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創加身就能聚財 你是否就差文創這一味?

楊瑪利
user

楊瑪利

2009-08-01

瀏覽數 40,050+

文創加身就能聚財 你是否就差文創這一味?
 

本文出自 2009 / 8月號雜誌 文創航向新藍海

我可以很自信地說,近三年來《遠見》勘稱是台灣財經雜誌中,最持續關注創意、設計等文創產業的媒體。原因無他,正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台灣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大趨勢。繼第三波知識經濟後,第四波正是創意、文化等美學經濟了。

《遠見》做過〈創意是教出來的〉封面故事,其中包含台灣第一份大學設計院校排行榜。也連續三年進行一年一度的台灣年度最佳創新產品回顧;不斷參加並報導國外的設計創意展;今年初製作的《教出創造力》特刊,還遠赴芬蘭以及英國訪問。

當今年政府提出六大新興產業,把文化創意(簡稱文創)產業也涵蓋進去時,著實讓編輯部感到很興奮。本專題就是從政府對文創產業的發展架構下,試圖回答如下的問題:

1.到底什麼是文創產業?涵蓋哪些範圍?

2.文創產業有哪些成功方程式?

3.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現況及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哪幾個項目最有潛力?

4.台灣文創產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5.《遠見》突破困難,從十幾個產業協會以及工業局、文建會、經濟部等提供的600多家正式立案的文創業者名單,發放問卷進行國內首次文創大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發現。(見頁156)

例如文化部可望從文建會升格,到底哪一位最適合當文化部長?結果業者們最心儀龍應台。目前台灣的文創業者中哪一個最有產業化能力、最像文創業的郭台銘呢?結果第一高分是創辦法藍瓷的陳立恆。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67.5%文創業:產業是台灣最弱的一環

這次專題也有許多新發現。例如到底什麼才是文創,就有模糊空間。政府把建築業納為文創,這是因為過去十幾年來,建築已不再只是蓋功能性的房子,而有許多創意與設計在其中,但是國內卻有業者回應,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文創。

也有不少業者拿文化、創意與產業這三個概念批評,例如「台灣有文化,沒創意;有創意,沒產業」等。根據這次調查,達67.5%文創業者回答,產業是自己最弱的一環。

採訪期間,我碰到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跟他分享最近正在做的文創專題,他提出最近台灣大陸兩地跑,發現台灣宣示五年要花200多億推廣文創,「但還不知道真的有錢沒有?」而大陸光廈門一地,政府就計畫一年花100億人民幣發展文創園區。就在今年7月下旬,大陸總理溫家寶也宣布大陸要積極發展文創產業。

一般認為 台灣目前在文創這一環仍然贏過大陸,但再不努力,優勢也會消失。

其實這次我最感到訝異的是:看到林口長庚養生文化村,也赫然出現在文創行列中,獲經濟部工業局的「創意生活」認證。同時賣有機蔬菜、生產化妝品、做傳統神明服飾,也都成為新興文創業,這表示只要加上新的價值、文化內涵與設計創意,傳統產業也會成為最夯的文創商品。

我跟負責本專題的資深記者范榮靖、記者陳建豪討論的結果是:各行各業只要加上文創這一味,讓「文創上身」,就可能成為新藍海。

本期精采文章尚包括逆轉力十招。儘管部分產業與股市好轉,但其實整體景氣仍處於低潮期,許多產業仍在苦撐。7月《遠見》與天下文化邀請《逆轉力》作者夏藍訪台公開演講,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加上記者走訪國內外實際案例,彙整出逆轉力十招,供讀者參考。(見頁86)

本月精采人物則有美國百人會來訪台灣、鋼鐵大王林義守花300億打造南台灣最大休閒度假區、張忠謀夫人張淑芬最新動態、以及一群台灣中年男人煙斗隊的中國四部曲壯遊,都是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