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薪青年:400萬30世代的困境人生

他們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未來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2-07-30

瀏覽數 69,500+

小薪青年:400萬30世代的困境人生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400萬人的恐懼!

不是不努力,是生不逢時,遇上大環境不佳,30真難立!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

1988年,已故歌手張雨生這首〈我的未來不是夢〉,用高亢嘹亮的嗓音,唱出了年輕人的希望。

可是,談到現在的年輕人,你可能會聯想到:不屑的茫然眼神、有氣無力的說話語調、隱藏不知名憤怒的情緒、還有永遠離不開網路跟螢幕的習慣。

攤開各大媒體,報導中的年輕人被形容成「失落的一代」,有人叫他們「草莓族」,也有人同情他們是「窮忙族」。抱怨年輕人,似乎成了抱怨政府及媒體之外,台灣第三項全民運動了。

為什麼以往生氣蓬勃、充滿朝氣的青年,會變成這副模樣?他們真的覺得未來不是夢嗎?不妨跟著幾條數據的曲線來觀察:

台灣第二波嬰兒潮世代

最不敢生養小孩?都變成恐婚恐生族

日本《搶救35》一書中指出,第二次嬰兒潮世代(1971~1974年)出生的人,如今卻不敢結婚、不想生育,未來可能成為高齡少子化的最早受害者。

孔子說:「30而立!」跨過這個歲數的青年,理應是一國棟樑,因為他們最有活力、健康狀況最好、正準備在職場大展拳腳、對社會有所貢獻。

從人數上看,他們的確是當前台灣最需要的人力資本。1976~1987年出生的青年,目前正值25~36歲,合計人數超過400萬人,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接棒世代。

然而,當他們成年後,卻變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代「恐婚恐生族」。這幾年,台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夾擊。出生率在1976年的龍年高峰後,像墜機般筆直落下,一路跌至和德國並列世界之末!2010年,台灣只生下16.6萬個嬰兒,只有1976年的四成不到。

更令人震撼的,還有那條不斷往上爬的高齡化曲線。

1993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正式跨入高齡化國家之林,預計到2018年,老人比率將達14%,2025年則會跨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假使推估正確,再過13年,現在的青年就會成為第一批超高齡社會的遭殃者,因為那時他們正值壯年,還無法從職場退休,但國家的健保、社福、退休金等財政體系,卻面臨嚴峻挑戰,這些負擔會全部壓在他們身上。

對此,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撰寫《台灣大崩壞》直陳,翻開各國歷史,沒有像台灣一樣的案例,在沒有戰爭、重大傳染病、饑荒、經濟大恐慌的狀況下,就快速落入「既少子又高齡」窘境,也算另類的「台灣奇蹟」。

楊志良擔心,由於少子化影響,這一代年輕人從同儕間得到的幫助變少,多半只能依賴父母。「就算有老可以啃,但老一輩也會比你先走啊!」以後很多人將面臨一人獨活的孤單狀況,到時候只能「隨人顧生命」。

最富裕的一代

出社會際遇最差?起薪凍漲十多年

目前年輕一代的童年或青春期,正值台灣經濟奇蹟的高峰,但長大後的就業環境與職場待遇,反而變差了。

整個1980~199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率穩定維持在5~10%,國民所得突破1萬美元,只有1998年因東南亞金融風暴,遭遇過3.47%的短暫低潮。那時,只要肯認真工作,父母幾乎每年都加薪,一份穩定工作就可養活一家子,還曾發生股市狂歡、瘋大家樂等社會事件,帶起全民理財運動。

然而,party總有結束的一天。過盡衣食無虞的「台灣錢淹腳目」日子,當他們在20世紀末開始步出校園與家庭時,卻發現外面的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2001年,網路泡沫引發全球經濟震盪,台灣經濟成長率首次出現負1.65%,2008年底又來個金融海嘯,再次轉為負1.81%。於是,「不景氣」愈來愈常聽到,反倒是「加薪」「升遷」等字彙,愈來愈罕見。

在社會打滾一陣子後,年輕人赫然發現口袋空空、薪資單也不動如山。想給下一代跟自己小時一樣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似乎愈來愈不可能了。

據勞委會最新「職類別薪資調查」,新鮮人起薪這條曲線幾乎是完全停滯。去年「初任人員」平均月薪為2萬4655元,跟12年前、1999年的2萬4068元相比,只小漲557元,扣掉物價漲幅,不但沒加薪,可能還倒退。

《崩世代》內文即舉證,國內「實質薪資」成長率,一路從1980年代的7.4%,降為1990年代的3%,到了21世紀前10年,更倒退至負0.3%。使得目前的薪資水準倒退回1998年。

學歷最高的一代

成就動機卻最弱?愈年輕失業率愈高

他們是台灣史上知識最豐富、學歷最亮眼的一代,但踏出社會後,工作動力與拚勁,卻未跟外在條件成正比。15年來,台灣刮起廣設大學旋風,如今擁有大學學歷的人超過400萬,碩、博士也突破百萬。台灣的大學密度與高學歷人口,舉世罕見!

然而,高學歷卻同步提高年輕人的失業率與負債。許多過去本地勞工做的事情,高學歷年輕人愈來愈不願意做,促使外勞數量跟著一起上揚了。

去年,台灣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12.47%,是整體失業率(4.39%)的2.8倍,表現為亞洲鄰國最差!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原本1991年只有1.80%,20年後卻增至5.18%,同樣是2.8倍的增幅!

諷刺的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還比中學畢業生高。去年,高中職學歷失業率4.66%,國中以下只有3.69%。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現階段高教體系供給的多是中階人才,造成青年條件「均質化」,反不利於求職。

再從失業週數觀察,過去10年來,25~29歲的求職者,待業時間從25.7週拉長到28.3週,等於新鮮人一踏出校門,就要有待業半年的心理準備。對此,官員總愛解釋,青年多屬「摩擦型」失業,因為還在摸索期或太愛挑,才頻繁跳槽。

2萬5000元的小飯碗!

青年失業率已和景氣脫鉤,起薪2萬多,還要擔心外勞搶飯碗

但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從數據看,台灣的青年失業似乎不嚴重,「但青年就是感到焦慮,而且找到工作的時間拉長,代表有些東西真的出問題了!」他警告,青年失業已跟經濟景氣起伏脫鉤,「這已經不是景氣問題了,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高學歷不但沒讓工作變好找,還拉高了負債。教育部估算,去年約42萬名學生申辦就學貸款,念完四年私立大學,平均每人要背近40萬元的學貸壓力。按時下起薪不到2.5萬元、待業起碼半年的基準估算,一名大學生畢業後,必須不吃不喝20個月,才能還清債務,開始賺到屬於自己的錢。

更弔詭的還有外勞人數,截至今年5月,在台外勞創下43.6萬人的歷史新高。

10年來,外勞人數飆升超過四成。反映教育政策與產業發展脫鉤。高學歷不再願意做過去技職畢業生的工作。

這兩年,產業界「缺工」的新聞屢見不鮮,業主大歎年輕人不肯上工、缺乏工作動力。儘管近來景氣有下挫之虞,但「求供比」(求才∕求職人數)依舊達到10年來最高的1.79,亦即,每個失業者擁有1.79個工作機會!

一位官員苦笑,按台灣目前失業率換算,約40多萬人沒工作,數據幾乎等同於外勞人數,「如果年輕人都肯上工、承接現有職缺,早就沒有失業問題了。」

另一位在中部創業多年的老闆也忍不住大吐苦水,「現在都靠外勞撐大夜班,不然生產線就會中斷!」他最近開始研究不加人手就能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既然年輕人不來,那我們就自己想辦法!」這家公司在某零件的市占率高居世界第一,長年被客戶追著跑,業績與待遇都不差。但偌大的廠房,卻看不見幾位本地年輕人。

工作非人生全部,被冠上草莓族

也因此,這一代年輕人常被年長者批評為:不夠抗壓、胸無大志、缺乏成就動機的「草莓族」。事實上,對目前的年輕人來說,工作與賺錢,已經不是人生的全部。

據104人力銀行調查,高達3∕4的年輕世代認為,工作只是為了糊口跟養家。有工不上、寧願窩在家的因素,是因薪資太低(51.8%)、不想犧牲週末(32.4%)、工時不正常或需輪班(27.5%)等。但這些理由在長一輩看來,多數無法理解。

在一家機械廠工作10年、當到課長的阿傑(化名)說,「年輕人不想來,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環境,」工廠的聲音吵雜、不時出現火光、制服布滿油污、還要戴工程帽。他苦笑,「就是嫌黑黑臭臭(台語)啦!他們寧可到便利商店打工,因為有冷氣吹,都比這裡好。」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最自由開放的一代

科技發達也最迷惘?延後長大普遍化

勞動陣線聯盟祕書長孫友聯也遇過一宗勞資糾紛案例,一名前竹科工程師拒絕就服站介紹的工作,「因為那份工作是一天上班16小時才能換到的,搞不好做個兩年,我的命就給它了,」他說明拒絕工作的理由。

他們自小生長在充滿娛樂、科技的物質環境,沐浴在民主、自由的開放社會氣氛,但面臨人生抉擇與艱困的未來,卻顯得無力感重重。他們一生下來,就開始盯著客廳的電視,到了學生時代,電腦、網路、手機,陸續進入生活。體驗到前人從未經歷的感官刺激、科技應用、及虛擬世界文化,自成一個獨有的「美麗新世界」。

不少研究都發現,這代年輕人擅長一心多用、多工作業、24小時不關機,他們的困擾是資訊太多、無法專注。

父執輩那代,畢業後馬上進職場歷練、多數20多歲成家、生子、30歲後成為社會中堅。如今高學歷的教育環境下,22歲大學畢業,不少人延畢、再加上當兵、念碩士、出國遊學、交換學生、壯遊、準備考公職等各種生涯選擇,選擇變多了,出人頭地的關鍵也不一定來自「比快」,而是「比特別」!不少人拖到快30歲才要進入職場。

在他們的童年時期,政府宣布解嚴(1987年7月),社會變得多元,鼓勵各種新價值,大可推翻舊威權。在這種開放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人生志願不一定是當大官、賺大錢,反而更加要求對工作的認同感,還有生活品味的追求。

「不工作」竟然也可以是一選項

可是,過多的選擇與夢想,卻使他們出社會的歲數一再延後,更遑論何時才能脫離上一代庇蔭,經濟自主了。

教育部統計,過去十年延畢人數,從3萬169人急增至5萬4082人,10年內飆升近八成。連最高學府台大也不例外,今年應屆畢業生裡,每四人就有一人延畢。

剛公布的「大學畢業生流向調查」也發現,最近三年的「待業中」比率,從13.9%降至10.2%,但「不打算找工作」的選項,卻從4.7%升至7.5%。長一輩赫然發現,原來「不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這種延後長大的現象,衍生出大批kidult(kid小孩+adult成人)族群,每個人都想當不必長大的「小飛俠」。可是不斷延後的人生,卻讓上一輩愈來愈擔心,隨之出現「單身寄生族」「啃老族」等負面評語。

104人力銀行曾調查,超過七成的雇主皆認為,新人應在五年內定下來、確立職涯目標。估算結果,企業界只願給3.9年摸索期。青年愈晚進入職場,競爭力可能每下愈況。

他們翻身無望?

貧富差距大,工作不穩定,再加上高房價,畢業即貧窮,如何翻身?

為何擁有高學歷、思想最自由、科技能力最強的年輕人,會看不到希望?答案可能是社會流動的停滯,讓他們感到灰心。

愈來愈大的貧富差距,以及高不可攀的房價,想靠老實工作翻身、實現夢想的機率,似乎變得愈來愈小。

主計處資料,台灣所得最高的前1∕5家戶所得,跟最低1∕5的差距,從1990年的5.18倍,擴大為2010年的6.19倍。工作的不穩定跟高壓力,也是現代年輕人的痛。收不完的電子郵件、跨時區的電話會議、難以界定的上下班時間、必須外派他國的職務,都是長一輩未曾遭遇的職場變化。

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分析,去年從事臨時性或派遣工作者,超過50萬人。但「工作貧窮研究室」卻認為,若把部分工時加上派遣工作,台灣的「非典工作」人口早就破70萬。

不少具備高學歷的青年,都落入低門檻、低工資、低技術的「三低行業」,只能用時間或勞力換取報酬,即便白領階級,也常困於「責任制」牢籠。為降低成本,愈來愈多企業用人趨於彈性化,不僅拉低就業品質與勞動條件,也增加青年不安全感。辛炳隆直說,「在這種不安環境下工作的年輕人,你如何期待他要有忠誠度、乖乖等老闆加薪、按部就班來呢?」

如高職機械科畢業的小李,原本在台南縣面板廠當作業員,月薪加上加班費超過4萬。但他還是到中部的徵才博覽會找工作,「想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在面板廠因為是派遣,根本沒什麼升遷機會,」他無奈地說。

窮忙又苦勞的一代

百萬青年畢業即貧窮,低薪如何還債

非典風還吹進了教育界。過去十年,國內大學的兼任教師激增63%(2萬7111人飆至4萬4215人),高教工會副祕書長蔡志杰納悶地說,「當你連基本保障都沒有,怎麼對工作產生認同感,好好作育英才?」

工作貧窮研究室估計,國內每月收入不到2萬元的人,從1998年89.6萬人,走高至2010年的103.8萬人,不少是剛出社會的青年。過去人家說「畢業即失業」;現在可能要修正成「畢業即貧窮」了!

1111人力銀行最近調查發現,上班族生活最痛苦的原因來自「薪水太少」(64.97%),過半超過三年薪資都處於「凍漲」狀態,且有超過七成的廠商坦承,未來沒有調薪的打算。

產業界待遇普遍不佳,造成年輕人競相報考公職的奇景。剛結束的高普考,今年共吸引15.6萬人報考,創下17年來新高。有人批評這群人如同「啃國族」,考過一次試就想讓國家養30年,恐拖累公部門的行政效率。

望屋只能興歎,翻身無望變「糞青」

經濟無法改善,年輕人想買房、養小孩,便需要上一代伸出援手。甚至有年輕人如此告訴父母:「你不給我房子;我就不給你孫子!」

高房價,又是另一個青年之痛。營建署發布「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國內房屋整體成交價平均為838.2萬元,每坪單價21.8萬元。但想買房的人,理想房價29%落在300~600萬,24%落在600~900萬,兩者差距不小。

快要30歲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政策組組長江尚書,自己也對買房陷入焦慮。他曾在花博打工,遇到許多月領2萬多的大學畢業生,在展場充當臨時工,花博結束後,他又在別的活動看到同一批人,只能在兼職性質的非典職場打滾。

「無力感很重,因為我們提出的呼籲,像是稅制改革,20多年來都沒有改善跡象!」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感歎。1989年,無殼蝸牛發動萬人夜宿忠孝東路,去年又換成另一批人躺在帝寶外面,一代換過一代,高房價問題依舊。

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林宗弘直言,世代機會的不對等,才是讓年輕人感覺翻身無望的主因。

以他專長的社會學為例,目前台灣學生在世界各國攻讀博士的研究生超過200人,但未來幾年,國內學術界職缺不到50個,等於四個社會學博士搶一個飯碗。

生活中諸多的不滿與無奈,讓大批憤怒青年成了「糞青」,到處宣洩負面情緒,透過科技媒介不斷散播,形成集體憂鬱。

面對主導局勢的上一代,他們不但收入微薄、地位卑微、連夢想都顯得微小,稱他們「微青年」,十分貼切。

寄望贏在40歲!

35歲可以不當崩世代,要創造機會,勇敢扛起未來!

《崩世代》一書出版不久,另一本描述日本《搶救35歲》也在台上市。林宗弘分析,台灣就國民購買力而言,大約可追上15年前的日本,「但我們其他指標惡化得很快!」表示可搶救年輕人的時間,愈來愈短了。

「年輕人的能力,絕不比上一代差!」前台大校長、現任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會長的陳維昭肯定地說,過去的成功路徑很單一,就是「讀好書、考高分、找好工作」,但現代社會價值全面解放,傑出青年的樣貌也該更多元,年輕人不一定要當醫生或工程師才算有出息。

十傑協會副總幹事陳福祥舉例,今年邁向第50屆的「十大傑出青年」,以往以「教育體育」「科技研發」兩類的當選者最多,但近年「基層勞工」類愈來愈多,凸顯青年愈來愈樂於投入各種職業。如去年獲選的葉宗奇,即是史上首位獲獎的廚師(任職高雄圓山飯店)。

拾回不向現實妥協的精神

或許,這一代搭不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列車、趕不上努力就會出頭天的樸實年代,但機會其實一直都在。

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舉例,兆豐三年內會有批大退潮,都是超過60歲的高階主管,需年輕人接棒。開會時他總指第一排位子勉勵年輕同仁,「今天我們這麼拚,都是為你們打天下,以後這排會空下很多位子,等你們來坐!」

前幾代台灣人,靠著刻苦跟勤奮,換來下一代溫飽。享受到這些環境的新世代,也有義務替下一代打造值得倚靠的未來。

被封為「宅神」、堪稱是青年意見領袖之一的朱學恒說,「我當年多希望有大人告訴我簡單的幾句話:沒有問題,你一定做得到!我們相信你!」

這些話,現在必須大聲地告訴年輕人,「我們相信,你們辦得到,因為台灣的未來,就掌握在你們手裡!」除非年輕人選擇繳械投降,否則沒有人有資格說他們是「失落的一代」!

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對愛的執著~

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

或許時代旋律不同,但那股硬頸的傲骨、不肯向現實妥協的無畏精神、還有勇於挑戰未知的憨膽,依然流在當今台灣青年的血液裡。我們總如此相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