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開啟世界的鑰匙,多掌握一項外語能力,不但能增進對異文化的了解,也能對世界情勢擁有更寬闊的視野。
強調的重點與認證
台灣是貿易型國家,因此具備多語文能力,在職場上有其優勢。企業界中不乏傑出人士是外語學系畢業生,摩根史坦利副總裁李芸華是西班牙文系畢業,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大學讀德文。
有些學生以為外語學系就是在學聽說讀寫,事實上,外語科系非常強調跨文化的了解。但在教學上,每個學校的側重點不盡相同,有的強調經典閱讀及文學涵養,有的著重筆譯的訓練,學生在選校學系時最好先做調查,以免就讀時發現與預期落差過大。
一般大學多開有英語及日語系,近年在全球化潮流下,開設歐語文學類與東方語文學類的學校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已有四所學校設有德文系與法文系。
當語言認證日益普及,不少外語學院也把通過認證當作畢業門檻,有學校採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CRL)的能力評比,也有學校用CEF能力等級做為主要參考指標。學生考試成績必須達到系上標準,才能畢業。
愛默生說,語言是一座城市,每個人都為這座城市的建設增添了磚瓦。由於體認到語言只是工具,就業還需要「第二把刷子」,近年許多學校都強調「雙學位、雙專長」,用學程儲備學生的第二競爭力。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表示,不少外語學院學生選擇延畢一年,以多念一個學位,或是利用交換學生機會,讓語文學得更為扎實。
師長解惑 語文是溝通工具, 多一種專長對未來很有利
◎于乃明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 ◎黃孟蘭 輔大外語學院院長
Q1:許多學校都有語文科系,但不知道那個學校比較適合我,有什麼方法能幫我判斷呢?
A1:學生在選校選系時,可以從師資、交換計畫、學程、學校資源等幾個面向考量。學語文自然希望學到精準的發音,因此在選擇時,可以將該系外籍老師的人數與比例列入參考。學語文最好能有許多口語練習機會,若系上採小班教學,一位老師只帶10~20個學生,每位學生發言或上台報告的機會就很多。
此外,學語文都希望學以致用,比方學西班牙文,往往會希望有機會去西語系國家體驗。若學校與外國學校有交換學生的計畫,或是提供學生海外交流機會,對語文科系學生都有相當的助益。比方政大阿語系一年有十幾個交換學生的名額,並且提供獎學金,只要有心,出國交流機會不少。
語文是溝通工具,若能學習多一種專長,對未來就業很有利。若學校本身科系完備,提供許多輔系、雙修的機會,或是跨領域的學程,就能讓學生在語文之外,增加更多技能。
比方輔大設有「財經法律翻譯學程」、「外交與國際事務學程」,靜宜設有「華語教學學程」,淡江設有「外語翻譯學分學程」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學生本身具備語言天分,學校又提供多種語言課程,學生就能在大學時代多學幾種語言,也是不錯的選擇。
Q2:甄試要怎麼表現,比較能獲得面試官的青睞?
A2:文學系注重溝通表達能力,所以口齒清晰、表現得活潑積極,相對來說比較有錄取優勢。學生在面試前,最好準備充分、勤加練習,藉以展現出自信主動的一面。此外,學生最好對該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在被詢問到相關問題時,才能侃侃而談。
另一方面,若學生對該語文有一定基礎,也是很大的加分。比方有些學生在高中就參加先修班學習日文,在推甄日文系面試時會是一大加分。 因為若學生已經懂日文,錄取後能藉「跳修制」省略初級課,直接修進階課程。
Q3:阿拉伯語、土耳其語、斯拉夫語等罕見語文,會不會很難找工作?
A3:每個學系都有不同的發展出路,只要語文好,發展的機會非常多,而且有時是一開始沒想到的。比方以前大家覺得韓文很冷門,用到機會不多,結果這幾年韓流興起,韓劇大為熱門,韓國企業如三星、LG等也提供不少工作機會,韓文系學生就業之路就變得很廣。
像斯拉夫語系,也因為俄羅斯成為「金磚四國」之一,畢業生出路都不錯。
連學越南文都很有用,像是台塑在越南蓋廠,懂越南話、願意去越南工作的畢業生,年薪可以達170萬之多。
重點是,一個語言要學得夠好,聽說讀寫的能力扎實,就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若學生有興趣多修其他學院的課程,充實多方的能力,養成「雙專長」,求職時就會更有自信。
Q4:讀語文科系也需要實習嗎?
A4:每個學校對於實習的規定不同,有些學校並未規定實習學分,但是若學生有心,實習的機會非常多。
比方輔仁大學設有「易子而教」的產學合作計畫,學校提供企業免費上語文課的機會,企業則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包括優益系統、康全電訊、台灣三井物產、捷聯電子等企業,都曾經與輔仁大學合作,對於學生的就業之路,有很大幫助。
學長姐領路 充分利用系上資源, 學而後知不足
◎帶路學姊∕詹蕙璟(輔大法文系四年級)
想到法國,許多人的印象是浪漫與時尚,輔大法文系大四生詹蕙璟想到的卻是批判思考、存在主義與卡謬。法文系不只訓練了詹蕙璟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增進她對法國文化內涵的了解。輔大法文系四年中,詹蕙璟得到多次書卷獎,並在大三開始雙修德文系,同時學習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因為歌喉出色,詹蕙璟與同學合唱《歌劇魅影》法文版,還得到法韻獎團體組冠軍。如何充分利用系上資源,充實多國語文能力?詹蕙璟來領路。
志工體驗文化差異
藉著系上提供的資訊及機會,詹蕙璟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第一次踏上法國的土地。這是一個三星期的志工交流活動,她與另外三位台灣人一起到法國中部的天主教聖地Paray le Monial,協助籌備該地的大型宗教盛會。
三個星期中,詹蕙璟必須與當地法國年輕人密切合作,共同布置活動場地。因為這個機會,她發現了法國與台灣人的巨大差異。
「台灣非常注重升學與文憑,法國則認為不用人人走學術,因此技職訓練做得很好,」詹蕙璟觀察發現,法國年輕人幾乎都對未來就業有明確的想法,台灣年輕人反而比較懵懂。另一方面,法國年輕人對國家歷史清楚的程度,也讓她大開眼界。「比方聊到法國1905年政教分離的事件,幾乎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台灣年輕人對歷史似乎就沒有這麼關心,」她說。
法國志工交換的機會,也讓詹蕙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每日與法國人密切接觸,讓她發現自己學了三年法文後,雖然日常溝通沒問題,談嚴肅議題也能應對流暢,但是要用法文聊天還是有困難。「學而後知不足,」詹蕙璟靦腆笑說,自己的法文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課程學習主動性要高
在進入大學前,詹蕙璟從未學過法文,但因為英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參加校內英語演講競賽屢屢獲獎,因此對語文學科一直充滿濃厚興趣。在選填志願時,就把法文系及德文系當作理想志願。
雖然沒有任何基礎,詹蕙璟認為,只要肯用心,語文學習並不困難。輔大法文系前兩年教授法語發音、會話、聽力、文法、作文等基礎課程,之後再進入法文讀本等進階課程。其間還可選修法文口譯、筆譯、商用法語、法語新聞聽力訓練等實用課程。
幾年課程訓練讓詹蕙璟體會到,學語文不只是背單字,也要學文化。比方系上的「法國政經新聞導讀」一課,要求每位學生每週都要準備一則國際新聞,花大約十分鐘時間,和全班講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後果。詹蕙璟回憶,她曾選了一篇關於歐債的新聞,但報告不能照本宣科,她於是花大量時間閱讀各類新聞資料,弄清楚歐債的肇因,才有自信上台分享。
法文不如英文普及,學習環境必須自己創造。詹蕙璟表示,拜網路之賜,法語學習資源不虞匱乏,她會主動閱讀法國新聞網站Le Monde、le Figaro、與線上直播新聞的France 24,課餘她也會閱讀法文小說,一天花一到二小時接觸法文。
雙修增加競爭力
由於輔大外語資源豐富,詹蕙璟在大三開始雙修德文系,德文屬日耳曼語系,法文則融合高盧、拉丁、日耳曼與希臘四語系,兩者相似度不高,但她並不覺得太過吃力。
詹蕙璟認為,學語文最大的好處,在於增加許多吸收資訊的管道,而且「現在路上看到法文招牌,就知道它有沒有譯錯了,」她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