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類最原始以來的四目交接,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不管是通勤、搭電梯、開會與走路,你會發現,身邊的人都在智慧型手機螢幕上撥呀撥的。
愈來愈多人選擇餐館或購物時,總是先掏出手機看網友口碑與比價;親朋好友聚餐時,總是先拍照、打卡,在臉書分享。
你是否有聽到愈來愈多人感歎,明明是跟朋友一起吃飯聊天,結果大家總是盯著手機螢幕,或是忙著拍桌上的菜色,一餐吃下來,卻沒有跟朋友聊什麼。
以上的景象,正在全球各大都市上演著。一群被稱為「低頭族」族群正在大量崛起,他們的眼睛離不開自己小小的螢幕,像強迫症似的,經常不自覺地檢查動態。
無線上網設備以及社群網站的普及,是低頭族愈來愈多的背後原因。
根據東方線上歷年E-ICP資料庫資料比較發現,2010年台灣上網平均時間一天是4小時,2011年變成4.4小時,換算下來,台灣人一天花8800萬小時,一年超過了三億小時上網。
「我不能想像還有任何一個單項的娛樂或單項媒體可以到達4.4小時,而且可怕的是上網時間這麼長,它還在增長,」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觀察。
無線上網的成長來自於行動載具的普及,包括筆電、小筆電、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根據東方線上歷年E-ICP資料庫資料比較發現,筆記型電腦持有率從2010年的31%成長到2011年的42%,智慧型手機也從11%增加到17%。
行動載具 無時無刻羈絆視線
無線上網讓使用者走到哪都可以上網,乍看之下,只是加深一般使用者的通訊與黏網時間,但這不足以解釋由行動裝置加上網路所產生的「低頭族」——主因在於,「螢幕」不同了。
美國智庫行動未來研究院執行長、前IBM副總裁恰克.馬丁(Chuck Martin)在新作《決戰第三螢幕》(The 3rd Screen)中指出:大眾媒體時代的第一螢幕是電視;第二螢幕是電腦。代表第三螢幕的則是行動裝置。
簡單來說,在第三螢幕時代,人們不再因特定目的坐在電腦前使用網路,而是把網路帶在身上漫遊,有事沒事,想到就用一下。可移動本身,改變了過去新聞、廣告、公關行銷等傳播研究所認知的訊息生產、傳送與接收的連續過程,也翻轉原來的網路需求,像是搜尋與社交。
也因此,「網路上身」這場由行動裝置螢幕所引起的媒體變局,可能不下於古騰堡印刷術、或電腦與網路曾帶來的革命。
專屬螢幕 情境、搜尋更個人
趨勢專家詹宏志已宣告,「所有定點事業都可能出現移動的版本,所有事業都會重來一次。」 其中,最關鍵的轉變在於「個人化」的傳播情境、方式與內容。
恰克.馬丁分析,智慧型手機是高度個性化的私人工具,使用者往往傾向自身的「行動視角」,養成個人的手機使用習慣,「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行動世界中,而且都是獨一無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動世界,每個消費者能掌控的東西空前地多,可以當場查看價格、比較競爭對手提供的商品,並即時接收朋友同儕推薦。
恰克.馬丁稱這種消費者為「行動力顧客」(m-powered customer):意思是遊走四方,不受限制。因此,傳統的廣播模式在第三螢幕完全行不通,也完全無法預料。
最明顯的影響是網路的基本功能「搜尋」。
有的放矢(Vpon)是在台灣成立、跨足兩岸的行動廣告公司,客戶不乏各產業的國際大廠,由於行動廣告業務需求量大增,去年初,公司才10來名員工,今年已擴編至80多人。 Vpon台灣總經理黃俊傑表示,過去的搜尋,資料愈多愈好,但在手機上搜尋,沒有人願意看幾千、幾萬筆的資訊,搜尋結果必須少量、適地且精準。
低頭紀錄 手機黏著時空碎片
另一個有趣現象在大陸與日本特別明顯。
以往,電視節目有所謂的八點檔,專播闔家觀賞或以女性為主的連續劇,但現在視頻網站發達,觀眾不再按表操課,《亞洲週刊》在報導大陸的「時空穿越劇」現象時就發現,傳播時代愈顯碎片化,觀眾可透過行動載具自主選擇觀看過程。
根據美國eMarketer市調機構於2011年針對人們使用各項媒介的時間統計,每一個人每天花費在觀看行動裝置內容的時間,長達1小時5分鐘;而過去的主流媒介,如報紙和雜誌,分別只有26和18分鐘。 但使用者都在行動裝置上瀏覽些什麼呢?根據東方線上網路調查擁有手持裝置者使用APP的頻率發現,除了打發時間的小遊戲及搜尋,最主要是進行社群聯繫、即時回應。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行動化加速使用者與社群的緊密連結度,近年已形成一個「紀錄社會」的趨勢,每個人都以影音分享生活,並且以臉書(Facebook)經營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個人版蘋果日報」,關心切身相關而且隨時上演的故事,唯恐漏掉訊息。 也因此,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認為,現在不管是新聞或者是廣告行銷,訊息一定要能夠「被分享」,才能發揮口碑效應的影響力。
低頭族滿街跑,這場網路上身所帶來的第三螢幕媒體革命,所有事業都將重來一次,「壞消息是你既有的成功統統沒有用,好消息是過去看過的成功的例子,現在都變成你的靈感,因為你可以重新來一次,」詹宏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