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國內,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是大部分的學生從小即頻繁接觸的語言,因此如何鑑別語言學群與非語言學群學生的專業性差異,可說為語言學群的學生的研究所課題。
大體而言,語言學類研究所大多以培養高級外語及學術研究人才為目的,除了語言以外,更希望深入瞭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
以英文所和中文所來看,相對於大學時期,為增加就業競爭力,強調通識學習、跨領域、數位化應用等相對實務的新課程開發。加上語言學類研究所研究生數量相對較少,一個年級約6~12人左右,對比每年語言學類畢業的學生,競爭可說十分激烈。
因此研究所時期,英文所與中文所大多回歸純學術考量,以文學本體為依歸,課程內容主要聚焦於文學理論和文本研究,文學批評、比較文學等亦在研究範疇之中。
開文化課程 從文化探究語言
中文系除了詩、詞、小說及其他經學小學等專門學識外,亦會深入研究學術思想、文獻資料等相關專業;英文所亦同,甚至以文本延伸至歷史、哲學等文化相關面向亦所在多有。
文學系統以外的另一大宗則為語言學研究,著重於語言的研究與分析,包括發音系統、拼音系統、文法結構等,因此除了語言學相關研究所外,華語教學所、英美語教學所等,多朝此方向研究。
部分科技大學則沿襲大學部的應用實務本位,將其特色延伸至研究所,南台科技大學的應用英語所、雲科大的應用外語所和大葉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等,都強調以實務應用為導向,著重外語表達能力,並加強商務、英語教學等實務學科。
歐洲語系或日韓語系因大部分國人接觸較晚,學生熟悉度較低,教學特色各不相同。
除了語言、文學的兩大主流研究路線之外,大多會增加文化為主的研究項目,包括中央法文所、靜宜西文所、文化大學韓文所等,期許學生能藉由語言瞭解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語言學類中翻譯所較為特殊,以實務內容為考量,考量研究生畢業後的就業出路,規劃大量口語、寫作等翻譯練習。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何立翔
這是一段自我完成的過程
清華大學中文系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研究所
(現已改制於華文學系下)
(考試、碩三)
致勝祕訣∕
1.文學的感覺需要長時間培養,必須不停地閱讀和寫作
2.有把握的科目更要下苦功
創作所的考試科目除了國文和英文專業以外,還有一個科目是即興創作。每年題目都不同,有時候是放一張圖,有時候是放一段音樂,然後讓你創作。因為內容太有創意也太多元,因此幾乎無法準備,我把重心放在能把握的英文、國文兩科。由於大學念的是中文系,準備起來較不費力。
念研究所前,我很像文學創作的「素人」,因此研究所的學習過程讓我收穫很多。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會用很感性的方法看待創作,並沒有很有意識的看待把它當成「文學」。但念了以後,才發現其實創作也有理論化、組織化的方法,修辭、架構、句法組織等都有學問。
因為我們以創作為主,因此研究所畢業不是寫論文,而是寫出一本作品,可能較類似設計系等作品集的概念。和一般論文一樣,作品集也需要指導老師,我也是尋求相關領域的老師,才能給予最有效的指導。我現在的指導老師人很好,而且是因材施教的類型,他常說作品會反應人格特質,而作品集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所以常常順著學生的個性給予指導方向,修改與否也能自己決定,因此作業過程中是非常愉快的。
念研究所 不是就業前置訓練
研究所的學習過程是孤獨的,而文學寫作更常處和自我對話的狀態,更是倍感孤獨,但我將之視為自我完成的過程,一定要跨過這關才能改變些什麼。
相信要念到研究所,自己一定得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興趣。念研究所之前一定要考慮得很周詳,無論為了什麼樣的原因,都不能只是人云亦云。我決定要念創作所的時候,就已經有所覺悟,雖然離畢業的時間愈來愈近,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但當初本就不是為了就業等實務考量才入學,而是因自己真的很喜歡文學、創作。
若將人生的視角拉高,念研究所就不再是所謂的「就業前置訓練」,而是一段無可取代的人生經驗。(陳宜平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陳亞杰
進入研究所前 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成大外文所
昇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國外業務
現職∕昇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國外業務
工作年資∕半年
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8分
我準備考試的時候沒有補習,因為覺得如果沒有辦法靠自己念書整理筆記通過考試,那我更不可能負荷未來研究所的閱讀量。因此決定念研究所後,我開始旁聽一些考試會考的必選修科目,而且不同老師開的都會聽,幫助我從不同觀點詮釋同樣的文本。
我也從學長姐那裡接受大量的筆記,但都會自己重新整理一遍。我認為做筆記很重要,因為外文所考試大多都是申論題,筆記的過程中等於是考試的練習,幫助釐清自己的想法、脈絡,整理出最適合自己的邏輯。英文所的考試是申論題又沒有範圍,念書的時候不要太執著單篇文章,而是摘要性的閱讀,筆記過程中也必須有所取捨,這和考試時的作答技巧也不謀而合。
我的論文題目是有關文學作品中的移民與殖民研究,由於目前研究這塊領域的人不多,找指導老師時吃了很多次閉門羹,最後找到的指導老師也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論文寫作。
因為我蠻堅持要做自己想做的題目,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主導自己的論文方向,老師再從旁輔助,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
別因煩惱就業 扼殺學習興趣
有些研究生會因為寫不出論文就逃避面對老師,我想這是很不健康的心態。我和老師固定一個星期見一次面,有進度就談論文進度,沒有進度也可以和老師聊聊瓶頸在哪、如何應付,有什麼新想法可以付諸實行。因此我和老師的關係很好,一方面是我在找老師的時候就有考慮這點。一定要和自己觀念相同,相處得來的人,才不會加重自己的負擔。
當初想念研究所就是因為自己很喜歡,想繼續鑽研。現在的工作是國外業務,雖然每天都在使用英文,但這些和過去所學的文學專業幾乎無關,念書時累積的溝通、表達技巧和語文能力雖然很有幫助,但這些其實也不一定要英文系的人才能做。
即使如此,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念了研究所,這段時間像是銜接大學和工作的過渡期,相較大學更能自主,老師也會期待你的主動和表現,像是有個屬於自己的小舞台。
我認為這時應單純享受可以念書、做研究的樂趣,不要常常用未來就業的事情給自己壓力。但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想要踏入研究所的人,一定要好好想清楚,什麼才是自己要的。(陳宜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