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後的北京,是四十年少有的「熱」。胡耀邦過世、學生送花圈;天安門廣場上演說「新聞要說真話」;中南海大門竟然被人潮衝進去;學生手牽手大遊行唱「義勇軍進行曲」;「連大學最後一座紅色城堡--清華,都被攻陷了!」人們驚訝著……
亞銀開會,北京第一流的合資旅館全被包下,「對不起,五月一日起,我們房間全滿了!」接線姑娘客氣卻冷峻地回話:「台灣的郭部長來了!」;「你們台灣的記者好厲害啊,全來了!」…… 四月中旬後的北京,也呈現出奇的「冷」。「都感覺到問題,但不知怎麼解決,普遍的無力感!」劇評家吳祖光深鎖雙眉;「許多人想出力氣,可是無路可出,,」方勵之低語。
載著台灣客路過天安門廣場的出租車司機,對著想看熱鬧的乘客說:「唷,可別去看了,我還有一家老小,把我牌兒吊了,我去台灣投靠你?」「上面已經下了指示,看得緊哩!」「學生沒牽掛,工人可不成了!」面對台灣的訪客,「對台辦」的表情忽冷忽熱。
「「一國兩府」?你們最近說法不是又改了嗎?「主權」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你看我們像會攻打台灣嗎?要靠你們溝通、溝通。」
冷熱交織的北京,表現在政治、社會、文化,甚至兩岸關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