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出版品交流協會一位人士說,今年是大陸「文化建設年」,是台灣「用文化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
看到報紙「文化反攻大陸」的大字標題,嚇了一跳。文化?為它下定義、畫範圍,都恐怕很難做到,如何具體用來「反攻大陸」?讀了報導內容,才知道這裡所指的文化是指出版品而言。不過這亦無妨,出版品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最能體現和代表文化的內容。兩岸出版交流互動,自是好事。
其實,台灣出版品「反攻大陸」前,大陸出版品已「解放台灣」了。台北市的公館,專賣大陸書籍的書店就有問津堂、秋水堂、若水堂和上海書店等。大書店如誠品等,設有大陸書專區,亦不亞於一家中、小規模的書店。這些書店除供應現貨大陸書,還有接受讀者委託代購的服務。如以「反攻大陸」和「解放台灣」來說,那麼兩岸圖書交流,誰對誰的影響較大呢?這要分兩方面來說。
以言台灣:台灣對大陸早已不再有「敵情」觀念,文化思想不設防。書店裡可以買到《毛澤東全集》、斯諾的《西行漫記》以及宋強等人的《中國可以說不》。因為台灣民眾思想開放,「見多識廣」,早已打了預防針,對書的內容他們會選擇和批判的接受。以言大陸:台灣書籍進口要審查,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有些書籍是進不去的。但中國知識分子最愛「雪夜閉門讀禁書」,台灣有些涉嫌「反動」的書,或由香港「偷渡」,或個人攜入,或透過網路,大陸讀者一旦看到,輾轉相告,反而流通面擴大。
所以,台灣不禁,受影響小;大陸查禁,反而受影響大。
不過,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言論一天天鬆綁,較過去有生機多了。譬如,中共數十年來一直聲言,蔣介石和國民黨不抗日,對日戰爭都是共產黨獨任艱巨。但大陸要「與國際接軌」,無法壟斷歷史真相,這兩年官方承認抗日戰爭國軍在正面戰場作戰,共軍則在游擊戰上出了力。民間學者有文章,乾脆直指共產黨利用抗日坐大了自己。
中共從前批孔,揚棄儒家文化。現在儒學在大陸成了顯學,很多著名大學專設「漢學研究中心」,而「孔子學院」更走向全世界,讓孔聖人擔當了中國文化的推銷員。 中共以農民起家,所以頌揚史上農民起義,肯定「太平天國」,視曾國藩為不顧民族大義的劊子手。但近年曾國藩被「平反」了,曾國藩的日記和家書一本又一本的翻印,唐浩明《曾國藩傳》成了暢銷書。
再拿胡適來說,當年「批胡」運動的文章,有160萬字之多。現在「胡學」盛行,從《胡適全集》《胡適日記》《胡適來往書信》到有關研究胡適的書籍,總字數說不定有10個160萬呢!不管官方怎麼說,大陸正逐漸「回歸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文明」。台灣不必再有冷戰情懷,用「反攻」這類字眼。台灣人民只要循著「文化」、「文明」的路線,努力向前走,大陸自然會受影響。
今年1月台灣大選,大陸民眾的熱情勝過「林來瘋」,四個著名入口網站轉播開票情形,讓大陸同胞目睹了台灣民主的實踐。這樣的「文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