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可能變可能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0-01-15

瀏覽數 12,050+

不可能變可能
 

本文出自 1990 / 2月號雜誌 第044期遠見雜誌

站在西柏林的六月十七日大道上向東遙望,寬達五十公尺的馬路筆直延伸,微雪中,隱隱可見布蘭登堡城門,路,到那兒戛然而止。那是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個月後,十二月二十二日,封閉布爾登堡城門的圍牆,被鑿開兩個各寬四,五公尺的大洞,供行人自由來往。截斷二十八年的六月十七日大道象徵性地重新開放。

西德總統魏薩克幾個月爾曾經說:「布蘭登堡城門一天不打開,德國就不可能統一。」如今城門打開了,德國統一的問題也就迫在眉睫。

理想成夢想

統一德國是西德的國家目標,明載於憲法--基本法--中,但是理想延宕過久,好像變成夢想。根據英國「經濟學人」一九八七年的調查,認為會在可見的未來達成統一目標的西德人,只占受訪者的三%。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東德開放邊界後,「統一」忽然成了指日可待之事--十年、五年、兩年--各種預測紛紛出籠。西德內政部基本政策司司長赫斯曼(Willi Hausmann)針對這個問題答覆:「如果你在六個月前問我,我會說至少二十年以後,現在就很難說了,「至少」兩,三年後吧?」

東德共黨政權突然崩潰,不但出乎世人預料。也震呆了整個西德政壇。

負責研判東德政情的全德意志事務部專屬研究機構「聯邦全德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戴勒夫.昆(Detlef Kuhn)不好意思地向本刊編輯承認:「坦白說,在我們的研究中,從來沒有評估到這種情況。我總以為東德的改變是未來的事,而且是在雙方政府的談判下才會出現。」

外交部主管全德事務的一位官員也證實:「政府裡沒有人想到是這樣的,總以為會是一種慢慢地改變。」但他堅稱:「這整個發展符合我們長期以來的對東德政策,現在證明我們的政策奏效了。」

西德對東德政策在過去四十年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九四九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分則在美,英、法三盟國和蘇聯的扶植下成立。

西德首任總理,基督教民主黨的孔拉德.阿德諾,對東德採取了「漢賊不兩立」的政策,凡是與西總有邦交的國家,若再與東德建交,西德立刻與之斷交。這些政策深受主張中立的社會民主黨批評。他們指責阿德諾表面主張統一,其實離統一越來越遠。

一九六九年,社會民主黨的布朗德總理上任。他認為東、西德互不來往,只會使雙方裂痕越來越大,以致統一變得像「夜間的美夢,醒來就消失無蹤」。因批他在就職演說中,開宗明義就聲明將採取東進政策,與所有東歐國家改善關係,尤其是東德。

各說各話

雙方的談判,因主權問題而爭議迭起,最後西德終於放棄「漢賊不兩立」的政策,讓其他國家與東德建立外交關係;東德則讓步,容許西德民眾前往東德探親。雙方程一九七二年簽定推動關係的「基本條約」,正式互派代表;東、西德並且在次年同時進入聯合國。

雖然在簽定條約時,言明對德國統一問題不作結論,實則雙方對主權問題始終各說各話,西德堅持只有一個民族(nation),但是目前暫時有兩個國家(state);東德卻堅持就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肯提「暫時」二字。一九七一年上任的東德總理何內克,在「基本條約」簽署後,甚至禁唱東德自己的國歌,因為歌詞內容提到「祖國」。

過去的十七年間,就在明知彼此對主權有不同認知的基礎上,雙方不斷尋找可以談得攏的合作項目。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問題專家麥克亞當新教授形容:「這是一連串漫長而痛苦的學習。」

關係發展初期,雙方簽署的均是極端微末,而且純技術性的協定,如交通意外事故急救援助,共同救援邊境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災難等。然而更是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合作協定,優雙方獲益,並建立互信,才逐步成立了更重要的協定;一九七八年的邊界公車通行協定。

雖然布朗德總理事實承認東德,表面上似乎澆滅了德國統一的希望,而其實出於雙方合作增多,關係反而更密切。

花錢「購買」政治犯

因此,進入八0年代的第三階段,執政的基督教民主黨一掃過去反東德的主張,更加緊了合作與援助的腳步。

在雙方改善關係的過程中,主要的得利者是東德。它不但突破國際孤立,與世界上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建立邦交,並且自西德獲得無數經濟上的實質援助。

自七0年代起,西德乎均每年要花上二十多億美元,援助東德建造公路等公共設施、防治工業污染,甚至「購買」政治犯。

使東德受益最大的還是所謂的「浮動貸款」,也就是東德每年對西德的貿易如果出現逆差,西德會在某種限額內,就這筆逆差給予東德無息貸款。以一九八六年為例,這筆貸款的限額為四億兩千五百萬美元。

除了無息貸款。西德政府視東德產品為國內產品,因此進口完全免稅。這種種的優惠,不但紓解了東德的外匯短缺困境,且使東德產品在西德稍具競爭性,因此西德已成為東德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蘇聯。

然而,西德對東德的貿易從未超過貿易總額的三%,相形之下,似乎西德只有付出,而無回報,但是西德社會民主黨國會議員蘭荷、希勒(Reinhold Hiller)搖搖頭,微笑答覆:「付出的代價會有報酬的,即使是無形的。」

西德所獲得最大的報酬,或許就是東德的民心,和西德民眾對東德人民的認同。

去年五月間匈牙利開放邊界,吸引了數十萬東德人借道投奔西德。慕尼黑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金德曼教授(Gottfried-Karl Kindermann)肯定地說:「來的都是年輕人,許多還帶著妻子,小孩,這就證明了他們對這兒的信心。」

東德正式開放邊界後,更有上百萬的東德民眾湧入西德,西柏林首當其衝,公共設施幾乎不勝負荷。

面對突如其來的人潮,西德政府雖然動用所為資源,也難免捉襟見肘,因此教會。慈善團體、臨時義工自動動員。

無私的熱情

深夜飄雪的西柏林車站外,妮維亞公司派出的引導員,拿著無線電通話器,協助無處可宿的東德民眾,尋覓棲身之地。其中一位成員說:「雖然這是一分付薪的工作,但我也是真心想幫他們的忙。這麼冷的天,睡在車站會凍死的。」

本刊編輯深入西德數大城市的查訪發現,西德民眾向東德人所展現的幾乎是無私的熱情。對柯爾總理所提增加援助的未來政策,大部分民眾都無條件地支持,有些人甚至願意不計一切代價,「即使必須加稅,也不在乎」。他們所持的理由是:「我們幫過非洲、亞洲人,現在是我們自已德國人,當然更應該幫助。」

然而從同胞愛發展到政治的統一,卻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

德國分裂,從頭就是一條牽涉國際強權的複雜安排。直到今天,雖然西德已是事實上的主權獨立國家,然而在法理上,有仍受西方盟國的制約;一九五五年才成立的西德國家軍隊,更是至今必須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統轄、指揮,西德國防部無權直接調動。

因此去年十一月三十八日,西德總理柯爾在國會上發表對東德關係的政策宣示中,明確表示:「德國內部關係必須在整個歐洲,和東、西方關係的大架構中發展。」這句話說得明白些,國會議員希勒解釋:「就是德國統一得先問問鄰國和美國、蘇聯的意思。」

雖然國際輿論對東、西德統一均有所保留,西德外交部一位副司長級官員卻自信滿滿地向本刊編輯辯解:「西方盟國也許希望我們在政策過程中,先與他們諮商,但應該不會反對統一。他們早在五0年代就承諾要支持德國統一,在去年五月的北約高峰會議中又再次聲明。至於蘇聯,由於戈巴契夫本身有點困難,也許會特別希望位在歐洲心臟地帶的德國,變動不要太快,太不穩定,這也是我們的希望。」

不需「再統一」故國

歐洲各國忌憚德國統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二次大戰後,德國的疆界在四強干涉下,縮小了許多--西里西亞畫給了波蘭,東普魯士分則歸給蘇聯和波蘭--如果德國要求恢復舊有疆界,則勢將牽動整個歐洲版圖。因此,西柏林自由大學校長海克曼博士再三強調:「德國只需要「統一」東、西德,而不需要「再統一」故國。」

前述這位外交部官員卻認為,柯爾總理在訪問波蘭時,已重申尊重現有的疆界,國會在十月間也做通類似的聲明,外界實在無需多疑。「我們德國的俗話說:兩個yes反而不如一個來得肯定。一件事一再澄清,反而顯得心虛。」

即便如此,國際間對統一的德國仍心存戒懼,因為東、西德加起來,版圖、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創造力都將睥睨全歐洲。統一後的德國會成為歐洲經濟業的大敵嗎?

很可能。今天東、西德的國內生產總額合計約一兆四十億美元,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合,約占東、西歐二十七個國家總和的四分之一;而世界知名的摩根.史坦利投資顧問公司一位研究主管還預測,在未來五年內,東德將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因此統一的德國將可輕易成為新的經濟巨人。

聯邦全德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戴勒夫.昆卻認為,德國統一對歐洲的政冶、經濟都有好處,因為「現在歐洲各國不但必須分擔政治風險,還得負擔集中在我們這兒的大批軍隊、武器,如果德國統一,不但大家安全,省下來的經費可以派很多別的用處。」

究竟要不要統一,德國人本身的意見也相當分歧。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過去二十年間,東德的「獨立」思想和反資本主義教育,顯然對年輕人造成深刻影響。由於西德居於強勢地位,許多東德年輕人對於統一相當疑懼。「統一如果要實行他們的制度,我就反對。」「能夠自由往來就好了,我們的教會制度也很好,何必統一?」是常聽到的答案,更有人坦白道出:「統一我們一定會被吃掉。」

而且,開始政革的東德政府,給東德人民帶來希望和信心。許多東德年輕人仍然堅信社會主義的理想,認為有了自由選舉、自由經濟的東德。可以成為一個有尊嚴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年的東德人雖然比較不排斥統一,但也認為至少需要十年時間,讓兩邊的社會制度能夠融合。

心中有定見

相對地,西德人雖然一再強調,統一問題必須完全決定於東德人的自由意願。但是顯然西德人對統一問題已有相當的定見。

雖然也有一部分人對統一與否毫不在乎,甚至認為「東德人跟我們唯一的相同點就是語言,可是這有什麼了不起?奧地利人不也說德語嗎?」但是大部分人都認同統一的目標。

內政部官員赫斯曼說:「到西德來謀生的東德人,幾乎都沒有適應的困難,我想已經足以證明雖然分開了四十年,我們還是一家人。」

戴勒夫.昆甚至認為,東德的情況已惡劣到無法自救的地步,現在邊界開放,東德人民只要自己做一番比較,就會,發現「越早統一,對他們越好」。

排斥也罷,期待也罷,東德的變局已使得東、西德間的圍牆事實上消失了,東德總理提出了共組「合約式共同體(contractual community」的構想,西德總理也提出了「先邦聯(confederation),後聯邦(federation)的主張,統一已確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問題不再是要不要、能不能,而是如何統一?何時統一?

聯邦制是西德的最終目標。柯爾在他的「十點構想」中說得非常明白。外交部的官員對這個構想加以闡釋:「過去四十年在西德所實行的聯邦制非常適合德國。我們德國人有太多的地區性差異,讓各個邦依照自己的傳統、良性來治理地方,而不用中央集權的體系,這已經成為共識。東德過去放棄了這種制度,現在又有人開始提出來討論了。」

然而柯爾也提出了比聯邦更鬆散的邦聯制,作為過度期的統一形式,這個構想在目前頗能獲得西德國內外人士的共鳴。許多人甚至認為統一的最終目標也不應該超越邦聯的形式。

東柏林鴻博大學校長海斯博士就主張:「在邦聯制之下,雙方政府仍然各有獨立的生權。」金德曼教授也認為邦聯制在德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是可行的辦法。

沒有統一時間表

然而同時在西德,上從柯爾開始,無論在朝野的政界、學界人士,對統一都表現了令人欽佩的寬容,沒有人提出時間表,沒有人主張統一應該強制實行,人人強調應尊重東德人民的自決權利。

金德曼教授說:「如果東德人經過表決,決定他們想要成立和我們一樣制度的獨立國家,卻不要統一,我們必須尊重。」

外交部去管德國事務的官員,對這個敏感問題也表示了同樣的立場:「讓東德人以自由意志決定是我們一貫的政策,這點絕不會政變。柯爾總理只是提出一個很實際的、可以促使雙方關係更密切的構想,其餘的我們必須視發展的適程而定。這就像你遇見一較小姐,總不能馬上說要結婚吧?總得先交往看看再決定。」

因此他認為:「統一並不是目前最急切的事。現在先要幫助東德建立民主制度。」國會議員希勒也說:「就算東德人民有了人權,他們還需要經濟權。一個人如果吃不飽,還談什麼尊嚴?」因此他強調經濟援助的急迫性。

除了柯爾表示,只要東德願意放棄計畫經濟,西德將加強經濟援助,並呼籲成立共同委員會,以促進合作之外,西德經濟部長赫斯曼在十二月中,已提出三個緊急方案,鼓勵西德商人到東德投資,由西德政府提供優惠貸款、稅率,並對投資風險提供免除稅賦的保證。

目前西德企業界已出現了一股東德熱。去年十二月初,西德福斯汽車公司(Volkswagon)宣布將與東德馬克斯城生產托比(Trabi)小型汽車的IFA聯合汽車廠技術合作,建立新廠,研究製造托比的新生代。建廠所需的兩百八十六萬美元,當然由福斯公司掏腰包。

不但是大公司開始進行投資評估,希勒透露,靠近邊境的許多小企業更是接觸頻繁。去年十二月初,經濟部長郝思曼在東德德勒斯登城宣布,政府將提供十二萬美元的資金,另加三十九億美元的低利貸款,以刺激中小企業到東德投資。希勒說:「怎麼合作不是柯爾或莫德洛能決定的,兩邊的工廠、企業主應該直接談,把雙方的利益結合起來。」

另一個熱門的合作項目是環保。在波昂雄踞萊茵河畔的國會大慶裡,希勒笑著說:「大部分的潮流都從東德發源,花錢從那兒開始整治,我們這兒豈不就省事多了?」

思考全新的答案

自一九九0年一月一日起,西德人可以隨時進入東德,不再需要簽證。隨著人民自由來往,社會的融合將可自然形成。政治統一的障礙--國際強權的干預、主權和體制的決定、北約和華約軍事集團的角色--都不是短期,也不是德國能夠獨力克服的難題。

但是世界在變,歐洲在變,全新的國家觀念正在成形。正如希勒所言:「十九世紀開始發展的國家主義已經進入尾聲。現在我們歐洲人提倡的是國際化的國家。」一九九二年的歐洲經濟整合就是一個最好的模範。將來整個歐洲,包括改革後的東歐,在政治上也會更加整合。

德國人一直是歷史的締造者,無論是愛因斯坦、佛洛伊德、俾斯麥。希特勒,或馬克思,在世界文明的重大轉捩點,德國人似乎總能將人類的潛能推展到極致。

柏林圍牆開啟,再度考驗人類的智慧,面對一個既存的政治秩序無法解決的難題,德國問題正引導世人思考一個全新的答案。

柏林不再寂寞

德國分裂,地位最尷尬的要數柏林市。

自一八七一年以來,柏林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二次大戰後,它成為「四強管理顧問會議」管轄德國的總部所在地,柏林也被畫為四區,分由四強占領。

一九四八年,蘇聯退出四強顧問會議,封鎖蘇軍在柏林的占領區;一年後,東、西德正式分裂,蘇聯占領的柏林東區成為東德的首都。柏林西區仍由三強共管。

柏林市離東、西德邊境一七六公里,深入東德心臟。四十年來,蘇聯與東德始終不允許三強將西柏林主權歸還西德,因此西柏林市至今不是西德政府的領土,三強只能把市政管理權委託給西柏林行政中心和市議會,並保留駐軍。

西柏林孤懸東德境內,在國際法的限制下,德航班機甚至不能飛往西柏林。在不得已之下,德航與法航另組一家「歐洲法國航空公司」,由法航持股五一%,算是法國公司,才算解決了柏林與西德其他城市的空中交通問題。

從西柏林的任何一個角落,開車往任何方向,一小時內就會抵達東、西德邊境。在雙方關係改善前,西柏林人不啻生活在海中孤島上,正因如此,柏林圍牆開放,最激動興奮的就是西柏林人,一位西柏林中年婦女一語道破四十年的辛酸:「圍牆開了,我們也自由了。」

東西德環保一起來

一九七二年,東、西德簽定「基本條約」時,已約定共同維護環保。然而一九七四年,四強將西德聯邦環保機構設在西柏林,引起東德強烈不滿,從此雙方不談環保。

東、西德環保合作一再受阻,與東德過去的意識型態也有關係。東德不但視污染資料為高度國家機密,連西德主動提供的環保支援,也被解釋為政治干涉。如今東德政壇大地震,環境污染的真相也一併被震了出來。

重現清澈易北河

東德的經濟原則一向是只顧生產,不理其他;污染防治工作又只會閉門造車,因此多年沈痾,早已積重難返。

由於地理和資源條件使然,東德的工業與家庭取暖均用褐煤,卻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而東德境內可供飲水的河流本已有限,加上化學工業密集使用,人民也把易北河當廢水溝看待,如今要使這條德國的生命河重現清澈,已非兩、三百萬美金可以見效之事。

共商大計

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開放,稍後,波昂環保局長托福即率團赴東柏林協商,務期在聖誕節前能將六項環保方案公布實施,可見事情的緊迫性。

六項方案中包括在東德設置一座暢流式發電廠和一座殘餘藥品焚化場,總預算達一百七十多萬美金,由東、西德共同負擔。

深受東德污染連帶困擾的西德各邦也已展開行動。北萊茵邦主席饒約翰決定資助萊比錫建立一座廢氣觀測站;東、西柏林的環保專家共同協商防護煙塵(smog)的措施。柏林市的東、西區已在十一月中旬,第一次同時試放煙塵警報。

東、西德合作防治環境污染,雙方人民額手稱慶,但環保專家警告,東歐國家的工廠多半機器老舊,日後污染問題仍將層出不窮,治本之道是成立東歐國家生態環保組織,整體規畫防治。

(取材自Der Spiegel)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