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些問題比較棘手,例如是否開放美國牛肉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其實早就該調整的政策,包括油電價格調整及開放陸資來台等,但因為選票因素而被迫延後,於是造成中油與台電的重大虧損。
使用者付費原則 油價應調漲 由於油電價格調整速度太慢,一方面造成中油與台電公司虧損,最後還是要全民埋單;另一方面,也再度凸顯出台灣能源價格不合理的現象。因此,我們認為現在當然應該要立即檢討國內能源的價格,而且應該要愈快調整愈好。
但是,奇怪的是,現在政府開始檢討該如何調整油電價格時,卻又有很多人說,選前不漲,選後卻什麼都要漲。問題是,那不然怎麼辦呢?選前不能漲,選後也不能不漲,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漲呢?
事實上,去年以來,由於伊朗一方面宣稱要建立核武,一方面又威脅要封鎖波斯灣,這些舉動再再都造成了國際上對於原油供應的不確定性,於是造成最近以來國際油價已經大漲到約115美元左右一桶的高價。而由於伊朗的情勢似乎不太容易在短期內得到舒緩,因此我們預期短期內國際原油價格可能也不容易回落。既然國際油價持續維持在高檔,依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國內油價當然也應該調漲才對。我們相信「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定律。
其實,國內能源價格偏低,油電價格應該立即調漲的理由除了是因為目前中油公司與台電公司有巨額虧損以外,還有幾個重要的原因,值得詳加說明,尤其是其中有一些重要的觀念,值得讀者深思:
淨價格與售價相同 合理嗎?
第一,目前進口一桶原油的價格在115美元左右,換算成新台幣大約是一公升20元新台幣,而目前95汽油零售價每公升32元的價格,再扣除貨物稅、空污稅、及其他稅捐之後,中油每公升拿到的淨價格大約也是20元。也就是說,95汽油賣的價格與原油成本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中油當然要面臨虧損。台灣不產任何原油,所有的原油都由國外進口;然後再經過提煉成成品油,結果兩者的價格竟然會一樣?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成品油價格是不是真的太低了?
其次,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台塑石油可以賺錢呢?為什麼中油不能賺錢呢?是不是中油公司的生產效率太低了呢?知道內情的人就會覺得更離譜了,因為由於國內油品淨售價太低,於是台塑石油就把大多數的成品油拿到國外去賣,賺取大量利潤,而中油受到政府政策限制,只能在國內廉價銷售,賣得愈多,就賠得愈多。另一方面,台塑石油以低廉的原油價格生產成品油以後,出口到國外獲得巨額的利潤,但是其卻造成國內使用大量的能源,同時又排放大量的CO2,而這些外部成本都是由國人共同負擔。
一樣是進口 何以亞鄰最低價
第三,國內油電價格本來在東亞國家中就是最低的,因為傳統以來,經濟部油電價格審議小組在決定國內油電價格時,為了顧及國內產業競爭力的需求,於是一直以來有「亞鄰最低價」的原則。使得國內油品零售價格與日本、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等國的油價相比,每公升至少都低了10元以上,其中主要的差異是來自於這些國家大都課徵非常高的貨物稅與空污稅等等。問題是,台灣跟這些鄰國相似,幾乎所有的原油都是進口的,憑什麼我們要訂一個所謂的「亞鄰最低價」呢?
第四,由於國內油電價格長期以來都保持非常低的水準,因此我們的石化業與鋼鐵業等高耗能的產業就非常發達。雖然這些產業的確對於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有相當的幫助,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造成台灣人均CO2排放量是全亞洲第一名!當然,由於國內油價偏低,也造成國內喜歡開車的習慣,因此汽車用能源及排放的CO2也相當可觀。
第五,當國人反對調漲能源價格時,其實真正得到最多好處的是那些能源使用最多人,包括一般的廠商與企業之外,就個人而言,開車族受惠最大,是車開的愈大,得到的好處就愈多,這完全不符合公平原則。也許有些人會說,台灣有很多人騎摩托車,油價上漲會導致他們的支出增加。這種說法當沒有錯,但是他們所增加的支出是非常有限的;相反的,當油價凍漲時,他們能省下的油錢也極為有限。而另一方面,萬一中油與台電因為巨額虧損而最終必需由政府出來補貼時,最終還是要有所有納稅人的錢來補助,到時反而成了社會大眾來補助耗能的大戶,這更是會令人覺得不公平!
調漲油價 不影響多數民眾
第六,因此,基於上述的諸多理由,我們認為現在應該要立即對於油電價格進行調整,而且不但速度要快,同時調整的幅度要夠,一定必需要能充分反應成本。
當然,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也應該要配合進行。比方說,中油公司應該把他們的生產成本更加透明化,以便讓國人得以比較他們與民營企業(台塑石油)及國外的石油公司相比,生產效率是否真的比較差。如果真是如此,我們當然也必須責成中油改善生產效率。當然,國人也要了解中油必須負擔很多的政策任務,包括安全儲油及一些民間用油的補貼等等,因此他們的經營成本的確可能會比民營企業要高一些。
第七,電力的使用與油品的使用略有不同,因此政府在擬定價格時也會有所不同。
第八,基本上,一般民眾如果是使用大眾運輸當作交通工具,那麼油價上漲就不會對他們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每一個人或家庭都要用電,而且,用電幾乎是必需品,需求彈性很小,電價上升必然會造成每一個人支出的增加,因此電價調漲所造成的影響會比油價調漲更為明顯。
因此,調漲電價時,一方面平均電價要調高以外,其實電價的結構也必需同時調整。比方說,目前國內的電價是營業用電高於家庭用電,後者又高於工業用電;而我們認為家庭用電是一定要用的,因此價格應該要相對較低才對,而工業用電不應該比家庭用電還低,政府實在沒有理由用廉價的電力去補貼這些賺錢的企業。因此,我們建議在調整電價時,應該營業用電的調幅最高、工業用電其次,而家庭用電的調幅要最低才對。
最後,即使在家庭用電方面,也同樣應該要讓不同級距的使用者支付不同的價格,而且在調價的過程中,應該把電價級距拉大,讓高耗電的使用者支付更高的電費,這樣才符合「垂直的公平」! (作者為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