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沈振來改變流程: 先求完美體驗,再談成本

華碩執行長 Ultrabook幕後推手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2-06-01

瀏覽數 28,350+

沈振來改變流程: 先求完美體驗,再談成本
 

本文出自 2012 / 6月號雜誌 福利吃垮未來

這產品的幕後推手,正是華碩執行長沈振來。

2010年中,蘋果iPad轟動上市,改變消費者行為,對筆電品牌廠造成極大壓力。沈振來開始尋找因應方法,他發現「移動性」「隨時上網、隨時連結」最重要。

「能不能做出一個移動性高、更好,又不會侵蝕到筆電市場的產品,」2010年底,沈振來在腦中想著,這產品還必須達到美學極致、聲音極致標準,隨開即用。

2011年1月,他心中想法逐漸成形,2月跟董事長施崇棠報告,施崇棠也很贊同。接下來,沈振來在公司內組成一個專案小組,並交待團隊:「做出這個產品是公司很重要的未來方向。」

先做到完美,再來管成本

小組研究許久,有天半夜,一位工程師打電話跟沈振來說,要做到這麼薄,英特爾的CPU放不下去,以傳統規格,3個小時就會沒電。但沈振來堅持,至少要達5個小時以上的續航力。負責成本相關問題的主管提醒:「這麼做成本太高。」「先做到完美,再來管成本,」沈振來這時就會請管成本的團隊先離開會議室,冷靜一下。

聲音要做到完美,喇叭就要大,放進去占空間,但Ultrabook又要薄,產品開發經常陷入兩難。4月,沈振來和專案小組開了近10次會議,每次幾個小時,每次開完會,小組總會告訴他:「做不出來。」沈振來就回說:「回去再想想。」

當同仁反應英爾特的CPU做不出這種產品,沈振來打電話給英特爾,要求改規格,剛好英特爾也想在平板電腦上著力,花了一個星期就改好規格給華碩。其他還有近四成的零組件供應商也配合華碩研發出特定規格。

4月中下旬,專案小組向沈振來報告可以做到,5月做出原型機。

英特爾將這個產品類型正式命名為「Ultrabook」,並詢問華碩要不要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一起宣布,6月,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架構事業群總經理馬宏昇(Sean Maloney)和施崇棠一起發表這個產品。Ultrabook從此成為其他品牌電腦廠商也必備的標準產品。

施崇棠則將華碩的Ultrabook命名為 Zenbook。成為繼華碩小筆電後,再一次推動重量級的創新產品。

每個星期,施崇棠及沈振來會聽客服部門蒐集的客戶意見,做為產品修正的依據。

組織上則成立了四大專業分工團隊,原先就有「金耳朵」團隊,負責音效,但沈振來覺得不夠,陸續成立「金影像團隊」,負責視覺;「金手指團隊」,負責觸控、鍵盤;及軟體團隊。

四大團隊裡均有不少高手,包括兩位技術長。例如,影像團隊的主管是沈振來在台大電機系的教授,教了30多年,退休後在某數位相機公司任職,帶了一群學生進華碩。另一位技術長在業界也是數十年經驗,負責帶領鍵盤、觸控團隊。

「不到半年時間,影像團隊的技術水準跟三星、蘋果、HTC比起來毫不遜色,」沈振來表示。

施崇棠和沈振來這一兩年盯產品盯得很緊,檢討大會開不完,智慧型手機也至少一次。每週還會舉行技術研討會,討論3、4個小時,常常從晚上8點講到12點,談得很深。

今年2、3月間,華碩三合一產品Padfone(手機加平板,可再加鍵盤就像電腦)在量產前,「我們全體總動員,一週開兩三次檢討會議,卯足勁做,」沈振來透露。

檢討會上,為了找產品還有哪些bug(瑕疵),一群人在大會議室裡,把產品全部擺開,一台一台試,例如為了試聽音效,就會辦「音樂發表會」,看電影、聽音樂、聽演講。還要試聽Youtube上名人演講的聲音頻率好不好。接下來,再一一測試網路電話、錄影、錄音功能等。

「用光速思考」作風奏效

華碩近兩、三年產品的創新得到消費者肯定,而且快速,沈振來「用光速思惟來思考」的作風奏其功。2005年,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跟沈振來聊天時常談到「光速」,形容產業變動很快,沈振來就開玩笑:「你要以光速供貨給我,我們開發產品要用光速。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遠見》專訪沈振來,請他談華碩這幾年來的「變身」歷程: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華碩現在要談「快樂體驗(Happiness 2.0)」?

沈振來答(以下簡稱答):追溯最源頭應是在2008年,華碩啟動第三次大改革,當時施董事長認為需要再一次大改變。華碩以技術起家,大家都是工程師,董事長早期給大家的稱號是「水滸好漢綠林軍」,厲害但缺乏紀律,之後,華碩展開第一次改革。

第二次改革是2004到2007年,要加強「價值除以成本」的概念,取法世界最好的公司,包括奇異、豐田,推動精實六標準差做法;此時,「綠林軍」已改變為「海軍陸戰隊」。施董事長說,華碩之前是二流企業,現在進步到一點五流,但理想上是要成為「少林寺十八羅漢」,有功夫(技術),有紀律(流程),而且彼此心意相通。

第三次改革時間,從2008年起,推動「設計思惟」。施董事長認為,技術好可以帶來創新,但這樣還不夠,創新要講究「打擊率」,創新安打率要高,靠技術不夠,還要有管理力,但靠管理力能不能將安打率提高?很難。工程師會很驕傲說:「我能做什麼什麼。」但你能做什麼跟消費者是否相關?因此在技術力、管理力之外要再加設計思惟。

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大家碰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必須先解決,然後再思考,如何重新回到市場,讓供應鏈相信你。

後來局面穩定些,比較沒有業績問題,我要求公司給我一年的時間衝衝看。

讓顧客快樂是最重要的事

我發現,世界正在轉向平板電腦,產品價值又開始以創新為主,創新產生的價值被肯定機會更高。2010年第四季起,各方面條件成熟,已安定員工、股東的心,大家覺得公司會愈來愈好,因此在創新這方面的力道可以大一點。華碩不斷在進化,2010年第四季起多項產品推出後,又讓人覺得華碩比較不一樣。

施董事長一直強調,不管哪個產業,讓顧客快樂是最重要的事,我在會議也都談顧客的快樂。

問:華碩如何朝這方面改進?

答:華碩原本的DNA是「崇本務實,創新唯美,精實思惟」,但太複雜了,董事長後來改成「精彩創新,完美品質」,但還是太複雜了一點。我們有次和產業聊天時,談到「追求無以倫比」,我聽到這幾個字心都亮起來,董事長也是,後來我們在很多種場合都談「追求無以倫比」。

我跟董事長建議說,要不要開會時大家多表達一些perfection(完美)、customer happiness(顧客快樂)、ultra(極致)、incredible(無以倫比)等字眼,讓公司整體情境提升。後來華碩做出很多好產品,就是在這樣的精神下創新出來的。

常有人問我:「創新一天要花多久時間做?」我會回答:「創新一天只要花24小時,一個禮拜只要花7天。」創新是血液裡流著的東西,不是大家一起開會談怎麼創新,這樣絕對不是創新。

問:華碩如何檢驗產品有沒有達到這些標準?

答:華碩「英雄式產品」的內部發表會上,每個產品要經過聽聲音、測照相等過程,單單聲音就要測五項。每台產品都有標竿產品,例如筆電鍵盤是IBM的Thinkpad,聲音標竿是蘋果的,觸控也是蘋果的。跟標竿對象一樣好的得3分,好一點的給4分,好很多的給5分,差一點的給2分,1分的產品絕不能量產。

一直以來,整個電腦產業有個缺點,先談成本,接下來還是談成本。華碩是品牌公司,過去也講究成本,但我決定改變思惟:「先追求完美體驗,再來談成本。」

問:追求完美不會犧牲獲利嗎?

答:這是一體兩面,你產品完美會賣得愈好,市場有回報,公司會獲利。華碩在改善聲音、影像品質等方面的投資,每年達10、20億,是大投資,如果消費者沒感受到就白費了。但我相信消費者最後會知道我的產品很好。

在Wintel架構下的產品,完美度可以說是無窮,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例如鍵盤可以更用心,還可以讓消費者更快樂,完美沒有百分之百。

今年6月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施董事長要發布一個非常完整的雲端策略,還有三個消費者一看到就會喊:「哇」的新產品。這次力道可能會是華碩歷年來最強的一次。(彭漣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