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以小學教師為例,100年度全台灣的小學教師各科目總缺額,只開出164個。若以教職競爭的角度來看,特教系目前競爭較小。光是此一科別,全台灣即有218個缺額,主因是台灣特教起步較晚,資源和師資都尚未飽和。
雖然今年國中小教師因課稅而減少課堂數,代課與正式教師職缺不少,但長遠看來,教育科系的轉型仍有其必要。
面臨多元價值觀的挑戰下,教育開始走出校園。國北教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就指出,教育應是與「人」的發展有關的事業。
據行政院經建會服務業發展研討會的討論結果,人才培訓、人力派遣及物業管理,已被視是服務業的項目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或許也可以被視為是教育漸漸轉型的例證。
轉型需要與人格特質
由此角度看來,教育事業的範圍其實極為廣泛,除了一般的學校教師、補教業,舉凡幼教相關事業、文教事業、公民教育事業、推廣教育訓練等,都能算是教育的一部分。
由於橫跨許多不同領域,學習愈發多元,因此大多數學校都將更活潑的規劃放入課程中。如國北教大的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就設有「英文祕書技能組合學程」,政大教育系則有與心理系結合而成的輔導與諮商學程。
產業轉型之下,教師的職能和定位漸漸改變。再加上面對家長、政府、行政單位,和更加早熟的學生,第一線的教師無疑需要更強的抗壓性。
選讀教育具備熱情、耐心、堅持等特質,其實比數理、文字、邏輯等個人能力更加重要。
師長解惑 科系氛圍較有溫馨、和諧的團體感
◎吳毓瑩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高熏芳 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Q1:念完教育學系,就拿到了當老師的資格嗎?
A1:過去教育學系畢業後就可以當老師,是因為教育學程是系上必修課程的一部分。但現在教程是看各校各系規定,有些需達一定排名分數,有些依同學自由意願,但是並不是硬性規定。
教育學程的課程內容還包括半年的實習,全部課程結束後,還必須參加教師檢定,通過教師檢定才能拿到教師證。
拿到教師證後等於拿到了教師資格的證明,如果要當老師,還是得參加各學校所舉辦的教師考試(獨招),或者開缺各校的聯合考試(聯招)。所以也並不是念了教育學系就保證一定可以當老師。
Q2:現在教育學程修習已全面開放,想當老師的話,是不是不用念教育學群的科系也可以?
A2:因為教育學程已非僅限教育相關科系的人修讀,因此就可否修讀教育學程的考量而言,確實念一般大學和教育學相關科系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各校師培中心、教育大學修教程風氣較盛。
Q3:教育大學跟一般大學有什麼不一樣嗎?同名的科系(心理諮商輔導學系、英語系)又會有什麼差別?
A3:既然是「教育」大學或者是「教育」相關學系,課程設計與規劃,仍然還是要以教育相關科目為基礎。
舉例來說,同樣是英語系,英語教育系的課程除了英語能力培養,還會加強許多教育相關課程,如教材教法、課程教學設計、教育心理學等等。
而一般大學英語系則可能視系所路線,加強英語文學、文本分析或語言學專業。因此在課程教學上仍有其分別。 此差異通常會延伸至大學內的風氣, 加上大部分師資也仍然以教育相關科系畢業的教授為主,因此教育大學或是教育相關科系內的氛圍,通常較有團體感,較容易給人溫馨、和諧的氣氛。
反之,一般大學或其他非教育相關的科系,則同學師長間相處,可能較獨立自由。
簡單來說,即使未來路線不是當老師,教育相關科系仍然具有濃厚的教育味,同學可視自己需要加以選擇。
Q4:中小學教師的資格取得有差別嗎?
A4:高中、國中、小學老師,同樣都要經過修教育學程、實習、考取教師證的過程。 三者差別在教育學程的修習,分別需要修讀高中教程、國中教程和小學教程。
因此要當中學老師或小學老師,在選修教程時就要決定了。
教程內容主要差別在課程內容,如教育心理學,小學教程會修兒童教育心理學,而中學教程則為青少年心理。
高中教程和國中教程的授課內容相近,所以彼此之間尚能互通有無。
但小學教程的內容則較繁雜,與中學教程差異頗大,且學分數多了不少,若修完小學教程後反悔想研讀中學教程,幾乎得從頭來過,花上許多時間。因此同學決定選修前一定要多做功課,好好考慮清楚。
Q5: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念教育、修教程?
A5:過去社會觀感一向將教師視為穩定、優渥、福利佳,加上其社會觀感,一向予人地位崇高的印象。但是教師絕不僅僅只是一項職業,而有更多的社會責任,需要強大的熱情與耐心,和極強的溝通能力。
如果只是為了要謀求一分穩定的工作,而非真心想要擔任老師,絕對不要修教育學程。
學長姐領路 教育就是用 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帶路學姐∕呂玟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
呂玟霖笑說,會念教育學系,歸根結柢可能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原來呂媽媽不但是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系友,現在仍在啟聰學校當老師。 媽媽當時的鼓勵,是她選擇教育學系的重要原因。
三年的課程下來,她最大的感想是,教育學系不如自己以為的無聊。國北教大的教育學系以培育國小師資為主,她笑說,國小老師就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因此課程種類繁多而且多樣化。
不少老師要求嚴格,三年下來的訓練也讓她台風更穩健,口條更好。 雖然現在教師資格難考,自己也曾一度退卻,但呂玟霖說,幾經思考,她還是想以當老師為生涯目標,現在才大三的她,也以此方向規劃準備。
除了家庭因素,呂玟霖說想當老師的原因,是大三時因課程需要接觸許多第一線教師,被那種激昂的熱忱所感動。
她永遠記得一位秀朗國小的老師這樣告訴他們:「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也因此確立了呂玟霖未來想要當老師的志向。
雖然新聞常常有許多關於學校、教育、教師的負面報導,但她希望自己能向那些富有教育情懷的老師看齊,貢獻所學,成為教育力量中正向的一分子。
「營隊、社團」練習生動教學
呂玟霖在學校中參加慈愛社,因此有很多機會接觸小朋友,剛好與系上的小學教程相輔相成。她表示雖然教育系有不少實習課,但是教學首重實務,還是要多接觸練習,臨場才會有好表現,社團活動是很好機會。
每年慈愛社團的大事,就是在寒暑假時申請青輔會「優先區暑假服務梯隊」。由大專院校社團主辦為期五天四夜的營隊。通常上午是國英數理化等普通科目的教學,下午就會帶大地遊戲等活動。
但呂玟霖強調,「早上的科目我們會用很生動的方法教學,剛好應用平常上課所學,絕對不會讓小朋友覺得很無聊啦!」
恰好慈愛社的成員幾乎都被教育系的同學「壟斷」,「所以這對我們或小朋友來說,是雙向的『寓教於樂』」,呂玟霖笑說。
課業繁重但多元有趣
升上大三後,學校課業的份量頓時變得很重,「其實倒也不是說堂數很滿或是學分太多,」呂玟霖解釋,「但就是每份報告都要花很長時間、很多心思去整合、組織。」
但她也說,教育學系的課其實很多元有趣。例如教育心理學上到小朋友的認知學習,他們就會到公園抓小朋友來做實驗,測驗他們對數字的認知;又或者多媒體教材的課程,會教他們用powerpoint做動畫;繪本課的時候又必須做手工小書,「為了因應時代趨勢,要學的東西只有愈來愈多。」
雖然大部分的課呂玟霖都很喜歡,但是只要一碰上跟數學有關的科目她就沒轍,教育統計這門課因為牽涉大量計算和數學概念,讓班上同學都叫苦連天。「我們下學期還有一門『數學教材教法』,有許多理論要用到大量的數學和計算,光用想的就開始擔心了,」呂玟霖說。
「教學實習」配對行政人員職務
國北教大有一門獨有的實習課程叫「教學實習」。每年約3、4月時,將修習教程的大四學生派至合作小學中「駐校」,並將每個學生分配至對應的學校行政人員職務中。
也就是說,學生能有機會模擬校長、學務長、教務主任等等行政單位的業務內容。而老師和原來學校單位的老師,仍會繼續從旁協助輔導學生。 呂玟霖說,聽過很多四年級的學長姐提起過這個實習內容,雖然令人感覺戰戰競競,但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