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2010年到訪誠品的人次超過1億。誠品是代表台灣人閱讀水平的最佳案例,但更多時候,誠品已深入台灣人生活與情感的核心。
已故廣告人孫大偉曾言,「我的青春,我的金錢,全都奉獻給誠品了」;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也說,「出國最深的鄉愁是誠品。」
2006年,當網路書店與數位閱讀的狂潮來襲,誠品排除萬難取得統一企業業主的認同,在信義區開出占地7500坪的書店,吸引大陸與日本等外媒與企業紛紛參訪。
誠品在2004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也讓台灣成為亞洲其他各國欣羨的地方。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願意移居台北,只因誠品;香港編劇林奕華來台,飛機一落地就直奔誠品;巨星劉德華的夢想竟是逛誠品。
翻開旅遊手冊,誠品已躍為外國旅客來台的朝聖之地。雖不是觀光景點,也非國際連鎖店,誠品卻有著各大百貨賣場所沒有的號召力。因為,誠品其實不只是一間書店,更是生活的所在,也是華人圈的文化指標。
作家龍應台觀察,誠品的成功,不只是經營技巧,更來自多元開放的社會與群體。
1989年,台灣正值政治解嚴、消費漸趨成熟以及言論氛圍開放的時期,追求個人與精神層面的補給,成為普遍的社會意向。
彼時38歲的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從仁愛圓環旁一間以外文、建築與藝術類書籍為主的書店起家,結合藝廊,初期客層多為文化精英。
誠品最大的個人股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同年創辦華碩電腦。他回憶1997年後全力支持誠品,完全出於一份認同與社會責任感,「誠品誕生於民間充滿活力、百花齊放的氛圍下,誠品追求精緻質感的生活態度,帶點小布爾喬亞的趣味,正是台灣要發展的競爭力。」
很快地,誠品崛起,1994年,第二家書店在天母中山店開幕,開啟連鎖型態的新頁,讓誠品更走入一般大眾。
訂購冷門書籍 培養讀者美感
現任誠品書店事業處協理王珀琪指出,1990年代的書店,普遍以實用書籍為導向。但誠品的特色在於推廣非實用性的人文書群,包括文學、藝術、建築與設計等,閱讀首重陶養美感、思考生命。因此,即便經常從國際訂購來的專業書很冷門,誠品仍抱持著閱讀需要長期探索與培養的心態,靜待知音。
此外,「讓多元與差異被看見」,也是誠品一貫的經營精神,包括許多邊緣議題、獨立音樂與閱讀類型,都可以在誠品找到完整且深入的引介。
因唱片設計四度入圍葛萊美最佳封面設計獎的蕭青陽,每回要找具文化特色、卻非暢銷的音樂,就一定到誠品。
除了販售書、音樂與電影,誠品每年舉辦4500場以上的文化活動,並邀請400多位講師,舉辦2000場課程講座,共有17萬會員付費參加,「誠品最注重的文化還是人與人互動的場域,」王珀琪解釋。
由於一反短視近利的市場模式,誠品對於文化理念與獨立精神的堅持,奠定華人知性品牌的基礎。
然而,書店經營本身非易事,誠品歷經了長達15年的虧損,直到2005年才獲利。王珀琪還記得,初期吳清友常趕在銀行3點半關門前周轉資金;每次要在精華地段拓點,總要馬不停蹄地奔走遊說。
但,誠品走出來了。從文化場域延伸出來的複合式書店,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也引領美感世代與體驗消費的創新。
現在的誠品以書店為核心創造人流,周邊再擴展以誠品標準嚴選的、具生活創意的設計品牌、服裝與餐飲商場,延伸文化活動外的服務線,擴展書店較難企及的業績。
商場部分隸屬於誠品生活公司,日前已與書店切割,未來將獨立上市上櫃,2011年營收可望破百億。
從文化展演的場域到複合式經營,誠品最注重互動體驗,也因此,空間設計顯得格外重要。
早從天母中山店開始,誠品的空間幾乎都是十方設計公司創意總監陳瑞憲的作品。陳瑞憲表示,書店的場域會愈來愈重要,因為城市的浮光掠影和人的五感體驗無法被網路取代。誠品採用留白的空間設計概念,驅動讀者去感受與創造,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004年,誠品高雄大遠百書店榮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
陳瑞憲認為,最大的肯定是誠品美學變成台灣文化的選項,這種國民美學,「來自自身多元文化聚合的力量,而不是表面的符號,書店也好,文化指標也好,都是要讓大家找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旅居香港的作家蔡珠兒對此非常自豪,「即使在國外,目前也沒有一個書店會將書融入生活型態,這幾年來誠品已經成為台北的指標性文化。」
目前共39家誠品書店已經散布台灣8個縣市,還將到香港、大陸蘇州與杭州設點,把台灣人最精緻的生活品味散播到對岸去。童子賢指出,誠品引領的生活態度與社會生命力,值得深度耕耘,讓台灣未來成為所有華人文化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