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的蓋洛普調查機構,近幾年來都會進行涵蓋124個國家的幸福感調查。 根據今年3月中旬才剛出爐的2011報告,如果將每個國家的人民幸福感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蒸蒸日上」、「勉強餬口」和「非常痛苦」,各國的成績單如何? 呈現「蒸蒸日上」的樂觀比例中,丹麥、挪威、加拿大、荷蘭包攬前幾名,分別為72%、69%、66%、66%。(表1)
而台灣只有31%的人覺得當前和未來五年的生活「蒸蒸日上」,比例和祕魯一樣。
丹麥,向來是這類幸福調查的前幾名。根據加拿大研究快樂的學者賀立威分析,政府品質這單一因素,最能解釋某些國家的國民何以比其他國家的人快樂。那麼,丹麥的政府做對了哪些事?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是台灣少數專門為了研究幸福,而前往丹麥的學者。
「全世界兩個『快樂阿丹』我都去過了,一個是丹麥,一個是不丹,」王俊秀認為,不丹人的快樂很大一部分源於宗教,台灣學不了;丹麥模式倒是可以參考。
2011年才剛在丹麥住了3個月的王俊秀觀察,除了「從搖籃到墳墓」眾所周知的高福利,丹麥政府更鼓吹人民擁有幸福的價值觀,並積極以政策全力支持。
最好的例子是王俊秀在夜間火車上遇到的五個丹麥高中生。這是他們的畢業考之旅,從高二就開始打工存錢,計劃遊學全歐洲,沒有老師家人陪同。作業也是自己訂的,很特別,包括要做10項平常不會做的事、交50個外國朋友、為10個景點拍一段影片上傳至YouTube。
丹麥:工作無貴賤,可以提供人民最重要的幸福感
「畢業了之後要做什麼?」王俊秀問,其中二人要上大學,一個不知道,一個要做美容師,還有一個立志成為跨國卡車司機。
王俊秀很驚訝,在台灣,卡車司機可不是第一志願的好工作。後來他才了解,丹麥人自小就被教導人人平等,不會羨慕別人的職業,因為要從事哪一行,都是自願的。
除此之外,丹麥政府是真的把卡車司機當成一門專業。想當卡車司機,可不是有駕照就能上路,得先接受政府培訓課程,學的是歐洲各國的文化和語言,甚至還要學騎自行車。「學習如何像自行車騎士一樣思考,然後學會體貼騎車的人,知道要禮讓,才能做好一個卡車司機,」王俊秀闡述。
丹麥政府很聰明,知道工作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還有什麼比找份適合自己的職業,能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呢?當人民在尋覓適合的工作,或是找錯了要換跑道,社會這張「安全網」會接住他們。
「政府鼓勵人民做自己,做自己失敗時,政府有支持系統,」王俊秀說,丹麥人民一生可以申請兩次就業準備金,一次為期最長兩年。
《走!到幸福國找幸福》書中,也洞察了「丹麥式的幸福」的許多祕方(頁212表2)。若說幸福主要來自五個領域:事業、人際交往、財富、健康和社群,丹麥政府針對每一項,都為人民設想到了。
卡達:國家給錢給房子,人民幸福感與台灣近似
生活在高福利國家,通常令人羨慕,但實情真的如此嗎?
如果有一個國家,水免費,電、醫療和教育也是,男人結婚時,政府再送一塊土地讓他蓋房子,貸款免息,每個月還發給大約7000美元(約新台幣20.7萬元)的津貼,然後一毛錢稅都不必繳,任何人都一定會覺得棒透了吧?
上述的「終極福利國家」,是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卡達,因為擁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成為目前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那麼,該國的人民有多幸福呢?
《尋找快樂之國》作者魏納(Eric Weiner)卻不這樣認為:「剛開始會覺得很棒,後來就不一定了。」
在快樂研究教父、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教授溫哈文(Ruut Veenhoven)的「世界快樂資料庫」中,台灣人占據快樂金字塔的中間位置,卡達人的平均快樂程度,只比台灣人高一點點。
魏納分析,對一個健全的民主國家來說,徵稅是好的、必要的。稅跟投票是同樣意思,卡達的公務員或官員如果胡搞,卡達人沒辦法用「嗨,老兄,你的薪水可是我付的」這樣的話來訓斥他們。
「卡達人既沒徵稅,也沒代議制,這可不是件令人快樂的事,」魏納表示,政府若認為讓民眾愉快的唯一辦法就是給他們錢,這做法愚蠢至極。
幸福需要政府建立一種福利制度,幫助不幸的人擺脫災難,讓滿足的人更加幸福,其中的拿捏並非易事。
根據國外經驗看台灣,該如何著手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幸福施政呢?
台灣:改善工資工時問題 幸福感立即提升
「台灣跟國民幸福指數最直接相關的,一是失業率,一是薪資水準,」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指出,改善這兩個,就能馬上提升個人幸福感。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建議,要提升台灣民眾的幸福感,應先提升就業福祉。
「寧可經濟成長慢一點,也要解決就業問題,」林祖嘉說,因為所得分配惡化,失業者多為弱勢,一定要想想如何創造就業。
接著是改善社區關係。林祖嘉表示,台灣另一個問題是社區意識薄弱,都會裡人與人的關係薄弱,導致「自己住家很乾淨,但家門以外我不管。」
林祖嘉以美國洛杉磯為例,小社區的凝聚力很強,社區居民有一種規定,晚上所有的車子不可以停在路邊,只能停在車庫裡,避免竊盜覬覦,藉此保障社區的安全。「社區關係如果可以改,大環境就可以變得很好,」林祖嘉說。
另外,台灣也是舉世聞名工作時間最久的國家,但工時過長,肯定會降低國民幸福指數。
例如德國,每週工時只有33小時,亦即一週有四天只要工作7小時,還有一天甚至減到5小時。重點是,德國這項政策並不是一夕之間改變,而是逐年降低。
降低工時的「副作用」,是增加企業成本,林祖嘉說:「這就是要在發展跟幸福之間求得平衡。」
王俊秀提到幸福施政建議時,則創意連連。「立法院不妨定一期幸福會期,討論哪些法律會讓人民幸福,」王俊秀說,從幸福會期,到幸福法律,最後可形成幸福國家。
大學則可推動幸福學分,這是一種跨領域的學科,像是讓理工科學生研究帶來幸福的科技,讓建築系和社會系研究幸福城市如何規劃等等。
如果把幸福當成是國家施政主軸,從就業到社區、從法案到課程,方方面面努力,台灣應該可以更幸福。
92.3%內閣官員: 台灣民眾幸福
2012年才過完第一季,美牛瘦肉精、雞隻禽流感、水電費和油價等調漲風聲,搞得社會民心紊亂,打著「安心幸福內閣」招牌的本屆內閣官員們,要如何帶給人民幸福?
《遠見》特別首度邀集40位現任內閣官員進行「內閣幸福感調查」,了解內閣官員自身的幸福感,以及對幸福施政的看法。
由閣員的眼光來看台灣人民的幸福感,15.4%認為非常幸福、76.9%還算幸福、7.1%有點不幸福。
受訪閣員中沒有人圈選「非常不幸福」的選項,正向評價比例(非常幸福+還算幸福)高達92.3%認為人民幸福(頁214表1)。
然而,與《遠見民調》針對一般民眾所作的另一份「幸福感調查」對照,如果以1分為非常不快樂,10分為非常快樂,那麼受訪民眾自評幸福平均分數為6.42分。雖然問法不同,無法直接比較,但仍看得出來,內閣官員看人民快樂度可能偏高。
經濟與居住問題影響幸福感
接著,內閣票選出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前三大因素,第一是經濟問題,第二是居住問題,排在第三順位上榜的還有社會風氣和教育問題(頁214表2)。這樣的結果很符合社會大眾的心聲,也與《遠見》幸福感民調符合。
「政府應該優先做哪些事,來提升國民幸福感?」閣員們選出的答案則正好與前一題呼應,依序是提振景氣、降低失業率、改善教育、改良社會風氣和杜絕色情暴力、改善貧富差距、以及改善社會福利(表3)。
值得台灣學習的幸福國家第一名是誰?內閣成員首選是瑞士,新加坡、荷蘭、瑞典、德國票數相同,並列第二,還算有共識。可見這些國家應該是目前政府團隊心目中想效法的施政目標(表4)。
還有,近年來官員愈來愈忙碌。根據勞委會規定,勞工每兩週的正常工時為84小時,但受訪閣員工作時數皆超越正常工作,平均每天都要加班2小時以上。
還有三位閣員一週七天、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內閣超時工作的狀況嚴重,這點和普羅大眾無異。 另外,看休閒時間。半數以上(53.8%)的受訪內閣,一週休閒時間落在5~10小時之間,平均一日休閒時光僅有1小時左右。其中一位官員,甚至一週休閒不到5小時,等於一天只有42分鐘,為公務打拚到沒有自由時間,可說是現代官員的寫照。
內閣官員們幸福嗎?又能帶給台灣人民幸福嗎?大家都期待。(林珮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