運推出的《平凡人的奧林匹克》系列微電影,特地以這對銀髮眷侶為主角,跋涉到尼泊爾拍攝,製作了三分多鐘的影片,廣告PO上網不到24小時,點閱量即破百萬次,累計到5月15日,已達1075萬次,超級高人氣。
兩人合寫的書《花甲背包客》,在北京圖書大廈裡,占據暢銷新書區的三大排,風靡程度,出版社還特地舉辦讀者簽書會。
張廣柱和王鍾津暴紅,原因是這對北京老夫妻的退休生活實在太不凡。環遊世界,就是他們的養老方式。這樣的精神與態度讓他們在大陸1億6000萬位銀髮族中,脫穎而出,成為最能活出銀髮族價值的新代表。
睡南極冰洞、亞馬遜吊床
2008年剛退休,頭三年裡,張廣柱和王鍾津用自己的積蓄,徒步環遊世界七大洲,一共34個國家,穿越赤道6次,登陸南極睡冰洞,探尋亞馬遜睡吊床,攀上5200公尺的珠峰大本營,在星空下與篝火為伴,住青年旅館與各國朋友交流。
來到巴西塔巴廷加(Tabatinga)時,當地販毒活動十分猖獗,入住飯店時,服務員驚訝的瞪大眼睛,看著這對頭髮發白的夫妻,這是他第一次看到來自中國的客人。
來到南極時,浪漫的露營,其實是睡在雪坑裡,破冰船發給每人一個睡袋、一把鐵撬,要客人自己往下挖好洞就躺進去,有人還當場驚嚇的打退堂鼓。但他們兩人卻興奮地挖好自己的「墓」,一點也不忌諱,整個晚上只被凍醒一次,回到船上時,同行的遊客無不翹起大拇指:「這兩個中國老人很厲害。」
一般中國人老了後,不是在家門口的小公園和醫院裡度過晚年,就是種花、遛狗、養鳥、抱孫子,偶爾跟團旅遊。但,「這種安逸的生活,不是我們的期待,」張廣柱和王鍾津認為,老年人不要老是圍著小孩轉,應該抓住人生的尾巴,活得更精采。
於是,兩夫妻顛覆傳統的養老觀念和退休生活模式,以環遊世界做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旅行重塑人生,結果也真的讓兩人的老來生活變得更充實、更快樂、也更幸福。
什麼都不懂,就一切從頭學
他們的旅行,並不是舒舒服服推著行李箱上飛機、跟著導遊走,而是各自背著45公斤的超大背包,也從不坐計程車,一步步走完旅程。「靠走,是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張廣柱開心地笑,露出一口白牙。
一切全靠兩人自己張羅,簽證、保險、買票、找住的地方等。即便是晚餐,常常是在旅館裡用自備的小鍋煮麵,加顆超市買來的蛋,再放兩粒蕃茄。
老公英文只有初一程度,老婆連26個英文字母都背不齊,準備出國前,每天花七、八個小時背:「One day,two people,how much?」等常用會話英文。
後來才終於練就一套克服語言障礙的辦法。張廣柱用蹩腳的英語,加上電子翻譯機。王鍾津則直接講中文外加肢體語言,調皮地比比畫畫,王鍾津稱之為「手聊」,有時竟比語言交流更有效。
「現在每天都想著玩,」王鍾津呵呵大笑,本來有頸椎壓迫視神經的頭暈,旅行後,症狀慢慢減輕,心情異常開朗。「每天玩,完全忘了自己有病。」
在遙遠而陌生的國度,語言不通、生病、受騙、遭搶、車禍,風險無處不在。即使如此,兩人還是毅然決然冒險,追尋夢中幸福。他們的勇敢,很多年輕人都做不到,也是他們受人敬佩的原因。「幾十年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有夢想就有快樂,而快樂總是躲藏在困難背後,而穿越困難得到的快樂會翻倍、再翻倍,」張廣柱表示。
樂齡自行車隊
當中國的不老騎士
同樣不因年紀大了而自我設限的大陸銀髮族新典範,還有已經闖出知名度的「樂齡騎樂自行車隊」的80位老人。
每週六清晨7點,北京馬甸橋下,74歲的蔡公鑫戴著墨鏡,一身鮮豔勁裝,雙手推扶著一輛捷安特。一旁走來走去,跟陸續抵達的車手打招呼的,是隊長李建中,今年73歲。仔細一看,這個車隊的車手,有點特別,幾乎都是銀髮族,最老84歲,個個寶刀未老。
這一天,樂齡騎樂自行車隊的目的地是距離北京市中心130公里外的明十三陵。這群中國版的「不老騎士」,每週一起騎兩回。騎到明十三陵,僅僅算是短程。另外,每年3、4月,及8、9月,要再挑戰一次長程,至少1000公里以上。
成立12年來,車隊已經遠征過20次,最東到山東半島,最西至西寧,南至海南島,北到東北漠河,基本上已經穿越全中國一遍。「單單我個人,大小征途就累計長達13萬公里,」李建中說,聯合國批准的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總共28個,他已經騎去拜訪了27個。
李建中記憶最深刻的,是2006年的青海之旅。一行10位老伯伯,先從北京連人帶自行車搭火車到西寧,然後逆時針繞青海湖一圈,騎到「在那遙遠的地方」剛察,再返回西寧,前往蘭州、天水,接著騎到陝西寶雞、扶風法門寺,再到西安武則天皇陵、壺口瀑布、南泥灣,最後抵達銀川。全程2500公里,騎了48天,泥巴路和柏油路間雜。李建中回到北京時,整個人瘦了10公斤,但瘦得高高興興。
身體累,但騎出健康與自信
老人們自發組成的車隊,非常有紀律,每次出行,一定安排前導在前方帶路,後衛在後方負責修車和收容身體不適的隊員,隨行還有專業攝影。平均車速維持在18~20公里,保證每個人都能跟得上,而且彼此之間相互幫助,無形中變成了溫馨而令人安心的團體。每騎一個鐘頭就休息一次,「我們可以吃苦,可以受累,但不受罪,」李建中強調,老人車隊很能騎,但絕不因為愛騎而讓身體受傷害。
騎乘中的情感故事,是最讓人又驚又喜的。有一次在山東文登,當地居民沒看過這麼酷的老人車隊,竟扶老攜幼、夾道歡迎眾人,旅館經理還自動將房費打折。
從花甲背包客到老人自行車隊,中國有愈來愈多老人愈活愈起勁,轟轟烈烈地活出了老人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