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廣告、車廂海報、看板上的裸女,到實際發生在公司乃至對簿公堂的兩性糾紛,「性騷擾」、「性別歧視」最近不只成為日本社會議論紛紛的話題,而且牽扯出男女之間存在已久的問題。
事情的開端,是一個女性團體對某些企業的大型海報,以美女做「性」的訴求,表示強烈抗議。例如一張最受爭議的海報中,美女衣衫凌亂,就給人剛剛被強暴過的印象。這家銷售洋酒的公司在女性團體的壓力下,終於撤掉海報。
然而,將「性」當作商品般推銷的例子,並非僅此一件,簡直可以用「氾濫」來形容。雜誌、漫畫、錄影帶、各種選美比賽、商品展示場裡看泳裝的美女……等,隨時令男人目不轉睛、遐思連連。
當作商品推銷京都去年就曾針對雜誌中的女性裸照進行瞭解。結果發現,三百九十一本雜誌當中,總計有六千多張跨頁的大型裸照,其中將近八0%看起來是十九至二十九歲的年輕女性。
至於服裝,穿衣服的只有四0%,其他不是裸體,就是穿著內衣、泳裝,甚至局部特寫。比較起來,男性模特兒的裸姿就少太多了,四分之三的照片中,男士都是衣著整齊。
另外,在漫畫方面,一千一百多種刊物中,五百八十七篇有性行為的情節。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性行為幾乎沒有經過兩性情投意合或互許終身的階段。進行這項調查的東京學藝大學心理學教授福富護還訪問了編輯人員,發現這些人不論男女,都知道情節太露骨,但是多數不曾聯想到這些畫面、情節是對女性的一種蔑視。
如此氾濫成災的「性別歧視」,儘管遭到女權組織的攻擊,然而在利潤掛帥的商場上,這些組織的力量似乎不足以力挽狂瀾。事實上,在這些現象底下,隱約可見一個已非「一日之寒」的問題:兩性的不平等。
女兒.情人.妻子
日本女性長久以來給人一種柔順、恭謹的感受,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認為日本男人真幸福。姑且不論日本女性本身是否真的溫柔體貼,從日本男性的立場出發,加諸於日本女性的角色。就是乖巧、聽話的女兒、情人乃至妻子。
舉例來說:女孩要給人沏茶、倒咖啡就是一個令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女性,在日本的學校或公司裡深感困擾,甚至不滿的問題。但是在日本社會裡,婚後的女子仍有形、無形地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區分限制,而必須以家為重,以家事為終身職業。
一項電視廣告調查結果顯示,若以推銷的商品來看,男性以推銷菸酒、產業機器、金融商品、娛樂用品為主,女性則多半介紹食品、家庭用品、服務業。再從出現的地點來看,男性大多出現在玩樂的地方,女性則是家中。而廣告中的女性,總是美麗動人的模特兒,男性則以職業形象為主。
還有一個市民團體對電視廣告的調查,也顯示男女角色的區別。例如酒的廣告,女孩出現的並不多,但是只要出現,九五%都是二十幾歲的女孩。清涼飲料的廣告也是以年輕女孩居多,特別是穿泳裝、坐敞篷車喝著飲料的鏡頭不少,幾乎只是吸引人的眼光而已,與商品並無直接關係。
讀賣新聞就這兩項調查所做的報導指出,電視廣告的背後浮現出「各年齡層的男性活躍在社會各領域裡,但是女性卻是年輕的時候娛樂男人們的眼睛,婚後就必須操持家務」的社會背景。
另一方面,日本年輕女孩的價值觀在變。購買漂亮的衣服、享受美食或者出國旅行,是人人都可能有的願望;但是僅靠公司的固定薪水,這些願望可能要好久以後才能實現,於是,社會上給面容佼好、身材標緻的女孩開闢了捷徑。
收銀機的聲音
有一個電視廣告中,一位英俊的男子甩動著馬鞭,向一位女孩求婚,女孩似驚還喜地說:「我好怕遇到你這樣又帥又有錢的男孩。」話才說完,只聽到收銀機的聲響,下一個鏡頭,她靠的不是男孩的肩膀,而是一輛全新的轎車,螢光幕上打出四個字:「一攫千金。」
另一個有喜劇效果的廣告也很令人深思。電器公司新推出一種有畫面的電話,一對母女正透過這種電話與一名男子相親,女孩一看畫面,對方長得實在不怎麼樣,而興趣缺缺。這時對方說:「請看看我的儲金帳簿。」就把帳簿貼在鏡頭上,這邊的母女湊近一瞧,滿臉驚喜。
雖然說現在的女孩都希望有「一攫千金」的機會,未免失之武斷;然而,日本農村青年因討不到老婆,開著耕耘機到都市遊行,發傳單請女孩們下鄉,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換句話說,日本女性除非走捷徑,或者僥倖遇到一位有錢的白馬王子,否則婚前無法滿足願望,婚後由於必須辭去工作進入家庭,而生計沒有保障。
不以顏色分性別
面對這麼一個嚴酷、冰冷的現實社會,自然有人在不同價值觀的驅使下,完全沒有想到「性別歧視」之類的問題,而將「美女」如商品般陳列出去。
由此看來,問題的錯綜複雜使人理不出頭緒,究竟應讓女性產生意識上的普遍覺醒呢?還是請男性不要妄自尊大當沙豬呢?或許從日本醫院包嬰孩的毛巾不以顏色區分性別(男孩包藍毛巾,女孩包粉紅毛巾)開始做起,是比較治本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