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不可「自戕不息」

有「朋黨之爭」的朝代,國家沒有不走向衰敗的!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10-11-10

瀏覽數 27,200+

台灣不可「自戕不息」
 

本文出自 2010 / 11月號雜誌 全球熱炒重慶

台灣的政治有藍綠兩大陣營,平日就互不相讓,擾攘不安;選舉時更是刀來劍去,血肉橫飛。而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則政無寧日矣!

民主政治以政黨和選舉來實現,兩黨或多黨競爭本為正常現象。但政黨是以政見爭取選民,而非以詬罵、抹黑,甚至以拳腳是尚。今之台灣政壇,已無理性,無是非,無顧民生疾苦與國家前途,是實實在在的「殘民以逞」。 因此,細察台灣藍綠之搏殺,其本質已遠離民主政治政黨之競爭,實已沉淪為朋黨之爭。在中國歷史上,朋黨之爭所在多有,而又以唐、宋兩朝為最。

唐朝朋黨之起,源於武則天的一項「德政」。武后特重科舉,進士在政治上形成一個集團,與士族門第出身者成為兩大勢力。

李德裕是士族,牛僧儒是進士。朝廷曾分別讓他們主政,李進則排牛,牛進則排李。兩黨參錯並進,鬥爭激烈,為期約40年。雙方首要都為知識分子,本非庸碌之輩,但彼此往往不顧是非,不擇手段,為了爭權,甚至勾結宦官為奧援,終至朝政敗壞,安史之亂一起,大唐也就一蹶不振了。

宋的黨爭起於變法,也就是朝臣對制度的更異,有不同的政見,因而分成新舊兩派。王安石為相時,改革的幅度特大,如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馬法、變科舉、變大學制等,在在牽涉到國家的根本。贊成或反對者,都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除王安石外,如司法光、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程頤、蘇軾等。或為大政治家,或為大思想家,或為大文士,但都無補於政局,黨爭幾與國祚相終始。

唐、宋兩代雖都有朋黨之爭,但二者有所不同。唐的牛李兩派互鬥,是為利益而爭,標的物是權力,是利害,是分贓;宋之新舊兩黨,是為國家制度而爭,是政見之不同,起先頗有君子風度,後來就漸漸轉為意氣,終於走不出「朋黨派性大於國家利益」的窠臼,其肇致亡國則一。是則,有朋黨政爭而國家能不衰亡者,幾稀?

小心政黨精神的毒害

轉過頭來看看中華民國,真叫人捏一把冷汗。黨爭愈演愈烈,國政愈變愈亂,台灣內耗空轉似無止期,這樣的「自戕不息」,猶倡言「愛台灣」「重本土」,豈非欺人之談?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老子》第31章有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意思是說: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得意洋洋就是歡喜殺人。歡喜殺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據陳鼓應教授譯)。

如果把「兵革」代以「朋黨」,則完全適用。朋黨是不祥的東西,非君子所樂於使用。黨爭勝利就得意洋洋,就表示歡喜廝殺嗜血,就「不可得志於天下」。

老子的話太文謅謅了,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1796年9月17日對美國人民告別演說時就直言:「讓我現在……以最嚴肅的態度警告你們,小心政黨精神的毒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