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國的「國防」一直是一個輿論探戡的神秘地帶。有人形容它像諱莫如深的黑盒子,主其事的軍方卻始終抱著忍辱負重、「寧可做了不說」的態度,使外界更加無緣瞭解箇中實況。
先進的民主國家幾乎都定期發表國防白皮書。英國、西德和日本每年一次;土耳其和澳洲則間隔兩年或更長時間。美國政府並未發布國防白皮書,但國防部每年向國會提出的年度報告中,對於國防政策、施政計畫和預算分配都有詳盡說明,這些資料公開發售,實際上也就是一本白皮書。
民間首次出版
今年天安門慘案發生前後,台北坊間的書店裡首次出現了一本由民間基金會所出版,封面上繪有台灣圖形的國防白皮書,令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耳目一驚。
白皮書本是一種政府公開發布,通常以白皮為封面的文件。出版這本國防白皮書的台灣研究基金會負責人--民進黨籍立委黃煌雄說:「我幾度要求國防部、行政院做,他們沒有下文;現在民間把它做出來,不僅代表一項突破,對民主政治的開展也具有相當的意義。」
瞭解、認同、支持
目前正風塵僕僕地在宜蘭縣奔走,為十二月選戰佈樁的黃煌雄,在台大政研所時就開始對兵學感興趣。民國七十年進入立法院後,他質詢重點一直不脫國防政策、預算和問題的範疇。基於這樣的背景和興趣,一年前,他有了自編國防白皮書的構想。
「在一個民主國家,應該讓更多的民眾瞭解國防在做什麼。國防是全民的國防,不是國防部的國防。國防部的預算是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最大部門,我們有責任讓民眾瞭解,不但瞭解還要認同,如此才能爭取民眾支持。」黃煌雄認為。
因此,編這本書時,如何有效使用有限資源,如何冷靜研判戰略環境,並根據戰略新情勢重訂國防政策、改變兵力結構,如何改進國防教育體系,改善國防工業現況,以及正確認清國防與人民的關係,便成為他論述的主要課題。
就實際內容來看,國防白皮書共分四篇,分別是戰略環境、國防政策、國防現況,以及國防與人民。
在第一篇戰略環境裡,編者分別討論了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全球權力結構、區域安全、中國大陸的展望和台海戰略形勢。
二次戰後,「國家安全」逐漸成為世界上流行而家喻戶曉的名詞。什麼叫做國家安全?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曾經提出如下的界定:
「國家安全是一種保存國家物質和領土完整,在合理條件上維持與世界其餘部分間的經濟關係;保護其制度和統治不受外力干擾,及控制其國界的能力。」
顯而易見,國家安全不只是要對抗物質攻擊,以保護國家的人民和領土,更需透過各種不同的手段,保護國家的主要經濟和政治利益。雖然在國家面臨的威脅中,同時包含軍事和非軍事兩類,作者相信,武力的攻擊仍是任何一個國家最險峻、最嚴重的安全危機。而按照傳統意識解釋的國防,實為國家安全的基礎和底線。
當前世界權力結構正日趨多元化。多元化的發展,一方面使國家之間必須競爭共存,另一方面也使國際關係,尤其是區域關係走向互賴和整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編者預測,和平與發展應是兩大普遍的趨勢。至少在十年之內,世界上似乎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或嚴重危機。美蘇之間的關係會繼續緩和,全球性的戰略平衡不會有太多的改變。
然而,以台灣本身的安全觀點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海峽兩岸未來的戰略發展。儘管中共擁有數量高居世界第二的巨大軍力,作者分析,目前似乎尚不能對台灣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理論上,中共可以使用顛覆、封鎖和入侵三種不同的軍事行動來戕害台灣的生存,但在中共認為時機、環境、能力都適當時,以發動兩棲(包括空降)攻擊的可能性較高。
認清真正的威脅
「或許這種威脅還很遙遠,甚至永遠不會實現,但必須認清的是,這是我們所面對的真正威脅。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威脅的可能性愈來愈大。因此,我們的國防政策和戰略構想,都當以這種認知為核心。」本書特別強調。
在第二篇國防政策裡,編者先後論及政策、國防組織、預算與計畫。
國家安全是廣義的國防,國防則為狹義的國家安全。因此,國家安全政策與國防政策雖密切相關,卻代表不同的層次,在制定過程中有先後的差異,負責制定工作的機構也應有所不同。
作者指出,政府組織中應有一最高的思想庫,負責考慮整體的國家安全。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稱之為「國家安全會議」,不過也有如日本和法國,稱之為最高國防會議者。政府根據國家戰略幕僚--安全會議的思考和建議,制定國家安全政策,並負責監督執行。
公開程度不同
國家安全政策可分外交、經濟、軍事三大方面,所以應由外交部、經濟部和國防部分別負責擬定。國防政策是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主要部分,過去我國政府對所泱定的國家政策很少公開宣布,甚至於認為這樣做是洩露機密,足以妨害國家利益。但今天各國政府對其國防政策多少都已公開說明,只是程度上尚有差異而已。
七年前,前國防部長宋長志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曾這樣說明我國的國防政策:「當前我國的國防政策是精兵政策和攻守一體。在戰略指導方面,現階段是戰略守勢……」他又說:「就戰略守勢而言……只要能控制台灣海峽,敵人就不可能跨過海峽到我們台灣基地上。」接著再說:「就守勢而言,防守台灣海峽,首先要注重防空,能控空,海軍才能制海……」最後強調:「今天我們的守是為了將來的攻……在戰略守勢態勢之下,隨時也要作攻勢的準備。」
而近七年間,政府似乎再也不曾對國防政策做進一步的說明。
合乎時代精神
作者在本篇中多所建議,他認為國防部除應明白確立和宣布基本戰略觀念外,更應從速制定一部合乎時代精神的國防組織法。此外,目前在國防計畫與預算編列的領域中存在許多問題,國防部應該坦白地攤開檢討。眼前的平安並不能夠保證未來的太平,我們的國防政策必須具有未來導向。
第三篇國防現況涵蓋三軍部隊、兵役與動員、國防與教育,以及國防、工業、科技等內容。
編者根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會所出版的「世界軍事概況」,公布了我國現有兵力的重要數據,並就陸、海、空軍的組織、編制提出改進意見。
綜合各篇重點,本書最後立下四點重要結論:
一、對於台灣的未來安全保持謹慎樂觀的看法。
二、傳統戰略觀念必須徹底改變,今後只有一種軍事戰略,那就是嚇阻。
三、要求政府及早制定一部完備而現代化的「國防組織法」,並採取必要的改革措施。
四、強調未來的國家安全是以新興科技為基礎。
國防事涉國家安全,究竟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話題。黃煌雄不諱言:「出書前,我還很擔心被查禁。」出書後,一切風平浪靜。他把新書分寄各方,從總統至諸部長都是贈送對象。國防部則買了數十本,列為研究參考之用。
看過這本在台灣首開先例的「國防白皮書」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反應?
觀念啟蒙
有人率直的推斷,即將面臨選舉考驗的立委黃煌雄在這個時候出書,有其政治目的--「純粹是為了打贏選仗」。
一位中級軍官則不以台灣出國防白皮書為然。「我們的民主政治還在小學階段,人民的素質、成熟度都還無法和先進國家比;更何況,敵人隔海虎視,我們身臨明顯而立即的危險,」他侃侃分析。
而有些對軍事、武器稍有涉獵的讀者,發現書中所用資料已嫌老舊,對硬體的介紹,更時有繆誤之處。不過,在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執教的鈕先鍾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觀念的啟發,它不是寫給專家看的,而是讓一般老百姓也能具備國防與國家安全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