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著幫一位前輩友人設計松山菸廠附近的建築,由於量體很大,對未來都市景觀影響深遠,又面對建築系學生必朝聖的名作「國父紀念館」,因此這個都市區塊龐大的設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這個建築設計還有另一個挑戰,就是緊鄰「松菸文化園區」,其中有日本時代的古蹟、文創空間再利用、以及伊東豊雄先生新設計前衛感十足的文創大樓。也就是說,這座大建築體,既要關切都市空間、城市景觀、又要回應歷史建築、前衛建築,更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面面俱到,缺一不可。
文化創意本來就是經濟與文明的共同指標,尤其在今日工業污染與核能危機的恐慌時刻,無害的「文創產業」當然被政府與民間寄以厚望,高雅的「文創園區」當然被認為是21世紀的都市鑽石。
所以除了松菸外,還有華山1914、台中酒廠、嘉義酒廠、上海新天地、北京798等,有的成功、「人財兩得」(像上海新天地),有的辛苦(像華山、北京798),有的靠政府預算苦撐。
動人的文化故事最有創意
「文創產業園區」需要四個要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讓我們來深思熟慮一下,若以文創的角度,朱銘美術館成功嗎(我知道朱銘老師經營的多辛苦)?文化夠、創意夠、園區夠,但人潮不夠、消費量不夠、還不是產業(當然它是座完美的美術館,也可以永遠不需成為文創產業)。若以文創的角度,完美了嗎?提升許多「創意」商品、整棟大樓形塑垂直的「園區」,營業特色與人潮已是「產業」,可惜在全新的大樓裡,無法提供更深刻的、更創意的文化感。
前些時候到上海,和曾任城市發展局長的好友吃飯,那是一座很老的建築,有柯比意與安藤式的清水混凝土、有高第式的高聳宗教空間、有後現代與解構感的層層曲折通道,一個建築品質這麼好的老房子,已搖身一變成為創意料理、創意商品、藝術展覽、時尚走秀的「1933老場坊」。穿越時尚空間、坐在料理桌前、點完上海菜後,我以為當天的文創體驗夠了,可以舉杯了。那位朋友突然喊卡,熱情的、激動的帶我們再「體驗建築」一下(我們似乎沒有說不的權利),他邊走邊介紹: 「這是1933年英國人設計的屠宰場,當時全世界一模一樣的科學屠宰場建造三座,倫敦、柏林、上海(提供英租界)。當時的設計講究機能主義,屠宰場嘛、所以毫無裝飾(清水混凝土),人和牛的動線分得清清楚楚(曲折通道),牛處理為各類牛肉後,裝車運輸以及處理餘料同時進行,才會有剛剛進來整個挑高的空間,那是中央大煙囪,將剩餘氣體排向高空。」
「當年屠宰廠一帶是上海市郊的壞地段,前幾年要拆掉重建商業大樓,我當局長說服大家,這房子有文化、有歷史,改成文創產業,最有故事。」我終於懂了,文創園區,比的不只是創意的文化產業,而是創意的文化故事。那才吸引人,也就吸引人潮。
(作者為亞洲大學副校長;本專欄由劉育東、劉維公、姚仁祿共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