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笈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念書不為學歷,而是為了改變自己
研究所是引導性的教學,跟大學不同,很多是專業科目,獨立自主的機會增加,問題要自己解決,「沒有人會告訴你該怎麼辦,要懂得自我開發,」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認為,碩士班主要在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能力。在兩年內,學生對任何事情的決定與思考,都要具有科學的精神。
他觀察,近年不管碩士班或是博士班,選擇跨科就讀的人很多。各系所都需要不同領域的人進來,像是管理研究所就需要專精不同領域的管理人才。有些人擔心多領域的發展容易「樣樣通、樣樣鬆,」張國恩卻不這麼認為,他特別強調第二專長的重要,「先備齊跨領域上的基本知識,該如何深入探究就要看自己的努力。」
不可諱言,教育界儘管提倡「適性選擇」很多年,對很多孩子來說,大學選系所通常還是看成績高低,或是為了滿足父母、師長的期望,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因此,張國恩在師大推動鬆綁轉系條件,上學期校務會議也調整了跨領域整合課程,鼓勵學生有更多機會選擇別系課程。
以128個畢業學分來說,在過去有28個學分是全校性的共同必修,其餘100個學分交由各系所為學生規劃;現在則把系所內的必修加選修降低到75個學分,開放出25個學分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他學院或系所內的課。
張國恩更以自身為例,電機博士畢業的他,直到進入師大當老師才開啟「資訊教育」的生涯。「電機是解決機器的問題,而資訊教育是解決人的問題,」他正是以原本的電機專長,結合後來培養出的教育專長,發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條路。 而研究所其實是另一種改變興趣或跨領域的契機,給予孩子一個「再次選擇」的機會。
書不是為了學歷而念
踏入碩士班的那一刻起,張國恩提醒,讀碩士也代表要「對自己負責」,有許多心態上的調整,「書不要只是為了學歷而念,要珍惜那兩年,珍惜『改變自己』的機會,」他再三強調,記得一切是要為了改變而做,學位只是附加的,這樣的求學心態才健康。
此外,張國恩提到了與同儕學習的重要,可以學習他人的樂觀、責任心,「偉人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同伴就在你身邊,是活教材!」用心過每一天,老師跟同學都會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至於投入職場後,他以師大校訓「誠正勤樸」期勉學生要熱忱、積極、創意、擁有視野和多元價值觀,「別忘了,成功除了要專業,服務的熱忱和品行也是在職場成長與升遷很重要的因素。」
祕笈2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黃煌煇
想法要前瞻,研究不能只是空談
接任成功大學校長1年多,黃煌煇多次直率的發言成為媒體焦點。談碩士生該具備的能力與態度,黃煌煇首先提醒學生避免學術清高、和自命不凡的傲氣。「想法要前瞻,但也要能解決實際問題,」一語道破學術論文不能只是無關痛癢的作文比賽,研究也要避免紙上談兵。
黃煌煇主張,學習要用在人類生活發展身上。如果論文無法轉化為應用,那只是「半成品」罷了。對於人類的貢獻才是他所認同需努力追求的最終價值。日前,成大教授張明熙研究出骨質疏鬆新藥,技術移轉給歐洲第二大藥廠諾和諾德公司,該公司後來出資邀請教授參加研究計畫,與藥廠的研發人員共同開發新藥。黃煌煇以此為例,說明對生活有益的研究更有價值。
他比較碩士班和博士班的差別,碩士的角色只是剛剛踏入研究之門,開始磨練思考和發掘問題的能力;進入博士才算真正懂得研究,不要覺得讀了碩士就以為自己很會做研究了。
成功的人一定付出更多
在學習的路上,多尋求周遭協助,善用團隊力量,這些有助於傳承和感情建立。例如在實驗室裡,學長、學弟互相幫忙,有不懂的就多請教,「一個人的成功」不見得比「你周遭朋友協助你成功」來的厲害。
「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就,去了解他如何辦到,」他強調,成功的人在背後一定比別人有更多的付出,需要去思考他的過程,這才是看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不過,他也提到成功的多樣性。一個人的成功是靠自己界定,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並不相同,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權力與地位。
黃煌煇說,每個人的看法和想法不同,包容不同的意見同樣是一種學習,假使進入職場的話,不要一直抱怨別人做事方法或思考模式與自己不同,在什麼位置就把該做的事情和角色扮演好。
做事需要有圓滿嚴謹的規畫,也許走的專業與行業不盡相同,但是所需要的原則與堅持卻是相同的。他還談起求學時期的往事,笑說學生時代每天下課都跑去打撞球,但成績一直能保持第1名。同學們都以為他是天才,每天一直玩,卻還是有好成績。「他們不知道的是,我每天回家還是至少會讀兩個小時的書,」黃煌煇分享的祕訣其實很簡單,成功向來是靠自己努力。
祕笈3 銘傳大學校長 李銓
結合興趣與能力,成為一流國際人才
想當第一流人才?銘傳大學校長李銓說,首先選擇自己的路,必須考慮是不是有能力讓事情做得有模有樣?是不是能和興趣結合?能力和興趣若能相輔相成,就是邁向一流人才的第一步。
面對學生經常面臨到所愛和現實面的掙扎,「有些學科被認為學的沒用、將來會找不到工作,」李銓便會舉自己的故事做分享。李銓當年大學讀英語系,但他對戲劇很有興趣。然而,爸媽告訴他,這並不能作為職業。因此,李銓轉了個念,開始思考有沒有相關可以橫跨發展的領域,因而啟發他走向「管理」之路。
「管理是應用面很廣的學問,各行各業都需要管理,融合上戲劇,便可以發展出戲劇管理,」李銓跳脫既定模式,果然找到了符合自己興趣、又能實用的方法。近年觀光餐飲及設計科系十分風行,不少學生一窩蜂擠向這些系所,李銓其實有些憂心。當人才的數量供過於求,就會面臨需要降價求售的困境,學生的競爭力自然受到威脅。「還是要擇其所愛比較好,」他說。
評估現狀與能力,選擇進修管道
該選擇什麼樣類型的教育,必須依照個人特質而論。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研究所。必須問自己,進修能否改變現狀?二來,則需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讀?
大學畢業,若還覺得沒有進修的必要,也不用勉強自己讀碩士。李銓透露,在職班的制度提供另一個管道,不妨等到在職場當中碰上有進修需求,再回到校園也不遲。
李銓的女兒就是實例,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先到大公司工作1、2年,在職務上一直無法發揮、感覺能力有限而不受重視。李銓因此鼓勵女兒進修深造,補強專業度來爭取更好的工作表現。後來,當他女兒拿到碩士學位後,順利得到更高的職位,有了專業支持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李銓當年選擇到美國讀管理碩士,是有著另一層次的考量。除了需不斷汲取國外教育的成功經驗外,更應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他認為,這種國際性的體驗對學生來說受益匪淺。
藉由全球知識在地化,西學為中國所用,可以學習到其他國家不同的思惟,以及與自身文化不同的優點,「就像當初中國的洋務運動一般。」李銓對於學生的叮嚀,不只要做一流的人才,還要做世界的人才。
祕笈4 元智大學校長 張進福
接受失敗,迴避不了的目標就努力跨過門檻
當讀碩士變成一種時尚、成為必然的趨勢時,學生該怎麼辦?
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說,在就業市場上能和所學的相符是最重要的。不要繳了兩年學費、花兩年時間寫論文,出來之後去做毫無相關的工作,「這是種浪費!」張進福經常會詢問學生,念碩士班會不會覺得很苦悶?因為從幼稚園開始算,有將近20年一直在學習,「學生會不會彈性疲乏?我相信絕對有!」避免彈性疲乏最好的方法,就是選讀真心喜愛的領域,自然能夠保持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而碩士生常遇到選擇指導教授和論文題目的難題,張進福則有一套獨到觀點。「大多數做論文,都是師傅帶進門,修行靠自己,」張進福觀察,有些學生選擇指導教授時,重視的是教授的聲望、業界關係、和學術地位,但這些未必對學生有幫助。有些教授外務多、研究案接不完,每個禮拜見你一次、給個一兩句建議就結束了,如果學生不能主動,是很難學到東西的。
張進福建議,不妨去向年輕的教授討教,雖然研究資歷可能較淺,在學術圈的成就還不到頂尖,但也正因為年輕教授本身還有升等、發表論文和研究的需求,能有更多機會和學生的學習相互激盪。
張進福也提醒學生,求學的第一步,還是要先有扎實的學理基礎。像拼樂高一樣,不能沒有底層,否則什麼也拼湊不了。張進福強調,不能只有淺薄的學習,如同講求創意,淺薄的創意就像曇花一現,台灣目前有的都還是比較短暫的、fasion式的創意。
面對挫折,勇敢點!
話鋒一轉,他談起了近日看到的社會新聞,一名台大醫師自縊的消息。張進福勉勵學生要能接受失敗。他說,人生會有兩種目標,一種是迴避不了的,你得努力跨過那道門檻,還一種目標是可以選擇要不要,看你有沒有勇氣和智慧學會取捨?
要借鏡別人的智慧,張進福認為「多去看看成功者的回憶錄,不要去讀他們演說集,」演講雖然理論清楚,但談的東西往往太生硬嚴肅,叫人難以吸收。倒不如去讀《麥田捕手》,他笑說,能讀英文版本的更好。另外還有大陸作家余華、或是余秋雨的書,讀些散文故事,感受別人的人生體會,都是張進福推薦的書單。
祕笈5 亞洲大學校長 蔡進發
努力、不怕苦,就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學生該具備的首要能力,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談的是「同理心」。他認為能讀到大學和碩士畢業,其實是很幸運的一件事。父母、社會提供許多資源供你學習,不管在求學和未來就業的路上,都應該保持同理心,多為外人著想,做些有益的事。該校學生很多來自社經地位較弱勢家庭,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但蔡進發不停傳達一個觀念:「努力、不怕苦,就會成功」。
亞洲大學在過去1年間,邀請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摩坦森教授(Dr. Dale Mortensen)、戴蒙德教授(Dr. Peter Diamond)、皮薩里德斯教授(Dr. Christopher Pissarides)及「威爾剛之父」穆拉德教授等多位國際大師到校演講。蔡進發透露,諾貝爾獎得主給予學生的啟發,並不是他們做出了許多偉大的研究,而是他所強調「奮鬥不懈」的人生歷程。
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同樣困苦出身,但是他們依舊能靠著自身努力,獲得偉大成就。蔡進發繼續舉例,像是台灣的企業家王永慶、郭台銘也沒有顯赫學歷、亮麗的家世背景,他們都是靠雙手打拚贏得一番事業。因此他常勉勵學生,窮沒有關係,只要努力,有一天終會成功,能成為一個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靈魂人物。
蔡進發認同國際觀的重要,透過短期補助出國計畫,學生不但到海外讀書,還能到知名企業實習,及早培育就業競爭力。其中更有保障就業方案,成績達到標準的學生,去企業體會職場生活後,經過企業審查核可,畢業即可由該企業保障錄用。
融入社會,不當象牙塔的研究機器
除了專業表現外,蔡進發提到「品德教育」與「情境教育」的重要。舉例來說,亞大特別成立「三品書院」,推動學生成為一個有品德、品質、品味的人。他叮嚀學生走出校園後,要能感恩惜福,不要因為成長環境和家庭社經地位自怨自艾。很多人在學期間要打工賺錢、幫助家計或是自己賺學費,這些其實也有助於提前適應社會待人處事。
最後,蔡進發呼籲,學生在課業之餘,要能發揮社會服務的精神,參與志工活動是很好的方法,不要成為終日在學術象牙塔的研究機器,「和社會互動,讓自己活得更充實。」
祕笈6 義守大學校長 蕭介夫
若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學歷同樣沒價值
「不要迷信名校,學歷只代表基礎訓練。在德國,技職人員做得好,薪水可以跟教授一樣高,」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認為,進入到碩博士階段,要有研究能力,在研發上也要有所貢獻。人的價值於不在於他的學位,而是必須在產業創新上有自己的成就。具備創新研發的能力,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蕭介夫形容,兩個人就算是同等學歷,不一定代表他們是「等值的」。台灣的碩博士未必比柏克萊大學碩博士差,但如果只是混學歷,而不去思考自己要將自己的定位在哪裡,這個碩士會變成沒有價值。
按照蕭介夫的觀點,碩博士的研究必須結合產業發展。如同現在政府政策聚焦於產學合作,著重產品研發。讓所學與實際應用面能有所結合,成為首要之務。
想讀研究所的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將來要做什麼嗎?他直言,碩博士要能在產業界發揮貢獻,不要統統只想「擠到學校來」。現在很多拿到博士學歷的人,都想在學校找個教授的職位。但蕭介夫認為,如果這些人在能夠在產業創新上發展得好,他們的附加價值會更高。
軟實力、語言力、專業力
成功者除了努力,人格特質也很重要。蕭介夫常鼓勵學生,學賈伯斯是要學習他的「精神」,不是學習他怎麼「做手機」。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他通常會用同一段話來叮嚀學生。一個人只要掌握三項東西,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分別是:Software、English、Technology,換句話說,就是掌握自己的「軟實力」「語言力」與「專業力」。
他逐一解釋,「軟實力」講的是人的態度與待人處事的方法;「語言力」則是溝通能力,任何行業和職位都不可能沒有溝通,它幾乎可說是搭建人際橋樑時不可或缺的原料;「專業力」則必須知道自我的優勢領域,找出差異化所在,鳥飛魚游各有所長。
他比喻,每個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就像鳥兒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 「做你喜歡的事,又能得到薪水,就是最幸福的事,」他總結。
祕笈7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校長 陳希舜
發掘志向,為自己的生命找出最佳答案
高中升大學、大學升研究所,覺得沒有方向、不知道選哪個科系好,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陳希舜說,這都是因為台灣學生太晚才開始了解自己。因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往往變得盲目的跟隨者,看到有人發展得不錯,便跟著走。
發掘志向並不容易,總會有摸索和衝撞期,「剛開始一定很辛苦的,」陳希舜說。像是台科大相當知名的設計系所,早年的父母可能會排斥讓孩子學設計,「整天就是畫圖哪能有什麼成就?」真心喜歡學設計的學生,不是被迫放棄,就是要經歷一番家庭革命,但現在的觀念不同了,證明只要做出成績,自然能贏得外界的肯定。
只要夠了解自己,「誰有資格來說你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呢?」陳希舜提醒,不必過度在意冷門熱門的問題。只要擁有頂尖的能力,不管哪個領域都會有很好的發展。一旦發現學生「志不在此」,陳希舜便會鼓勵學生轉系。在台科大,陳希舜獨排眾議,堅持實施不分系課程,而且學生升大二要選主修科系時,任何系都不能拒收,就是為了讓學生讀到真正想讀的領域。
但相對地,學生要有為自己負責的心態,承擔選擇的後果,不要老是期盼別人幫你決定、又要別人為你負責。還沒找到自己興趣的人也不要灰心,陳希舜說,看到別人已經有所成就時,別急著羨慕,認為自己輸人一大截。
找尋生命中的使命
大學生剛畢業才20出頭,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因為「跟自己比,永遠不會太晚。」
陳希舜給學生的一句話是:「凡事不求標準答案,」真實生活和人際互動都是沒有細節標準的,只有普世價值和大方向,正因為每人各自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答案,千萬不要等著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要自己去挖掘。
陳希舜以近期NBA球星「哈佛小子」林書豪的現象為例,林書豪原本還只是場邊的替補球員,但他卻能在極為有限的上場時間,創下該場比賽最高得分的好成績。陳希舜用林書豪的故事告訴大家,做好準備,贏得成就的機會絕對不會少。
祕笈8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楊永斌
不知道方向?先就業!學校不是逃避社會的地方
對於即將大學畢業,卻還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永斌建議:先就業。就業後,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讀碩士班才會發揮功效,「不要因為害怕和迷惘,就選擇躲在學校多待兩年。」
在求學態度方面,楊永斌希望台灣學生能多學習陸生的精神。他常看到一大早陸生就在樹下念英文,因為他們有些人從小成長環境不富足,貧困激起戰鬥意志,一心努力念書想要脫離窮日子,給家人過好生活。反觀台灣,相對來說學生普遍的生活環境條件不錯,反而鬆懈,沒有像陸生一樣,有著一份「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而努力」的責任心。
因此,楊永斌不斷告訴年輕學子,你不是只扮演好學生,更要學著成為社會的人,不要想躲避社會責任。對於社會、自己、父母、家庭的責任是否了解?念研究所應該有個目的和責任,「學校不是個讓你們逃避社會的國度。」
讓學校知識與社會需求接軌
另一方面,他建議學生在選擇學校和系所時,多多考慮在校內的知識是否能與產業知識結合。像是雲科大就推動「產學一家」的策略,不只是帶學生參訪企業,也與企業探討所面臨困難,利用學校的研究與技術,幫忙企業解決遇到的瓶頸。
楊永斌解釋,雲科大合作的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傳統產業。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為產業生產管理加值,幫忙進行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是台灣經濟力量很重要的一環,學生也能透過產學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產學一家做出心得,楊永斌透露,他還想效法廈門理工大學所創立的「廈門的店」,店裡專門賣學生的作品,讓他們學生還在學時就可以拿到權利金,同時也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真正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之中。
楊永斌再三強調「碩士班的這兩年要有撈回本的精神!」把所花的時間,努力扎實地轉化為自身的專業。青春,是成本很高的投資,一定要有相對的收益,記得要聰明的學。
祕笈9 景文科技大學校長 鄭永福
培養跨領域專長,逆境力也是重要學習
多元專業的時代,一項技能早已不夠看,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建議,加修學程、進修不同領域的碩士學位。例如,旅遊管理系的學生可以加修語言學程,將來考取國家證照,成為外語導遊;應用英語系的學生加修商學或旅館管理,畢業後可以從事飯店業,往管理職的中高階主管邁進。
位於新店的景文科大,全校有5500位學生,其中有近600位都選擇了加修學程的方式,為自己增加附加價值。
「跨領域」能力的培養,成為學生們接軌職場、培養第二專長最直接的途徑。 鄭永福比較,許多大學生當初是採分發入學,按成績填科系,多數未深思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志業,造成許多人後悔自己當初所選的系所,跨領域學習則有助於他們未來轉換跑道的準備。
另外,相對於大學畢業選擇「無縫接軌」進到碩士班,他發現,攻讀碩士在職專班的意願日趨加溫,在強調競爭力的時代,跨領域能力是銳不可擋的趨勢,只有一項專長的上班族,開始回到校園內進修。
除了IQ、EQ,還要有AQ
他指出,在現代社會,除了IQ(智能商數)、EQ(情緒商數),AQ也很重要的。
AQ是指一個人的逆境商數,包含克服逆境能力、如何面對挫折、培養抗壓性,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面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要只顧著抱怨,要多看看別人的優點。思考為何別人會有不同於自己的思考與想法,保有開放的思考,入職場才能如魚得水。
鄭永福回憶年輕時,當年《中央日報》的每一篇社論他都必讀。雖然學的是電機,但社論提供他不同的想法,從其中學著用不同的角度、宏觀的看問題。同時,學生得多加強自己的語文能力、多讀勵志性的書籍。《曾國藩最擅長的18種手腕》便是鄭永福很推薦的一本書。在書中,可以學習他高標處世、低調為人的生活態度;學習他進退自如、大智若愚的為人氣度;學習他淡泊明志的心態,領悟其勇於功成身退的處世境界。如此一來,必能突破困境、成就大事業。
祕笈10 正修科技大學校長 龔瑞璋
有興趣最重要,敬業、專業、人脈是成功關鍵
不管是面對學生還是自己的兒女,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都不去干預他們的升學選擇。剛落幕的倫敦奧運,為中華隊奪下第一面獎牌的舉重國手許淑淨,正是正修科大的學生。當初,許淑淨踏上舉重這條路時,面對不少壓力,家人不支持、身邊有許多人都反對,「舉重是很冷門的運動項目,」訓練過程辛苦又無聊,但是這些她都克服了。
在過程中,能夠支持許淑淨走下去的,便是心中對於舉重的喜愛與熱忱。因此,龔瑞璋強調,興趣比什麼都來得重要,如果有好的工作就先把握住。萬一將來覺得自己所學有不足之處,讀研究所的機會永遠都在。
求學的路很多很廣,例如現在有許多在職專班的設立,就是彌補知識不足很好的管道,另外也有配合產業趨勢開設的產學專班。他指出,行政院勞委會也有與教育部合作,辦了「雙軌訓練旗艦計畫」,讓學生可以兼顧課業與職業訓練。
在學校,他鼓勵學生在思考上創新,在研究上求真求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體會,要有冒險精神。龔瑞璋分享,當年大學讀應用數學系畢業,碩士班就決定要到美國讀計算機科學。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外讀書,是種挑戰,也是拓展視野的好機會。
不好高騖遠,趁年輕養實力
龔瑞璋點出,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在於「敬業」「專業」與「人脈」。敬業做事,態度要求實,不要混水摸魚;專業則要擁有無可取代的知識技能,做事的基本原則是,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選定一個方向後要切實執行,不要想一步登天;而人脈的建立則需要多增進人際互動,在日常生活中多參加活動、多交朋友,並保持心中的虛懷若谷。他期勉學生,工作如果適合自己的個性,具有發展性,初期不要太計較薪水,在年輕時多累積實力才是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