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線擔任評審,丁曉雯觀察目前年輕人參賽動機相當明顯,「多半是想一朝飛上枝頭當鳳凰,一夕之間變名人」。
在此狀況下,前仆後繼爭著上台的年輕人,多半缺乏足夠基本功,跟以前的正規訓練、受唱片公司嚴格養成的歌手,底子上虛了很多。「紅得太快,還沒練完功就上台,頂多消耗半年就完了,」因此近年出現一大堆「素人」出身的歌壇流星,即便短暫成功、暴紅,但之後便匆匆下台。
這種只要稍具知名度,有些粉絲,就得趕快大火快炒端出去的現象,其實對懷抱夢想的年輕人,並非好事。
例如,今年40歲的張惠妹是拿到「五燈獎」冠軍,由唱片公司好好訓練一陣子後,才推出專輯。但現在是選秀節目一比完,就得趕緊出唱片,根本沒有培養時間,「因為到時候不曉得這人還紅不紅?粉絲還記不記得他?下一屆比賽又要來了!」
外界看來,台灣樂壇依舊熱鬧,不乏頂尖的天王天后,但其實產業根基卻在動搖。「周杰倫還是很紅,就像歌壇的郭台銘,但不能只有他一個人啊!」丁曉雯主張,起碼要有十個周杰倫,才足以讓音樂界成為「產業」。
創作者斷層 致經典好歌難產
至於創作層面,這一代也陷入紛亂、多元的局面。她分析,1970年代末出現的校園民歌,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具原創力的一代,跟以前聽慣的西洋歌曲和日本演歌迥然不同,也象徵樂壇投入者的質變。然而,後來30年變成以情歌為主要路線,市場操作更加商業化,炒作偶像、賣弄情愛、強說哀愁,成了流行歌的主要面貌,檯面上的歌手是在改朝換代,但曲風卻沒什麼變化!
不過,長年來大量吸收西洋、東洋、韓風、中國風等元素後,音樂的創作火苗並未熄滅,反而類似回到民歌誕生的醞釀環境,未來可能產生「混搭」新風格。
如目前年輕一輩的盧廣仲、蘇打綠,就類似台灣自產的都會民謠,至於五月天的本土搖滾風,更有自成一格的味道,「這些多變的風格,都是其他國家學不來的!」丁曉雯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