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傳所
廣告所
資傳所
新聞所
圖傳所
傳管所
廣電所
今年8月,擁有131年歷史的「紐西蘭通訊社(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因股東撤資與客戶減少,宣告倒閉。在數位科技的夾殺下,新聞業看似前景艱辛,但其實,危機也是轉機。
轉機在哪裡?iPad等平板電腦讓新聞業能開發付費瀏覽的應用程式,開發不一樣的新聞載具;而報導形式也更加多元,例如《蘋果日報》的「動新聞」掀起話題,也曾讓國外媒體爭相轉載。這些案例說明,社會永遠需要說故事的人,新聞業的未來,隨著數位匯流,充滿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大眾傳播學群就是這樣一個緊貼著時代潮流脈動的學群,以大眾傳播所為主軸,延伸分出各個相關研究所。大傳所研究各種形式的大眾傳播媒介,廣電所則集中在廣播、電視與電影的生產過程、社會意義與政策等,廣告∕公關所聚焦於廣告、行銷活動的傳播問題。
新聞所研究新聞的產製過程,包括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權、新聞產業結構、全球化與傳播等課題。國內新聞所各有特色,政大重學術研究,以傳播理論、傳播政策分析等理論課程為主;台大以進階實務訓練為主,網羅業界資深工作者兼任授課,課程多與媒體工作緊密結合,強調做中學;文化偏重國際傳播與政治行銷傳播;世新則加強培養新聞技藝、與社區結合的公共新聞訓練。
多媒體與管理 培養整合人才
跳脫傳統媒介,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相關研究所是投考傳播研究所的另一選擇。
此類研究所包括網頁製作、資訊科技的技術訓練,以及行動多媒體、網路藝術與數位視覺效果等課程。相關系所有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元智資傳所與政大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另外,傳播管理所也是近年頗受歡迎的傳播次領域。簡單來說,傳播管理就是把管理知識應用在媒體組織上,包括財務、人力資源、資訊管理等內部管理,以及與媒介市場和政府相關的外部管理。
大眾傳播行業入門門檻不高,充滿挑戰性,吸引多元背景的學生報考相關研究所。
各大學也開授跨領域課程,例如台大新聞所的「醫療新聞學」「環境傳播」等課程,就是跨學院合作的產物。政大傳播學院也率先改革學制,打破所與所之間的藩籬,採學程制,學生可以跨所選課。因此,在就學期間宜加強跨領域學習,培養日後進入大眾傳播戰場的「不可取代性」。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廖國成
作品就是證照, 要學習不斷突破自己
政治大學廣告系
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考試,碩二)
致勝祕訣∕
1.累積作品集以及人脈
2.嘗試學習新工具
我小學的時候很喜歡畫圖,立志要當插畫家,現在持續往這方向前進,但載體已不再限於畫紙,而是iPad,最近幫忙九把刀設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電子創作書就是一個例子。
我從政大廣告系畢業後便先當兵,之後畫了繪本《我高嗎?》,退伍後幫服飾商品擔任品牌設計,一年之後再回來念研究所。
那時候我想要跳脫平面創作,心中有強烈的創作感,便想回來試試看。由於工作內容不一定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想學新工具。傳院是讓人主動摸索的環境,在這裡自己可以去翻國外雜誌學軟體,並將這些感想化成以後創作的動力。
在傳院,我們不僅加強原本的藝術能力,更因為與理學院合作,彼此激盪出無法單獨產生的火花。我們將程式轉換成視覺表現,並設計呈現的介面,我們負責視覺的學生會發現:「原來我們視覺可以被程式這麼玩。」課堂裡的合作是一場又一場的驚豔。
就算原本是藝術專長的人,進了這個所還是得修習程式相關課程,一方面學著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在創作時拿來套用。
平常大家都會利用開放資源、國外雜誌等,圖書館裡有很多國外雜誌,積極充實自我是讓自己進步的不二法門。
傳播的優勢在於內容設計
我們所與一般設計學院不同的地方,在於傳院的優勢為內容設計,因此我們強調數位敘事內容及新媒介。
例如有一堂課是「數位內容專案」,其中一組同學設計「把妹牆」,專門設計給前往夜店想認識新朋友的人,正是因為這個作品與人緊密相關,在期末展出後收到熱烈迴響。我們將展場佈置得像夜店,而參與者進入場地中,就會拍照,照片資訊透過手機程式放在牆上,那些資訊將結合QR code放在牆上,想認識照片中的人物,儘管掃描QR code,將「它」帶回家。
考研究所前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工作後再思考要不要念。如果想要做出跟以前不同的東西,可以進來這裡,利用不同資源為作品加分。
我覺得作品就是自己的證照,更重要的是口碑,在學期間多認識人,讓人家有機會時能想到自己,並要懂得行銷自己。更重要的是,每個階段都會有撞牆期,必須學著不斷地突破。(鄭景尤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汪和寧
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受用無窮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所
戰國策顧問公司專案經理
現職∕戰國策顧問公司專案經理
工作年資∕11年
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8分
在國會、地方議會、各大選舉場合裡服務多年,我發現許多時候辯才無礙不能成為致勝關鍵,因此毅然決然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投考了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整整花了六年才順利畢業,碩士學位得來不易。
這六年的日子裡,我無不把握時間兼顧工作與課業,我利用一年半的時間修完學分,那一年裡,我每個禮拜三下午向公司請假回去唸書,星期三的業務則平均分攤至其他四天,每天都凌晨才回家。
半年之後工作負擔太過沉重,只好休學兩年,復學之後,我抓緊時間與老師討論論文,但工作占了大部分的時間,讓我幾乎晚上與週末才能與老師會面。
然而,選舉期間兼顧課業卻成為天方夜譚,我去年被派到台中,早上7點半接到客戶電話便工作到凌晨2、3點,這半年根本不可能寫論文。最後,我向公司請了將近兩個月的留職停薪,專心寫論文才衝刺完成。
我的論文主要在研究危機情境與策略還有媒體效果,這與我的工作高度相關,我善用工作現成的資源,不斷地結合理論與實務。例如,我常看到許多政府官員談到一個災難,會掛著一貫的笑容,他在非語言表達上出了問題,所以我幫助他釐清特定情境裡頭要採取甚麼策略,對媒體比較有效果。
訓練在大量資料中抓重點
我本身畢業於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非傳播背景出身,只好在研究所時期大量研讀理論書籍。我認為理論有助於實務,甚至影響到口語表達,之前大家認為口語表達技巧是枝微末節,但我念完研究所之後,發現口語表達需要有學術和理論奠基。
研究所的訓練也讓我能夠快速在大量的資料中,理解政府與民眾關心什麼議題,與時事議題接上線,針對不同溝通對象順利訂定策略,再藉由這樣的實力向外擴張。 例如我們有個外商客戶有一年12月底要裁掉350個人,過沒幾個月就是農曆新年與選舉,勢必引起不小反對聲浪。
我在三天之內針對不同的對象制定策略,瞭解每個人的需求之後,安排退休或是轉職,甚至是二次就業訓練。也適當利用傳播心理學,化解衝突。那段時間我每天只睡3個小時,寄了18個附件給客戶,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可能問答集給客戶,整個團隊就三個人,讓事件順利落幕。
我認為想從事公關業的人有一種熱情,我一直都這樣,一直衝、追求生命中的刺激。選擇念研究所,甚至花了比一般人更長的時間畢業,我認為研究所對我就業的幫助高達8分,口語表達能力並非一蹴可幾,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受用無窮。(鄭景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