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日本已經注意到家庭廢水對河川污染的嚴重性,並不下於工廠廢水。
每戶人家的排水口其實就等於河川上游。這些成千上萬、比工廠的排水管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排水口,天天流出去的是廚房的殘羹剩菜、浴室的洗澡水、洗衣機的泡沫水、馬桶的化糞水……。
根據日本環境廳水質保全局的資料顯示,每人每天製造的家庭廢水中,所含的水質污染指標BOD(生物化學性需氧負荷量),只有三0%是由排泄物引起,其餘七0%都是生活廢水造成的。這些生活廢水裡,又以廚房廢水最多,占五五%、洗澡水占三0%、洗衣水占一三%。
於是日本環境廳逐漸明白,為什麼自「水質污濁防止法」實施以來,工業廢水中的BOD已經大幅度降低,而一九八六年全國卻仍有三0%的河川、湖沼、海域未達清潔標準,尤其是湖沼、內海等閉鎖性海域,或都市內中、小河川的水質環境基準達成率依然很低,幾乎可以說沒有改善。 原來這是未經處理、直接放流的家庭生活廢水惹的禍。農林水產省的調查指出,從一九八0到八五年,由於灌溉用河川受到家庭廢水污染,進而導致的農業污染受害地區增加了三七%;湖沼方面,因為本身溶氧功能甚低、加上水中物質容易沈澱、堆積,所以日本幾處著名的大湖,像印旛湖、手賀沼、琵琶湖、霞浦,均為生活廢水所累積的BOD所困,輕者約占三、四0%,重者高達六、七0%。至於海灣,如伊勢灣、瀨戶內海的污染原因,生活廢水所占的比率約達一半,而受東京之「惠」的東京灣,比率當然更高,達七0%。
水歸水.泥歸泥
查出禍首,就可以按部就班加以防治。日本環境廳從一九八四到八六年,開始實施「生活雜排水對策推進事業」,八七年起又擴大範圍為「生活雜排水廣域推進事業」,推動的方法分為兩類,一是地方上的推動,一是處理家庭廢水的整治對策。
地方上的家庭廢水處理對策,主要分為觀念啟發和硬體設施整備兩方面。前者的作法包括印製說明手冊、放映影片、舉行參觀講習、分發流理台的濾渣紙、實施問卷調查等。後者則是依照地區特性、經費多寡、住民意願,選擇採用地下道、區域糞尿處理設施、農業聚落排水設施、合併處理淨化槽或生活廢水專用處理設施等,分別施工。
這些設施中,不論是糞尿與生活廢水合併處理或分開處理,主要的功能都是利用管道收集廢水,集中至終端處理設施,然後水歸水、泥歸泥,該淨化的淨化,該焚化、掩埋的加以濃縮。
從家庭排水口下手
然而,由地方公共團體興建大型處理設施,畢竟只是家庭廢水處理流程的中下游工作,而且耗資甚鉅、需時甚久。於是,環境廳計畫從發生源下手,換句話說,就是讓每家的排水管流出來的都是乾淨水。
首先,一般家庭可以選擇設置小型化糞池、或者排泄物與生活廢水合併處理淨化槽,甚至生活廢水的專用處理淨化槽。其中,尤以第二種方式可以將每人每天製造的排泄物,與生活廢水中四十三公克的BCD含量,降至四公克,效果最大。
有了淨化槽,若能從生活小節上養成新習慣來配合,效果將更好。以家庭廢水最大的發生源--廚房來說,可在一般家庭的水槽裡放置過濾網,將殘渣與湯汁分離,然後把殘渣當垃圾丟棄、或掩埋、做堆肥。但是,含有更高濃度BCD的,卻是那些流下去的湯汁。
根據日本靜岡縣做的調查,發現醬油、沙拉油、調味料、酒類等食品中的BCD含量,遠超過河川水質標準數千倍,乃至數萬倍。其實,只要在洗滌碗盤前,先用舊報紙擦拭,或用固形劑加以凝固,而當做垃圾丟棄,根本不必統統往排水管裡倒。如此簡單的舉手之勞,對河川污染的防治卻有很大的貢獻。
另外像洗衣服,選用無磷洗劑可以淨化水質,雖已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是民眾以為用的愈多洗的愈乾淨的錯誤觀念,卻是虧了洗劑又費水。日本環境廳曾調查洗劑用量與洗淨力之間的關係,發現超量的洗劑並不會使白的更白、有色彩的更鮮艷。而且,從過去日本人拿洗澡水洗衣服的習慣來看,一水兩洗並不會有衣服愈洗愈髒之虞。
美麗的水溝
由此可見,日本努力淨化河川,除了要求工廠廢水合於排放標準之外,積極推動全民從觀念上、生活小節上著手,阻止家庭廢水流入河川。日本的例子或許正告訴我們,現今的環保意識與做法不應只是處於不滿「他人瓦上霜」的階段,而忽視了「自家門前雪」--家庭廢水。如果人人反求諸己,就算我家門前沒有小河綠波,至少還有一條乾淨、通暢、不發臭的水溝足以自豪。
(綜合取材自日本「生活雜誌排水對策推進指導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