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未來的人力市場潮流,「綠領」(Green Collar)無疑是占有重要分量的最夯名詞。
綠領不但是當紅的職場趨勢,其衍生出的綠色經濟,更成為近年各國政府提振景氣的救命良方。
多次參與華人峰會的環保署長沈世宏分析,台灣發展綠能產業有其必要性,因為目前國內相關技術和能源都非常依賴進口,「所以發展自己的綠能產業,除了環保之外,也有能源安全的顧慮,同時還能提供就業機會,」他開宗明義地說道。
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德國,都推出雷同的「綠色新政」,大力扶植綠領工作機會。如美國推出「綠色復甦」計畫,打算替100萬戶家庭加裝散熱設備,並架設智慧電網;韓國則投入381億美元,整建4大江、擴建節能屋及綠色運輸系統,英國則承諾2050年前要減掉80%的排碳量(相較於1990年標準)。
據英國估計,目前全球的低碳商機及服務業規模已達3.2兆英磅(約台幣160兆),預估2020年時還會成長三倍。
綠領就業廣,20年增2000萬個 這麼龐大的商機,即會開創許多新的就業機會與綠領工作巧思。
現階段,「綠領」的定義及範圍仍不明顯,只要是對環境友善、有助節能減碳及永續經營的工作,都可納入其中。著名的韋氏大辭典去年底將「綠領」一詞編入新辭典,泛指「從事環保、農業研究、綠化等行業的人,以及具有環保意識和行動的人」。
國際勞工組織曾在2008年底表示, 綠色就業涵蓋能源、運輸、製造、建築、零售、農林等各行業,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產業可創造逾2000萬個工作機會。美國一份調查更指出,到了2030年,將會有1∕4的職缺可稱為綠領工作。歐巴馬政府甚至還邀請《綠領經濟》(The Green Collar Economy)一書作者范.瓊斯(Van Jones)參與白宮的環境品質諮詢委員會,協助推動綠領工作。
政院立法推綠能,綠領人才夯 為提振綠領經濟,台灣政府也開始急起直追,去年底便成立「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並在今年4月通過「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推動包括健全法規體系、改造能源系統、打造低碳社區、推廣綠色景觀及綠建築、推動低碳公共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用政策手段扶植綠能產業,藉著這個方式擴大綠領人才的需求。
儘管目前定義的綠領人才,多半圍繞著綠能產業,但台灣長年累積的資訊、電子、機械等優勢,應可做為發展綠領工作的切入角度。
「以前的化石能源都是大型裝置,像是水力發電、燃煤發電廠、核能電廠等。
但以後的綠能產業會出現很多分散式的新能源系統,需要更多人來參與,」沈世宏解釋,一旦能源的生產和運用方式,從大規模發電轉化為細微的客製化裝置,屆時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都將產生許多新的產業機會與營利模式,讓能源重新進入每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甚至連回收,都會有很多商機,」他補充道。
如環保署推動最力的能源服務產業(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ies),即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由33家廠商簽署成立「低碳家園—能源服務策略聯盟」,把綠能產業引入每個低碳社區,並結合金融體系與民間資金,一方面提升社區的綠色生活,二來也能增加地方上的就業機會。
不怕外包,綠領腦力不外移
至於起步中的對岸市場,更是台灣綠領人才未來一展身手的天地。
沈世宏觀察,台灣教育水準高、網路資訊發達、基礎建設完備,發展資源化產業的經驗也早,可以培育出相當好用的綠領人才。「台灣可以做西方先進國家跟開發中國家的中介!」他認為。
例如,近年中國極力培育資源化產業,亟欲從世界工廠轉向至產業低碳化的方向,現在更是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產國,「這裡面很多技術,其實都是從台灣過去的,」沈世宏發現,包括台灣的資源化業者、廢棄物處理技術、及舉世聞名的垃圾回收制度,目前都居於領先地位。
不僅如此,撰寫名著《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德國環保學者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更曾把荷蘭、以色列、和台灣這三個小國,譽為往後發展永續循環經濟的金三角,相當看好台灣的綠領人才與創新能量。
雖然布朗嘉看好,但目前台灣的綠領人才其實有供應不足的問題。若按政府估計,往後台灣想將綠能產業的產值提升六倍,人才缺口勢必會更大。當創造就業成為政府最重要任務時,能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還能降低環境汙染的綠領工作,便是最能對症下藥的良方,如此一來也能降低製造業外移的危機。
誠如知名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說的,「綠領工作不只不會被外包,隨著化石燃料供應愈來愈枯竭,全球人口增長,它一定是未來的明日之星,」更是一種不怕被外包、或者會外移的腦力經濟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