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台大畢業生,去美國念碩士的風氣相當盛。若家境許可,幾乎八、九成以上都會前往美國念書,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那一代,選擇不多,但回想起來,選擇不多也有好處,因為年輕而跳躍的心很快就會定下來,很快就能專心往前走。
40年過去了,現在的年輕人,選擇變多了,這是他們的幸運,也成為這個世代的挑戰。
然而,我們也看到另外一種現象,延畢的學生也變多了。這幾年來,台大每年的延畢生,人數已經突破千人。
為什麼畢業後出路變多、有那麼多機會招手,但延畢的人也跟著變多呢?
大一就該開始規劃職涯出路
延畢的人變多,其實說明,我們的大學生對於畢業後要往哪裡發展、自己喜歡些什麼,其實還是模糊的。
我們的父母太習慣為孩子做好安排,從國小到大學都如此,所以年輕一代,大多沒學會如何為自己做選擇。每年在台大的新生入學典禮上,我們都歡迎父母陪著孩子一起來,然後我每回也都會告訴他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畢業後要做些什麼,絕對不是大四才決定的。畢業後的出路,其實是大一到大四的累積與計劃,所以我要求家長們,從孩子成為大學新鮮人開始的第一天,就要讓他們動腦去想自己的人生、讓他們練習做選擇。
父母可以幫忙給建議,但別再替孩子決定,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我看過好些科技新貴,一生主要都是父母安排,雖然的確「錢」程似錦、錢賺得很多,但其實不快樂,甚至有好些人到了40多歲,竟放下一切跑去開民宿、去旅行。
就別人看起來,很不了解這些中年男子在想什麼,但這對他們來說,這其實才是他們一輩子的夢想,只是他們晚了很久才發覺、才去實踐。
父母如果是真心為了孩子好,應該陪伴他,慢慢找出他最愛的一條路,陪伴他做選擇。如何選擇,是一門艱深的人生功課,而且無法由任何人代勞。
多讀經典、多聽老人言
至於如何才能做出好的選擇?我的建議是,多看好經典、多聽老人言。
這個建議聽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很少。去年,我發給畢業生一封信,建議找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意薪水,這些原則也都是成功的企業家統整給我們的建議,我自己也認同。
然而,這卻引來許多學生的譁然。有些激進的學生,甚至覺得我這校長是幫企業主壓榨他們的薪資、工時。但其實職場的第一份工作,不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我也了解,年輕的一代,在上一代的眼中,總是有許多毛病。我自己在念大學時,我們那一代也流行穿喇叭褲、留長髮,甚至是跑給警察追,當時的我們也是聽不進長輩們的苦口婆心。
但難道年輕的一代,都得要自己受過傷、等到自己頭破血流,才能變得成熟嗎?
我建議年輕一代,若願意多讀經典、多讀史書,絕對可以讓你趨吉避凶。
例如,我在美國求學時,念到了科學史,這才發覺,在學術圈中,有不少知名教授,原本是親密的師徒,但到了最後竟彼此仇視、不相往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研究奪得諾貝爾大獎,但這研究到底是誰做出關鍵性的突破,每個人說法不一,都認為是自己的功勞。那時候我才知道,人可以共患難,但往往不能共享樂。所以後來參與研究時,總是特別小心,不要到最後大伙撕破臉。
畢業之後,才是學習的開始
最後,我想給年輕人的建議是,踏出校園,才是學習的開始。隨著職涯發展,每一個階段需要再學習的領域都不同,一開始是專業技能;接下來可能當小主管,要學領導;接下來變中階主管,可能要加強業務能力;到了總經理,那財務概念也要學。
每天多栽培自己一點,長遠來看就會有大收穫。從畢業到退休,這中間大概有40年的時間,足夠我們再念十次大學,千萬別輕輕鬆鬆就讓時間混過去了。
練習做選擇、持續鍛鍊自己,這是不論哪個世代,都能成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