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畫出來的新聞評論

林 鑫
user

林 鑫

1986-10-01

瀏覽數 16,000+

畫出來的新聞評論
 

本文出自 1986 / 10月號雜誌 第004期遠見雜誌

四月中旬,我得到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去參加了「漫畫家赴美觀摩團」,走訪分佈在十幾個城市的十六位新聞漫畫家、三家雜誌社,以及一所世界上唯一的漫畫專業訓練學校;希望瞭解美國新聞漫畫家的工作概況,供稿方式,並且交換作畫心得。

「新聞漫畫」一詞來自西方國家,有別於一般幽默諷刺漫畫。新聞漫畫不會隨興之所至,也不會作無病呻吟。它針對新聞事件有感而發,提出的批評由溫和到強烈,依次被區分成「新聞插畫」、「評論漫畫」、和「政治漫畫」等。

鄙視模稜兩可

在觀摩活動中,我發現多數美國漫畫家在處理新聞漫畫時,喜歡以明顯而強烈的態度表明支持或反對某一種立場,而鄙視那些模稜兩可、立場不明的新聞插畫。

美國報界稱新聞插畫為「gag」。這個字的本意是指一種箝口工具,塞於口,使人不能聲張,引申成言論自由被壓抑。另一個字是「Weasel」

,本意是指黃鼠狼或狡滑的人,引申為模稜兩可的語言。

美國漫畫家們經常檢驗自己的作品,避免畫出來的作品被別人看成新聞插畫。

在美國,除了少數幾家大報能橫跨東西兩岸發行以外,大多數是一城一報,每份報紙大約三十頁。在作業方面,新聞採訪和新聞評論二大部門是分開的,漫畫家通常只配合新聞評論部門製作新聞漫畫。

評論版通常佔兩頁,內容包括社論、具名的方塊文章、專欄以及新聞漫畫專欄。所登載的漫畫並不盡然和文字評論的題材及立場一致,報社有時登載駐報漫畫家的作品,有時則採用其他供稿中心發出的漫畫通稿。

美國報紙的漫畫家在處理政治事件的漫畫時,有相當的發揮空間,批評的角度富有多樣的變化,他們經常自豪地說這是由於新聞言論自由受到憲法的保障。不過,大抵而言,他們對尺度拿捏得相當準確、成熟,並且能達到罵人不帶髒字的境界。他們可以對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創作漫畫。

像前一陣子,美國總統雷根和利比亞首領格達費互相叫戰而演變為海空戰爭的新聞,便提供了最佳的漫畫題材。雷根和格達費的漫畫頭像大量充斥在報紙版面,讀者可以很容易接受到反戰、反恐怖主義的訊息。

新聞言論自由

新聞漫畫除了提供畫面上趣味性或諷刺性的效果以外,還經由漫畫傳達漫畫家本身的理念。新聞漫畫經常支持的是以民主法治、人本主義、公平原則為出發點的立場,或是表明反核、反墮胎、反種族歧視,反種族隔離等意願。新聞漫畫常能對事物一針見血地擊中要害,而引發群眾的共鳴,因此美國的新聞漫畫家咸信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是具有影響力的。

在眾多佼佼者中,目前最受推崇和被認為最具有影響力的漫畫家有三位,他們是華盛頓郵報的派特.奧立芬(Pat Oliphant);芝加哥論壇報的傑夫.麥迺里(Jeff MacNelly);以及洛杉磯時報的保羅.康拉德(Paul Conrad)。

他們的漫畫除了由駐報本身發行以外,還透過供稿中心,廣向全國發行,因此他們的讀者群也散佈全國各地。不過據聞他們平日除了忙於進修、創作以外,個人作風都相當獨特,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也不參與漫畫家年度會議,甚至連和他們約訪都相當困難。

原先我們的計畫是三位都要拜訪,結果只有洛杉磯時報的保羅.康拉德抽空接受了訪問。

康拉德的政冶漫畫公認是「最兇悍」、「最具有攻擊件」的。然而我們在洛杉磯時報見到他的時候,感覺他是溫和、風趣、具有深度的紳士,經常口含煙斗作思索狀,和他那些咄咄逼人的漫盡一時無法連貨貫起來。

要有自己的立場和觀念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康拉德是這一行業的老將,畢業於愛荷華藝術專科學校,在丹佛郵報(Denver Post)工作了十三年之後,一九六四年轉到現在約洛杉磯時報。他的作畫習慣足不和編輯交談,也不參加報社的編前會議,而完全由自己閱讀新聞、背景資料,並且以自己的觀點處理漫畫。他打趣地說,編輯先生常常在看到他的漫畫以後,才知道他的立場和編輯的觀點大相逕庭。

康拉德一再強調身為新聞漫畫家,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畫,而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漫畫家的責任是完全熟讀相關的背景資料以後,再表達出來,畫漫畫就像寫作一樣,點子是創作的靈魂。他也同意美國比歐洲國家較有創作自由。他形容面對新聞尺度時,法國人是選擇在尺度線上退後一步,而美國人卻可以站到尺度線的最外緣。他認為假如沒有創作自由,畫新聞漫畫會變成一項困難的工作。

有許多人問康拉德:「他們怎麼會容許你這樣說?」(指漫畫而言) ,康回答:「該說就說!」他認為新聞漫畫一定要有木身的立場和觀念-支持或反對,所以在他的眼中,大多數的美國漫畫家所盡的只能算是新聞插畫。

由康拉德的談話中,可感覺出他木人對美國共和黨的施政相當反感,而支持同情民主黨。也許因為不滿政府的許多措施,且有感於群眾的不知不覺(康拉德嘲弄美國有許多人除上下班以外,就是守著電視機看連續劇),因此他製作了許多強烈批評的新聞漫畫。他認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勸導老百姓勤於求知,進而醞釀一股超越黨派的「愛國反對黨」的無形力量,以便監督政府施政。

這次訪問令我深為感慨的是,美國人民的生活日中開放,民主政治進步,為許多國家望塵莫及,可是美國的知識份子仍然如此憂心忡忡,不禁令我想到;我們國內的知識份子對於時事是否也有發自內心的關切?

新聞漫畫與插畫之別

國內的新聞漫畫一直停留在萌芽階段,而且大都是配合時效性的新聞,製作插畫式的漫畫。我把此行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與國內作一比較後,歸納出三個因素:

一、美國的新聞漫畫配合新聞評論作業,國內的新聞漫畫則配合新聞探訪作業,這是兩地作法最顯著的不同之處。由於國內的報紙限張發行,除了造成報紙版而擁擠以外,更無法使各類新聞如政治、經濟、科技、社會、體育等作一個適切的規畫分版,更遑論專闢評論版。因此我們看到社論、學者專家具名的邊欄,都和新聞擠在相同的版而。

報紙上刊載的評論、專家意見,大多數是根據「最近幾天」的新聞事件發表的言論,讀者閱讀時,不會因不瞭解背景而產生困難,可是萬一出現「評論漫畫」時,情形卻不同了。我們的讀者似乎已經習慣在看到圖片、漫畫以後,就按圖索驥,看看旁邊寫了些什麼,然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最近,為我國繪製中國人形象-李表哥的勞瑞,他的國際漫畫出現在國內的報紙上,讀者一定也看到漫畫旁邊經常出現「編者按」,許多人看完漫畫,也看完「編者按」之後,還會猛問這是根據什麼新聞?由此看來,我們的新聞漫畫,一時仍無法脫離「插畫」的性質。

二、美國的版幅廣大,大多數報紙只作區域性的發行,駐報的漫畫家想把自己的作品向外界跨城、跨州、跨國發表的話,就需要透過一種特殊的經紀制度。在美國,漫畫家可以透過新聞漫畫的供稿中心發稿,來擴大他的讀者群。勞瑞便是運用這種方式,向全世界發行他的國際政治漫畫和卡通短片,他也因而擁有全世界語者最多的漫畫家美名。

我分析供稿中心所採用的新聞漫畫,得到一個結論-共通性。新聞漫畫可以因為關注層面的普遍而成為一種世界語言。由於日前國內新聞插畫的關注層面狹窄,供稿中心幾乎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不過,只要作品夠水準,讀者反應不會冷漠。前幾年,陳朝寶畫了一張漫畫,內容是中共騎著單車向一輛寫著「台灣」的大轎車問道:「需要幫助嗎?」這張漫畫曾經在歐洲許多新聞媒體上大出鋒頭。可見新聞漫畫還是需要走向評論性、普遍性,而新聞漫畫供稿中心的成立正是邁向該目標的一個里程碑。

盼見老將屹立

三、新聞漫畫需要專業專精人才。在美國,這門行業盡是中壯年人的天下,其中不乏畫了三、四十年的老將。由於他們對政治、社會持續地關注,並且不時地進修,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當他們工作時,就能運用紮實的功力製作精采而言之有物的新聞評論漫畫。

在國內,從事這項工作的漫畫家大都是年輕的初生之犢,以國內現有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他們很快就發現從事這門行業並非養家糊口的良計,而且還要承擔某些風險,於是迅速地新陳代謝。新銳不斷出現,唯獨不見老將屹立,也因此新聞漫畫的專業性無法建立起來。

雖然目前國內新聞漫畫這株嫩芽有上述許多不利成長的因素,然而也因此需要更多的愛心來灌溉。我期盼見到更多漫畫家的投入,因為這項工作也是知識份子關切社會的一種方式。

(林鑫為聯合報漫畫編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