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很熟悉「草莓族」這個詞。在台灣,七年級生常和「草莓族」畫上等號,被認為抗壓力低、一遇到責任就逃避。不止於此,加諸在年輕人身上的各種族類形容詞,還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月光族、御宅族、低頭族等,台灣青年儼然出現新九族類型。
被歸類為「某某族」,宛如形象鮮明的標籤,多數都帶有批判色彩。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目前全台各行各業所有就業人口,有20%是工作未滿一年的員工。數據背後隱藏的意義是,職場流動率過高,當中以年輕人最顯著。
被批職場液態化,青年人有話要說
走訪一趟各地的就業服務站,從就業服務員的口中得到不少青年一年內換四、五個工作的實際案例。
企業主認為年輕人流動率快,才報到一兩天就閃人不幹的大有人在、「簡直像是來借廁所的!」,最後他們為青年下了「液態族」的標籤。但年輕人也有話要說,強調液態化現象不是他們自願的。
有網友發出不平之聲,認為年輕人非液態族,而是「固態族」和「氣態族」,因為薪資像是中了石化劑、穩如泰山動彈不得,而職場中無限上綱的責任制,更把勞工壓榨到幾乎快「升~天~啦」,用誇張的形容諷刺企業主罔顧勞工權益。
同樣的名詞,不同世代有各自的解讀方式。例如御宅族會被長輩視為沉迷動漫、不務正業,但一般年輕人卻不以身為御宅族為恥。
然而,外界很少以年輕人立場出發,想一想一個個負面標籤背後的真正成因。
因此,《遠見》特別與Yahoo!、無名小站合作,列出九種現下各式各樣最常用在七、八年級生的形容詞,包括:低頭族、啃老族、媽寶族、草莓族、月光族、恐婚∕恐生族、液態族、御宅族、爆肝族,共九族,利用年輕人最熟悉的網路平台,讓青年上網選出最想平反的負面標籤。
青年最討厭被叫草莓族
經過一個月的活動共累積1129票,青年最想平反的負面標籤第一名是草莓族,得票占比16.3%,第二名是啃老族12.3%,僅以些微差距落後的低頭族11.1%成為第三名。
身上被貼滿著各種負面標籤,不少青年覺得自己很委屈。
以「媽寶族」為例,網友Kun-liang Lan認為,父母應該要負一半的責任,不能單方面只怪孩子為什麼會是媽寶族,父母捨不得讓小孩受苦,什麼事都安排好好的,難怪會養出只會聽命行事的機器人。
還有民眾在活動網站寫下「爆肝算什麼,早就用義肝了!」自我調侃一番。
調查發現,35歲以下的青年最反感的第一名都是草莓族,而從2、3名,顯示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有趣現象。
20歲出頭的青年最怕被說無法獨立、老是靠爸媽;超過25歲的職場新鮮人,想早日脫離工作貧窮和過勞的爆肝生活;30而立的青年最討厭外界批評不敢結婚生子、沒有承擔家庭責任的勇氣。
由於20~24歲的族群,部分因為還是大學生,日常開銷多數依舊靠父母支援,被外界冠上「啃老族」「媽寶族」的稱號,最令年輕學子感到不平,成為他們亟
欲擺脫標籤的2、3名
25~29歲青年,除了最討厭草莓族之外,「月光族」和「爆肝族」是踏入職場的他們最厭惡的封號,某種程度上也呈現出他們的現實困境,收入不夠變成月光族、工作忙不完又成為爆肝族。
進入30~34歲的階段,13%討厭聽到「恐婚/恐生族」明顯增多,占比爬上第二高,「低頭族」和「液態族」則是旗鼓相當,以10%成為第3名。
反負面標籤 青年要努力證明
透過此次活動網頁可看出,青年想表達的共同心聲是:別再給我們負面批評了!
作家王文華呼應,對青年要多問問題、少些價值判斷,因為「每一種標籤其實一定都能找出例外。」他以高球小天后曾雅妮、超級馬拉松運動家陳彥博為例,都是不到30歲的傑出台灣青年。
王文華提醒,前輩們看年輕人的眼光,要避免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對方身上,假設下一代的穩定性真的很差,與其批判他,倒不如先接受,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引導年輕人往正面發展。
同樣的,台灣工業銀行集團策略長駱怡君也為青年說話,「責怪他們沒有好的工作技能和職場倫理,大人和教育體系都要負更多責任,」她提倡,上一代應該要檢討為什麼會栽培出無法獲得肯定的人才。
駱怡君的父親是工銀董事長駱錦明,從小駱怡君家境優渥、出國深造,照理學成歸國後便可以走上一帆風順的接班之路。但她初期選擇不當「靠爸族」,先在創投領域歷練數年、又創辦碩網資訊公司,證明自己的能力。之後才回到父親的事業上班。去年她獲選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青年領袖的肯定,是台灣第一人。
顯然,青年們也很期待社會能給他們多一些的鼓勵,少一些以偏概全的責難,畢竟肯拚又上進的年輕人,應該還是占多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