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國內最大創匯來源的紡織業,堪稱推動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最高峰的1997年,曾創下產值6290億元、外銷167億美元、創匯(出口-進口)130億美元的紀錄。估計過去30年,總共創造了2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然而,面臨工資上漲、WTO取消配額、環保壓力等挑戰,讓紡織業逐漸成了黃昏產業,只能不斷地逐「低成本」的水草而居,紛紛大舉外移、甚至關廠。台灣紡織業的明天在哪裡?「機能性紡織品」應該是個肯定答案,這也是紡織業根留台灣、稱霸世界的最大武器!
根據WTO統計,台灣已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高級人造纖維布料供應國之一。經建會更彙整資料指出,國際知名運動品牌約有七成的機能性布料,來自台灣。以2010年為例,台灣紡織業整體外銷金額113億美元裡,機能布料占63.8億美元,超過一半。
機能性紡織(Functional Textile or Performance Textile)是指經特殊加工後,讓紡織品產生抗菌、除臭、抗紫外線、保溫、防水、防風等功能,如抗縐衫、保暖被、透氣鞋、吸溼排汗的運動服、恆溫內衣等,都是普及的機能性紡織品。
近年環保風狂吹,更讓具節能減碳功能的產品,成為機能性紡織一大主流,如可自然分解、用回收材料製成、生產過程排碳量低的環境友善材質,都成為研發的方向。
現階段機能性纖維多用於運動服飾,如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南非世足賽,都是大廠發表機能性紡織品的行銷舞台。市調公司Just-Style預估,2015年,全球機能性紡織品將有600億美元商機。
儘管欠缺原料,但台灣有歷史悠久與完整的石化產業鏈,讓台灣發展出相當完整的人造纖維產業聚落,從化學原料、織布、染整、加工、生產等各階段,無一不精。2010年南非舉辦的世足代表隊身上的環保球衣,就是用台灣寶特瓶回收技術製成的代表作。
台灣有最好的機能性紡織品
投身紡織業近40年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白志中充滿信心地說,除了品質好、交期快、台灣廠商的信用好,更是有口皆碑。全世界的廠商都得承認,可在台灣找到最好的機能性紡織品!
常接待外賓的紡織所檢測及驗證部主任邱勝福透露,某家美國紡織集團,每年在台下單都超過1億美金,另一知名的法國戶外用品品牌,80%的布料也在台採購。「不久前,有家想發展彈性纖維的化學大廠,全世界跑透透都找不到合適伙伴,最後來台灣找到了!」
台南發跡、成立逾40年的「康那香企業」,就是從機能性紡織做出一片天的好例子。
本名「三森產業」的康那香,是董事長戴榮吉49歲那年誤打誤撞接手的,半路出家沒包袱,一路從個人衛生用品,延伸到空氣過濾、水過濾、醫療用品、產業用紡織品等,如今是年營收逾50億元的不織布大廠,曾連續8年(1999~2007年)被美國專業雜誌評選為「全球前40名不織布廠」,是除了日本外,亞洲唯一入選的公司。
近來水荒頻傳,已用不織布開發出一套MBR淨水系統的康那香,還常被投顧單位點名為國內僅有的幾檔「水資源概念股」之一。
前不久,康那香宣布發表一系列的「奈米銀」個人衛生用品,如衛生棉、紙尿褲等,標榜特有的抑菌功能,可減少異味與尿布疹,將走高質感的高階產品路線。明年還要推出奈米銀的醫療用品,如OK繃、酒精棉片、藥用敷材等。
康那香的最大代表作,就是打破原本被外商壟斷的衛生棉市場。1980年代,國內衛生棉市場盡是外商天下,硬是以自有品牌「康乃馨」殺出一條血路。根據模範市調公司2010年調查,康乃馨市占率已達18.2%,已成為第三大品牌,僅次於嬌聯、金百利兩大國際品牌。
年近八旬的戴榮吉笑說,如今台灣同樣有九成的醫療衛生用品得靠進口,這種被外商盤據的局面,就和當年康那香進軍衛生棉市場一樣。他拿出一片薄薄的藥用敷材說,「這種東西一片可以賣到800元,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按政府規劃,紡織業年產值要在2015年提升至5,800億(2010年為4823億元),結構比例(衣著:家飾:產業用)更要從2007年的67:11:22調整到50:17:33。
但想吃「產業用紡織品」這塊大餅,如何強化紡織品的機能性,成了最重要關鍵!因此政府規劃一套驗證系統TFT(Taiwan Functional Textiles)標章,幫業者拓展國際市場,已訂出18項驗證標準,通過驗證的廠商超過400 家次。
邱勝福建議,雖然國內沒有夠大的成衣品牌或時尚產業,但不妨依循電子業「Intel inside」的模式,彰顯台灣的技術品牌與國家形象,像當今最具代表性的機能性紡織品牌「GORE-TEXR」,不管哪家服裝業,只要標榜用GORE-TEXR,就是高性能與高單價的保證。
擺脫女工、外移、夕陽工業的刻板印象,台灣紡織業靠升級,一樣能成為機能性紡織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