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4日,日本福井縣知事西川一誠、商工會議所連合會會長川田達男,率領縣內33家企業代表共59人,抵台訪問,和台灣的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這是日本經貿訪問團規模最大的一次,他們和新竹縣締結姐妹縣!」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蘇顯揚以興奮的語氣表示。新竹縣有79家日商,逐漸形成日本人聚落。
其實福井縣早在2010年7月就已組團訪台,去年還有20多名企業前來洽談合作,最近,福岡、大分、北九州、岐阜、山口、富山等地方的經產單位也主動要求來台,希望與台灣簽署合作備忘錄。
去年日本對台投資創新高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日本2011年對台投資的件數創下史上新高,共有441件;與2010年相較,增加11.08%,對日本而言,尤其是中小企業,台灣的經貿地位漸形重要。
分析2月訪台的福井縣企業背景,全部是中小企業,當地以工具機、螺絲等製造業最強。蘇顯揚說,台灣中南部也有相似的中小企業,雙方若能合作,有助提升台灣製造業水準。
仔細觀察,台日雙邊貿易會在這兩年變得熱絡,和日本企業追求新的出路有關。 這兩年ECFA吸引日本企業把台灣當作前進大陸的跳板;加上311地震、生產基地,以及日圓升值,出口成本上漲,到海外尋找合作,是解決方法。
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所長劉柏立表示,長久以來,日本中小企業依附在大企業之下,不需為自己拓展海外市場,國際化程度不高。然而,日本大企業近年逐漸外移,中小企業也意識到環境改變,必須放眼海外,而大陸市場正是考量的對象。
「日本企業與台商合作,台日中新黃金三角關係正在成形,」蘇顯揚提出這樣的觀點。「經由台灣,進攻中國」儼然成為日本企業的主流共識。
日本知名的財經雜誌《東洋經濟週刊》在去年10月1日以「經由台灣,進攻中國」為封面報導,近50頁篇幅、占該期雜誌1∕3內容,指出日圓升值,日本企業進入大陸的捷徑就是經過台灣,並且詳細介紹統一、鴻海等企業。
「2009年,台灣想在日本雜誌刊登台日企業交流活動的廣告,對方索價100萬台幣!」蘇顯揚回顧三年前日本媒體對台日經貿的觀感,如今有了大幅度轉變。
台日產業鏈互補 創造雙贏
311災難後,台日雙方更了解彼此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可以互補。「台日合作比起日本企業獨自到大陸單打獨鬥,存活率可以提高一成,」蘇顯揚表示,日本業者說,台灣人會感謝日本對台投資。但是,大陸人倒認為,「這是經歷中日抗戰,當年欠我的」。
說起來,台日經貿這兩年大幅進展,也是台灣政策推動使然。
去年5月,經濟部著手推動台日產業搭橋專案;9月分,台日簽署「台日投資協議」,雙方均享有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
10月、11月,時任政務委員、現任經建會主委的尹啟銘率領業者 ,向日商宣傳面積達32公頃的台日產業創意園區。
台日創意園區位於台南科技工業區,1月起,提供廠商申請進駐,希望促成500件合作案。如果日本對台投資從每年150億元倍增,2016年能達到300億元,日商在台採購金額也能累積到3兆元。
另外,去年10月,工研院創新公司與日本最大的金融集團──三菱日聯投資公司成立台日創投基金,提供雙方技轉平台,共同投入1500萬美元,未來將增加到1億美元,希望雙方中小企業在六大新興產業合作。
台日企業搭橋合作,已傳來捷報。例如,生產工業用變壓器的順亮電機,就在2月和日本變壓器領導品牌北川電機簽約,雙方將在台、日、大陸互相代理產品。
北川成立已43年,變壓器普遍用在日本的核磁共振檢查儀,和順亮合作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在廈門擁有生產基地,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四川也有銷售與服務據點,可謂雙贏。
此外,國內特殊鋼大廠榮剛材料科技,去年12月和日本重工龍頭──日立金屬合作,持有榮剛5%以下股權,雙方相互協助生產、銷售,擴大在全球高級特殊合金領域的合作。
日立還計劃投資榮剛超過百億元規模的50噸煉鋼爐興建計畫,有了日立加持,榮剛的營運規模未來可邁向400億元。最近榮剛還在台南柳營工業局投資20億元,未來三年將加碼到120億元。 看來大地震後,台日經貿進一步緊密合作,才正要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