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全球近五成人口主要的糧食,台灣在傳統稻米育種及栽種上也是國際知名;但是提到更具未來性的稻米基因研究,日本、韓國、中國、法國都比台灣,早五至七年開始建立水稻突變種原庫研究水稻基因功能。
如果不是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的努力,台灣在水稻基因功能的研究將嚴重落後。
余淑美出生於台中縣的鄉下,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務農,從小在稻田間奔跑嬉戲,對水稻充滿了感情,在她求學及研究的路上,就一直想著那一片片綠油油或結穗飽滿的金黃色稻田。
「你看,這水稻葉子捲成一圈一圈的,是不是很美麗?」余淑美帶著記者走進溫室,以手指撥弄著她所創造出來的突變水稻,帶著欣喜與疼愛的表情。
藉著基因轉殖,你我所熟悉的水稻可以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余淑美與她的水稻團隊,展示了水稻改良後的特性:稻桿更短更壯、結穗數量更多、成熟時間更短、抗病防蟲能力更強。
余淑美的成就受到肯定,包括比爾.蓋茲基金會都贊助她在水稻基因功能上的研究,希望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的效率及產量。她的團隊於1993年成功完成全球第一個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這個方法目前廣為各國應用,對以基因工程方法研究及改良水稻,有重要貢獻。
轉殖基因已獲18項國際專利
余淑美已獲18項國際專利,其中13項技術已轉移至國內、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農業生技公司,包括孟山都(Monsanto)、巴斯夫(BASF)等,並受邀進行國際合作。
這些受國際肯定的成就背後的源頭,來自余淑美兒時美好的回憶:父親雖是公務員,但在家鄉農忙時會帶著孩子回家鄉幫忙,小小的余淑美還無法下田,就在田旁看著阿公牽著黃牛犁田,阿嬤戴斗笠撥曬穀子,大家彎腰插秧、割稻打殼粒,表哥表姐堆起田土起火烤蕃薯,她則在田間嬉戲抓蜻蜓。
余淑美是長女,下面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患有氣喘病,身體虛弱,幾次把僅僅十歲的余淑美叫到身邊交待後事,可以想見家裡大小事都落在余淑美身上。
祖父觀念保守,認為女生不必念太多書,尤其是家境不太好,因此在余淑美小學、初中、高中畢業時都曾問她:「怎麼還不去找工作?」然而在父親的堅持和體諒下,余淑美可朝自己的興趣發展。
她獲得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碩士學位,並認識同屆讀昆蟲研究所的趙裕展,結婚後決定一起出國深造,兩人一起獲得美國阿肯色大學博士學位。 1
984至1988年於美國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余淑美在康乃爾大學跟隨吳瑞院士做研究,吳瑞在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余淑美別具天分,別人花三年都做不出來的題目,她三個月就完成了。
1988 年底,余淑美與趙裕展應中研院分生所之聘,帶著兩歲及一個月大的女兒及兒子舉家回台灣,展開漫長的水稻研究生涯。
水稻是全球及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功能性基因體研究計畫,是余淑美研究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她從2000年開始構思了兩年,但遲遲不敢啟動,因為必須申請龐大經費,及付出無限心力與時間來整合系統,難度相當高。
「但台灣沒有人願意出來做這件事,我擔心會來不及,所以還是硬著頭擔起這個重責大任」余淑美表示。她在2002年向當時的中研院長李遠哲說明這計畫的重要性,獲得高度支持。
從2003 年正式開始建置「台灣水稻基因突變種原庫」,至今累計製造的突變水稻高達8萬種,其中5萬個突變基因的序列已解碼,成為台灣及全球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寶庫。
余淑美指出,台灣水稻突變種原庫後來居上,規模僅次於中國及韓國,資料庫整合水準及突變種子的品質則公認為最佳。
余淑美已找出20多種能讓水稻對抗自然逆境和提高產量的功能基因。
但在這麼多國際成就的背後,余淑美心情是很感慨的,她說,台灣農業發展很成熟,可以靠生物高科技的導入增加優勢,但政府不夠重視,農村一直在老化中,優秀農業人才嚴重斷層。
而且農委會排斥基因轉殖作物,也讓相關研究受到阻礙,無法與國際競爭,非常可惜。
「我想再過兩年,台灣農業科技將難以與其他國家競爭,」余淑美憂心表示,例如蘭花育種,其他國家也愈來愈強,因此台灣更有必要靠著生物科技增加農業競爭力。而她當然還是會積極努力,為台灣這個水稻的故鄉保留一個第一。
台灣之光〉余淑美
年齡:58歲
現職: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光榮成就:
● 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05年)、花喇子模國際科學獎(伊朗科學暨科技研究組織,2009年)、最佳創意女科學家獎(世界工業與科技研究組織,2009年)
勵志格言: 只要你夠好,機會就是你的
余淑美
想對台灣說的話
請政府及社會大眾多關心台灣農業在糧食、能源及環保上的重要性及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