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個地方最安全--美國的洛杉磯,英國的北愛爾蘭,還是台北?
最安全的「暴力」城
答案是:一有暴力事件即出現在國際新聞版的北愛爾蘭,是三個地方謀殺率最低的。每一年每萬人中,北愛爾蘭會有二,四人被殺(包括政治性暴力事件),這個數字是洛杉磯的十分之一,而台北的命案也比北愛爾蘭多,以七十七年為例,每萬人就有六個人遇害。
「有次一些日本人告訴我,他們沒來北愛爾蘭之前,以為這裡跟貝魯特一樣。」北愛爾蘭工業發展局(IDB)管國際行銷的布朗(Linda Brown)吐露了當地人普遍的無奈。
糟糕的國際形象,只是北愛爾蘭因為政治、宗教死結解不開,所付出的代價之一而已。二十多年來,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共和軍(IRA),一直不放棄以暴力方式,促使北愛爾蘭脫離英國統治,而與南邊的愛爾蘭共和國統一。北愛爾蘭已經為此付出兩千七百多條生命;也是投資者不前,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
跟著英國工業革命一起開步走,二十世紀初,北愛爾蘭的首府勃爾發斯特(Belfast),一度是全球最大造船中心。
星期天的勃爾發斯特安靜得出奇,路上見不著幾個行人,沒有什麼摩天大廈,馬路大概只有仁愛路的一半寬,昔日的鼎盛及驕人傲氣,已經沾染一點「失業城」的蕭條意味。
失業的挑戰
幾乎所有經濟世界裡的各種狀況--景氣循環、高利率、高通貨膨脹、勞工運動、環境污染,台灣在短短四十年間,都經歷過了,唯一例外的是高失業率。兩年前北愛爾蘭七千五百美元的國民所得(每人GDP),雖然與今年的台灣差不多,但失業問題,卻一直令北愛爾蘭人憂心。
面積是台灣三分之一,一百五十萬人口的北愛爾蘭,十年來的失業率,從沒低過兩位數字,一九八0年初曾高達二三%,現逐步降到一五%,但仍是整個英國的兩倍。
「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IDB國際行銷主任波希爾(Michael J. Bohill)說。為了應付這個挑戰,IDB一年得投入三百人力、及一億英鎊的有形資源(約合台幣四十億;我國工業局七十九會計年度的預算只有十億台幣)。
流失的愛爾蘭人
失業人口眾多的主因,一是高生育率,二是製造業萎縮。以工業指數來看是一路下降,一九八0年的水準若為一00%,現在北愛爾蘭的製造業指數,只達到九二%上下。
因為找不到工作,十八年來,北愛爾蘭外移人口高達十五萬人(是目前人口的十分之一);因為工作少,大學理工科學生畢了業,五成以上離鄉背井到外面求發展,而且不再回來;因為失業,憤怒的藍領工人很容易被IRA吸收,成為「恐怖分子」。
經濟問題糾結著政治、社會現象,這才是北愛爾蘭不得不視失業為頭號敵人的理由。 「我們曾經自艾自憐,覺得全世界都忽視我們。」NORIBIC公司總裁卡瓦納(Colm M. Cavanagh)慷慨激昂地說,如今北愛爾蘭人已經明瞭行動的重要。他自己就參加一個非營利的法人機構,推動他的家鄉倫敦德瑞(Londonderry),與美國波士頓的商業活動。
當然,最大的經濟推動器,還是官方的工業發展局。「IDB很清楚他們要什麼。」曾經是紡織廠老闆,現已退休的布來森(John Bryson),如此評價成立七年的IDB。
過去北愛爾蘭也有促進經濟、投資的機構,但分散於各處,統合各機構而成立的IDB,不論在吸引外資、提升內部產業,都比較能發揮事權統一的效果。
也許是為了消弭不利的國際形象,也許是因為太渴求就業機會,IDB提供的投資獎助,從蓋廠房、雇員、研究發展、市場開發、稅務、折舊,都包括在內(詳見表)。
根據IDB的資料,這一套財務「誘惑」,是全歐洲最具吸引力的。例如,資本項目的投資獎助,北愛爾蘭提供五0%的補助,在英國本島,最高只有一五%。
六年前,IDB核准的獎助金額,高占總投資(一億英鎊)的五成(已逐年降至三成左右),強力的財務支援,使IDB在北愛爾蘭的經濟活動中,幾乎無所不在。
韓國的大宇企業去年決定到北愛爾蘭投資,計畫雇用三百五十個工人生產錄影機,是IDB的得意傑作之一。為了這個投資案,IDB甚至免費替大宇先期訓練一批工人。
IDB如此照顧外商,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小島一隅,外國資金的貢獻,一向高過當地投資。光是一九八九會計年度(當年四月到次年三月),三億餘英鎊的外資(約一四0億台幣),就占總投資的六成以上。
X X X
開車駛離勃爾發斯特國際機場,西行十分鐘,轉進樹林,有條小河流經林子,河邊幾株垂柳,一片新綠。
樹林中有幾棟平房,以台灣眼光看起來像別墅,只是都長得一個模樣。但這裡不是別墅區,而是北愛爾蘭的科學園區,那些看起來像高級住宅的房子,是IDB蓋好,租給企業的廠房。
人才礦源源不絕
電腦資訊業,是IDB近年極力推動的「策略」工業,這個科學園區成立才兩年,目前也只有六、七家公司,其中最大的是軟體公司BIS Beecom,負責人麥克威廉斯(Paul I. McWilliams)表示,他能「一夕成功」,在十五年間,使Beecom在明年成為全愛爾蘭島最大的資訊企業(預估營業額約兩億台幣),靠的是「品質非常好」的工程師。
在一些雇主眼裡,這些工程師不隨便跳槽,彈性強、素質高,是歐洲其他地區找不到的。
北愛爾蘭最早的外商公司之一的杜邦表示,他們的流動率,幾乎是零。「職員對任何問題的回答,總是YES。」杜邦的產品經理班丁(P. A. Bantin)表示,這裡的工程師不以發表意見為習慣。
藍、白領工人成本比較低,是另一個優勢。根據Kainos行銷經理葛翰(Frank Graham),在英國及北愛爾蘭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他說,北愛爾蘭剛畢業工程師的薪資(年薪三十六萬台幣),平均比英國本島低兩成;資歷累積到三年,差距反而拉到三成左右。
專做男士服裝的Albion Plc(營業額四億台幣),是一家九十三年歷史的老廠,在兩年前採用了先進的電腦輔助設計、製造系統(CAD/CAM)。
總經理費瑟史東(Ralph Fetherston)說,這套系統使生產更具彈性,少量多樣不再是一件麻煩事,而且還替他節省掉八個人力。
這也是IDB推動產業升級的計畫之一。事實上,北愛爾蘭雇員最多的紡織業,也面臨轉型的挑戰。為此,IDB特別在四年前,召集「產業會議」,建議提高競爭力的措施。
這種在東方(尤其是日本、台灣)習以為常的政府領導模式,在英國卻是絕無僅有的。
「IDB要做的,就是翻天覆地(radical)的改變。」IDB的波希爾說,一開始,廠商對這種官商對談的創舉,並不太習慣。
翻天覆地的改革
IDB之所以在經濟活動上,這麼主動的原因,是因為北愛爾蘭的製造業,大都規模小,類似台灣的中小企業一樣,沒有自己的品牌、行銷網,尤其是紡織廠,絕大部分都只是英國大公司的代工廠。不同的是,台灣電子、紡織的基礎工業比較健全,而北愛爾蘭的零組件、原料,幾乎都得從英國或其他地方進口。
其實,激勵創業、投資,並不完全是官方的重點工作,在這五年內,民間的中介團體,像學校、自願性的團體也紛紛動員起來。
為了讓人民瞭解經濟對北愛爾蘭的重要,兩年前在中學及大學課程中,有專門的研討會;今年更將年齡層降至小學生。Kainos的葛翰就曾應邀,對一群五、六歲的小孩子,從商業的觀點介紹電腦。
北愛爾蘭主要有兩所大學,東部的皇后大學(Queen’s)及西北部的厄斯特(University of Ulster)都扮演了類似工業研究院的角色,成為企業技術的後盾。
皇后大學早有科技中心,由產業出錢,專門解決企業的疑難雜症;更在兩年前,以四百萬英鎊創立北愛爾蘭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使大學內有開發價值的創意,能夠有機會商業化。
與「旅美僑胞」連線
而厄斯特由於位處紡織業重心,因此在五年前與廠商成立紡織科技協會(Garment and Textile Technology Association),主要是協助紡織業,在原料、製程科技方面再上層樓。
非營利性的商業團體,是另一支助力。北愛爾蘭是個移民社會,百年來不斷輸出愛爾蘭人,光是美國,就有四千萬的愛爾蘭後裔。這股力量,如今成為一股待開發的市場資源。
這些愛爾蘭人,組織了一個北愛爾蘭夥伴俱樂部(Norhern Ireland Parternship Club),七百個會員散居世界各地,他們推動當地對北愛爾蘭的瞭解,或者為IDB在海外提供各種訊息。
能帶來直接商業來往的團體,當然更是一個重點。由於美國波士頓是愛爾蘭移民的重鎮,尤其是來自西北部的倫敦德瑞(簡稱德瑞)。
必悲觀
於是一年多前,一個政治人物發起了德瑞.波士頓商業協會,去年第一批德瑞的二十五個廠家,到波士頓參加商展,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其中很多公司是第一次出國參展,結果拿到一千多萬美元的訂單。
商業協會公關主任葛瓦納對這個成績已經很興奮,因為早先他告訴團員,不要期待任何生意。葛瓦納反而強調「見見世面」的重要性;「真正有意義的不是訂單,而是接觸美國的經銷商。」
面對一九九二,世界各國,都為了這個三億人口的單一市場,開始動心,考慮是否赴歐投資。 對亟待挽救失業問題的北愛爾蘭來說,一九九二更是一次不可錯失的機會。憑著說英文、優惠的獎助辦法、良好的基層建設、及素質高、成本較低的人力資源,北愛爾蘭相信能闖出一條路。
「我們當然要樂觀,你要找悲觀的人,不必來北愛爾蘭,我相信台灣就有很多。」葛瓦納的話,是對北愛爾蘭的預言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