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調查指出,有98.28%的民眾對行動上網服務感到不滿,相信你一定也是其中之一吧!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推估,目前台灣有1700萬個上網人口,其中1∕3使用行動上網,3G就快不敷使用了。若再加上今年爆增的350萬支智慧型手機以及35萬台平板電腦的行動上網需求,升級通訊網路的需求迫在眉睫。
去年蘋果iPad平板電腦上市,對產業產生了劇烈衝擊,首當其衝的是筆記型電腦製造商,而下一場割喉戰場,將落在電信市場。
尤其是最近智慧型手機族群流行上社群網站打卡、按讚,致使突發通信量(bursty traffic)大增,為紓解壓力,中華電信、遠傳等業者在都會區廣布WIFI、熱點以應急,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
由於4G標準要求能高速移動中能達到每秒100Gb、靜態傳輸速率則達到每秒1Gb,遠優於3G的384Kbps,架構完成後才能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
WiMAX早發 台灣全力投入
嚴格來說,能達到上述標準應為IMT-Advanced,現有技術應屬3.9G,分為三大系統:以歐美電信廠商主導的FD-LTE、中國大陸開發的TD-LTE、及英特爾推動的WiMAX。以上三大系統的下一代便能達到4G標準。
在發展的時程上,WiMAX技術應用度成熟較早,台灣向來與英特爾關係深遠,2007年便選擇以WiMAX為「行動台灣計畫」(M-Taiwan)的架構,投入大量人力研發建置,並將2600兆赫(MHz)這段頻譜分發給大同、威邁思、大眾、遠傳、全球一動、威達等六家業者發展。
但後來的發展卻是形勢比人強。由於主要電信廠商與系統業者大量推出搭載LTE晶片的終端設備,LTE又能向下支援2G的GSM和3G的HSPA系統,市場前景更好。相較之下,WiMAX沒有上下相容的技術空間,少有廠商推出WiMAX的手持裝置,訊號也無法與LTE漫遊,在在墊高了WiMAX拓展成本。
英特爾撤守 前途雪上加霜
「我們一直在期待市場上能推出同時搭載WiIMAX和LTE的雙模(dual-mode)行動裝置,但始終沒有出現,」遠傳電信副總經理饒仲華說。後來連英特爾也於2010年撤掉WiMAX實驗室,空留台灣產官學界一片惆悵。
助力流失,使得市場看壞WiMAX的聲浪不斷,據傳,大眾、大同電信、威邁斯慘澹經營,遠傳在台中布建基地站,威達發展收費數位頻道,僅全球一動已與台北市推出較全面的WiMAX商業服務模式。
WiMAX的確在網路電話(VoIP)、數位電視、無線行動上網等方面的表現具有相當優勢,全球一動甚至推出LTE與WiMAX雙模基地台。但即便如此全球一動資訊長孫文中也坦承,「兩年後,LTE會是主流。」
根據全球通訊產業組織GSM協會(GSMA)統計,2015年LTE用戶將達3億人,光在台灣的LTE產值就達9.34億美元,整體行動寬頻產值將達116億美元,預估每年成長25%,相較WiMAX於2015年時產值僅達1億美元,LTE潛力無窮。若WiIMAX之只能走利基應用,那麼4G到底還要爭什麼呢?
LTE成主流 在台卻苦無頻段
說穿了,就是無線頻譜的分配問題。LTE陣營將標準化頻段則落在Band38,也就是2570~2620兆赫,但目前台灣政府將2565~2690兆赫分配給WiMAX使用,剛好把頻段完全占滿。業者就算想要進軍LTE,也得等WiMAX執照到期、重新投標才能使用頻譜,那就是2014~2015年後。
GSMA亞太區資深總監拉賈拉曼(Jaikishan Rajaraman)分析,WiMAX絕對是好技術,但市LTE才是大勢所趨,台灣現在就卡在頻譜管理。「若拖到2015年,台灣4G恐怕難以起飛,」他說。
當年率團隊標得4G執照、如今主管TD-LTE業務的遠傳電信副總經理饒仲華也指出,技術是一班班列車,沒趕上就只能等下一班,「4G列車已經開了,我們承擔得了錯過的損失嗎?」他問。
業者成本考量 不願過早投入
除了頻譜與法規問題外,台灣4G產業無法成形,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商業策略的長線布局。
第一個必須要考量的是基礎建設成本。當3G升級要為3.5G或3.75G時,基地台可以透過軟硬體升級,但是4G就必須重新建設,所費不貲,因此現階段業者還不會貿然投入4G。
「除了越南、非洲那些本來就沒有3G的國家會直接跳4G,大部分的業者還是會先將既有的3.5G升級到3.75G,」全球最大網通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台灣區網路整合解決方案主管曾炳椿說。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太早發展4G,對2002年巨額投入3G卻尚未回收的國內電信業者來說不划算。
當年3G執照競爭激烈,歷經180次競價、五張執照總計標得490億台幣,創下世界紀錄,也導致後來台灣的行動電話月租費居高不下。如今WiMAX發展受限,LTE執照費目前尚在未定之天,對業者來說,寧願打HSPA+這張安全牌,也不要過早投入LTE。
市場不能等 須積極應對
然而,市場需求等不了。總統馬英九便於6月底裁示改善網路品質以及費率,NCC會商中華電信調降月租費至三成到四成,都會區的行動通訊則以WIFI解決。
遠傳與台灣大哥大同步跟進,不僅調降費率,升級為HSPA+,預計今年全區完成3.75G布建。
然而,自去年美國Verizon成功推出LTE的商業服務,業界便將LTE市場成熟的時程拉得更緊湊了。阿爾卡特朗訊預估,現在推出的LTE屬高價位手機,待2012~2013年中價位手機推出,屆時市場掀起一批換機潮。
到最後,這個台灣預計總投資金額達30億美元的WiMAX,究竟該何去何從?遠傳饒仲華保持中立態度,他認為還是得回歸市場需求面,「電信業的本質是提供服務,而不是把技術當信仰。」
全球一動孫文中則認為,WiMAX基站小、耗電量低,在311 海嘯中,日本WiMAX營運商UQ是最快恢復通訊的業者,其他3G業者都掛了。未來可以應用在救災、VoIP、端對端服務等發展利基,WiMAX不會消失。
業者求變 法規卻綁手綁腳
另一個方向則是業者整併與活化頻譜。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便敦促政府協助六家業者整併,整併後所釋出的頻段可繼續用以發展4G,目前傳出威達雲端、威邁思、大同電信支持整併。
然而,業者亟思轉型,卻被法規綁手綁腳。政府主管單位國家通訊委員會(NCC)明文規定業者必須在5年內達到70%的覆蓋率,才可進行合併,並且依照交通部規劃,2014~2015年才會發放4G執照,估計要到2017年才會開展LTE商轉,整整落後美國六年。
自詡ICT產業大國的台灣,到現在沒有完整的4G產業政策。如何儘快調整落後的方針,讓台灣及早趕上這班4G列車,就端視相關當局是否具有魄力與行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