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日,全球能源獎頒發典禮在非洲盧安達舉行,坐在台下、來自台灣高雄的友荃科技董事長林文章聽到「台灣」是空氣組首獎得主時,高興地叫起來,這一叫頗有苦盡甘來之感。因為20年的堅持、等待,終於值得了。
林文章這次獲獎的氫氧節能設備,從參賽的100個國家、近1000名報名者脫穎而出,和美國、瑞典共同入圍前三名。現場短片播放台灣的地圖、國旗。當他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的手裡接下獎盃,獲得獎金1萬歐元時,內心激動無比。
這是林文章連續第三年獲得國際環保界肯定,從前年空氣組榮譽獎、國家獎到世界首獎,他也是台灣唯一拿到這座獎項的業者。
看著手中的獎盃,他心裡五味雜陳,既歡喜又感慨。回想當年為了安全,嘗試將水當成新燃料,希望取代瓦斯,但是,叫好不叫座,他的發明難以普及。這20年,他個人投資了10億,公司也年年虧損,如今,終於聽到國際的掌聲。
水電解氫氧,成替代新潔能
近年來受氣候暖化影響,大家都在尋找乾淨、環保的替代能源,友荃是世界少有,將水拿來分解為氫、氧,當成能源的公司,因此儘管過去虧損,但是前景備受看好。 而林文章的研發起因於一位好友意外過世,幾經轉折,竟然成為今天引領潮流的節能產品。
林文章18歲念完高職後,就在高雄和一家鐵工廠合夥創業,從事氣體管線設計。當時大家還沒意識氣體鋼瓶的安全,鋼瓶爆炸的意外也時有所聞。有一次,他目睹好友灌氧氣鋼瓶時,死於爆炸,「他整個人都不見了,骨頭都找不到!」這樣的震撼讓他思考氣體安全。
他想起國中做過水電解實驗,水不會爆炸,經過加熱,卻能分解氫、氧,如果灌進鋼瓶,就不會發生意外,這個想法讓他開始著手實驗。由於當時缺乏氫氣相關資料,他就利用管線設計賺來的錢,延聘專家,一起試做水電解槽。
「為了測試電解槽的安全性,我們不斷試爆氫氣,」林文章說,試爆過程有時還引來消防隊關切,不得已只好向農民租借農地,在田裡試爆。有一回,電解槽有如沖天炮,飛了出去,所幸,沒有爆炸,這卻也反映研究過程的危險。
研究需要經費。他把自己和太太的三、四棟房子都賣了,再加上管線本業賺到的錢,終於在1997年將氫氣應用在鋼鐵切割、銅器焊接。只是不善行銷,沒什麼客戶。
然而,林文章有著中小企業愈挫愈勇的堅韌基因,就是不願放棄。
1999年,他將電解槽應用在廚房,用水分解的氫、氧氣,經過特殊系統,轉換為熱能,竟然可以炒菜、燒開水,他開心地到處參展、推銷,卻引來瓦斯業的不滿和排擠。為求和睦,他轉向與瓦斯業者合作,共存共榮。
他改變原來的取代策略,轉而開發可同時使用瓦斯、水的雙燃料電解槽,利用氫氣自燃、氧氣助燃的特質,啟動燃燒,提升瓦斯的燃燒效率。
應用在汽車,淨化空氣受青睞
他和研究團隊將電解槽與鍋爐連接,這樣的雙燃料設備替他打開市場,紡織業、醫院、飯店等需要大量使用熱水的場所,開始購買。他又運用同一原理,把電解槽接上汽車引擎,做成車用氫氧節能設備,增加汽油燃燒,降低碳排放。
外型宛如家用電腦的車用氫氧節能設備,目前已經可以裝在轎車、貨車,也能安裝巴士。2008年底,友荃和高雄市政府合作,在23輛公車上裝置,經過測試,可以降低三成黑煙,增加馬力,淨化空氣,很受市長陳菊重視。
林文章接著又將電解槽應用在居家生活、工業,又申請到台、美、歐等50~60個專利,只是市場還沒有全然接受。他曾經不支薪,每年還虧損上千萬元,「去年就虧了7000萬、8000萬元,」他說。
儘管公司發生虧損,他還是堅持下去,幾年前因為沒有資產,銀行不願借錢,日本人有意以30億日圓購買他的研發成果,他仍不為所動。因為他始終相信,自己研發的設備,前景十分看好,虧損只是一時的。
「他做的是孤獨產業,政府應該關注,」金港證券執行董事劉淑娟替林文章抱不平。原本半信半疑的她,親眼見到水變成火,便看好友荃,投資至今三年多,一張股票都沒有賣,願意共體時艱。
她認為,政府補助電動車之餘,不妨補助氫氧節能設備,鼓勵民眾加裝,降低廢氣、淨化空氣,節省能源,減碳效果比種樹實際,也能扶持氫氧產業。
去年,林文章更進一步,將氫氧設備用在清除汽機車引擎積碳,能降低五到九成廢氣,增加6%的馬力和扭力,獲得台灣精品獎,也打進130個汽車保養廠、百貨店,很受歡迎。
「未來還要裝在船上,」高雄海洋大學微電子工程系教授張順雄也和林文章研擬合作計畫,預計在漁船、貨輪安裝氫氧設備,增加應用範圍。氫氧節能設備將是綠能產業的未來明星,已經走上國際舞台的林文章,應該很快就要採收甜美的果實。
台灣之光〉林文章
年齡:44歲
職業:友荃科技董事長
光榮成就:
● 2010年,獲全球能源獎空氣組首獎、大陸汽車用品行業十大馳名品牌
● 2009年,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銀牌、全球能源獎空氣組國家獎
● 2008年,獲全球能源獎空氣組榮譽獎
勵志格言: 昨日不可思議的事,只要堅持,明日就能成為常規
林文章
想對台灣說的話
政府要推動綠能產業,降低碳排放,對業者的支持還是不夠。我研發的氫氧節能設備,實驗證明可以淨化空氣,應該協助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對產業發展才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