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污染就有錢賺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9-06-15

瀏覽數 19,150+

有污染就有錢賺
 

本文出自 1989 / 7月號雜誌 三軍戒備.檢閱海軍──首度深入軍事重地

外國人遙望亞洲大陸--籠罩天空的濃霧、垃圾充塞的山坡,和累積了數十年的有害廢棄物質,都迸射出閃閃金光,亞洲人逐漸驚覺到家園污染已深,卻苦無整治的高度科技,來自歐美、澳洲的專業污染防治公司於是紛紛向這片處女市場挺進。

戰雲密布

緊鑼密鼓的展示,搭配精心規畫的行銷,交織成日益濃烈的戰火。污染防治成了一九八九年的熱門話題,由增建下水道到裝設煙霧器,有污染之處就有商機。

而最有潛力的市場在台灣。隨著反污染熱潮的日益升高,今年度環保署的預算暴漲到兩億美元,台電、中油、中鋼等國營企業也將在環保方面投資六億美元,為兩年前同項支出的三倍之多。

據環保署估計,台灣如想在西元二000年趕上歐美、日本的環保水準,未來十年還需投下三百五十億美元。環保署透露,該署的預算大部分將用於引進海外的技術和設備,藉以降低中美貿易順差。

台灣本地的污染防治公司嚴重不足,只能承做市場需求的三成,多半欠缺自製設備的能力,也缺少實際經驗。

防治污染沒有捷徑,只有投下巨資,聘雇專家和購置設備,而美國的專業公司正擁有這兩項條件。「美國商人總算在這個領域中,找到超越亞洲的競爭優勢。」香港一家美商銀行的高級主管說。

登陸台灣

因此,美國企業已經挾其專業技術登陸台灣了,僅在污水處理一項中,貝泰工程顧問公用就承做了七十萬美元的生意,而URS公司也接到兩百萬美元的訂單。

亞洲另一個高成長地區--香港,也面臨相同的挑戰。總督衛奕信決心改善當地的環境,未來十年已編列十九億美元的污染防治預算,其中以廢棄物處理,特別是廢水處理的金額居首。

英商史威爾公司已與香港政府簽訂一筆垃圾處理契約。英商道威爾集團則將港灣清理船等配備出售給香港政府,估計未來三年內營業額將成長二倍,高達兩千萬美元。而澳洲萊頓集團更將觸角從挖建下水道,伸展到沼氣再生工程,並打算興建有毒廢棄物處理工廠。

BOT三部曲

這些雄心勃勃的外商,並不以承建工程為滿足,他們希望一體承包建築(build)、操作(operate)、移轉(transfer)BOT三部曲。

他們指出:由私人企業投資興建環保工程,並負責操作,向政府或受益者收費,待約定期滿,投資回收後,再將技術及經營權移交政府,應是亞洲各國推動環保的有效方式。

但反對人士則認為亞洲的綠色革命無法由私人企業促成。日商希松香港分公司負責人約翰.波特分析:「污染防治不像地下鐵易於收費,只能藉課稅方式徵收費用,因此政府才有資格主其事。」

萊頓公司也看出困難重重,例如固態垃圾可按體積收費,廢水則很難量化。

塞不進浴室

除了前述技術性的考量外,污染防治還有實際上的障礙。在富裕的東北亞,讓污染者自行防治污染、繳納費用已是不易;開發中的東南亞,產業結構以小型工廠為主,更面臨兩難的窘境;厲行環保措施,可能淘汰利潤微薄或不成熟的工業。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以香港為例,往往一幢狹隘的樓房中,層層疊疊擠了好幾家小工廠,「縱使他們有錢投資環保設備,也塞不進浴室。」波特污水處理公司經理史丹利,方嘆息。

馬來西亞的情況相似。在檳城自由貿易區的貨倉中,有害的電子廢料桶堆積如山,搬運既危險,又無處掩埋。但是電子產品在馬來西亞出口金額中高居首位,科技暨環境部長坦承迫切需要合乎國際水準的污染防治設備,地點已經找妥,當地居民卻群起反對。

雪上加霜

由於落後國家的政府往往欠缺專業知識,先進國家所拒絕的高污染性工業乘虛而入,更是雪上加霜。

馬國環保協會會長萬門信並指責:當地環保官員「對工廠瞭解不夠,常被廠方蒙蔽,又很少抽驗,」加以環保設備和預算不足,以致對污染業者束手無策。

印尼也是如此,公司投資新計畫前,要有環境評估報告,才能取得執照。但是環保官員無奈地表示,縱使業者都依法繳交,主管機關也無足夠人手處理,政府執法不公,更令企業界心生不滿。

當局既無力管理,企業界和環保勢力的衝突,正不斷在東南亞上演。印尼近來發生幾次眾人矚目的環保衝突,其中舒潔面紙雖已獲准興建一座耗資六億五千萬美元的紙漿工廠,卻礙於輿論而按兵不動。

死亡威脅

菲律賓更演出流血慘劇:兩位倡議反對伐林的神父竟遭暗殺,環保運動領袖和一位記者也受到死亡威脅。

亞洲國家中,只有韓國在這方面不進反退。今年環保預算僅有五千六百多萬美元,比去年削減了二七%;當地評論家諷刺「政府只在奧運期間重視污染問題」。勞工組織指控,工廠即使被迫裝設污染防治設施,也只在臨檢時啟用,「檢驗官員都被買通了。」

不過,韓國的情況倒也不全然悲觀,韓國人民所得提高,已非吳下阿蒙。淨水器供應商已達五十餘家,生意不惡,顯示韓人也有花錢買健康的意願,環保設備業者鑒於市場大有可為,已於四月中在漢城舉辦大規模展示會,對個人買主促銷,類此的壓力對政府環保政策想必還是具有催化的作用。

其實企業與環保雖有短期利益的衝突,彼此的長期利益應該是一致的。即使落後如菲、印等國,也終於在環保專家的長期鼓吹下,建立起環保意識,先後立法限制濫伐森林。

而日本在環保方面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日本奇蹟

日本中部真下市的垃圾再生中心,寬闊典雅,有如世外桃源,玻璃的四壁中,綠色植物鬱鬱蔥蔥,小型瀑布水聲潺潺。「我們每年收集十萬噸垃圾,還原成有用的物質。」官員微笑解釋。

去年,日本全國有五至六成的紙、玻璃及空罐類垃圾均已再生,其他物質則大多轉化為肥料、燃料用瓦斯或還原金屬,由十萬噸垃圾再生的衛生紙,足可環繞地球十周。

飽受擁擠與污染之苦的日本人,體會到環保不可等閒視之,舉國上下以幾近虔敬的態度,格遵垃圾分類的規定,才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亞洲人發現環境保護與愛惜資源是政府的挑戰,也是企業界的責任;因此,環保公司擁有高科技就如同坐擁金礦,亞洲的垃圾堆就要開始訴說「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了。

(取材自Asian Buiness及Tim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