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永續觀點 全球永續觀點 【11/26活動報名】 8大重磅講者全面解析COP30

蕁麻疹發作不只皮膚症狀! 常被誤認為過敏,她「呼吸困難」三度送急診險喪命

中央社
user

中央社

2025-11-15

瀏覽數 100+

蕁麻疹發作不只皮膚症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蕁麻疹發作不只皮膚症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12日舉行衛教記者會,提醒民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並非過敏,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且其屬於慢性病,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來無影去無蹤,容易被誤認成過敏,卻可能嚴重到讓人睡不著。醫師提醒,若連續6週反覆發作就要警覺,服藥更不能有症狀才吃,每日規律才能真的改善。

現年56歲的謝小姐,在小時候就曾出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但當時不影響生活,所以沒有積極治療。直到41歲懷第二胎時期間,蕁麻疹突然發作、症狀加劇,睡覺時更如身上被一大群蚊子叮得密密麻麻,搔癢難耐。

儘管擔心孕期服藥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謝小姐仍遵醫囑治療,治療約7年後症狀才逐漸趨緩,但過程中也曾經歷3度因呼吸道發生水管性水腫導致呼吸困難,被立刻送往急診的經驗。現在的她平均1年發作不到5次,但因為過去的種種經驗,她仍會在化妝包中準備抗組織胺,避免疾病發作時無藥可用。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在衛教記者會表示,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主要受到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其中約6成患者屬「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其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且女性人數約為男性的兩倍,全台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

患者發病後,朱家瑜說明,因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因而造成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引起「紅、腫、癢」3大症狀。但這些症狀來無影、去無蹤,可能突然出現、又在幾個小時後消失,有時候患者在就診前還有病灶、走進診間時已經消失,常造成患者有「沒這麼嚴重」的錯覺。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臨床上常見有患者會認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避免攝取易過敏食物就好,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也有患者會誤認為「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誠如其名屬於慢性病,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

朱家瑜提醒,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約1/4工作或是出勤表現受到衝擊,更有約有逾2成患者每週因為症狀而缺勤1小時以上 。此外,患者也容易落入「發癢→失眠→憂鬱、焦慮→疾病惡化」惡性循環中,憂鬱與焦慮的風險高於常人6倍以上。提醒若蕁麻疹症狀出現超過6週就要注意,尋求正規治療。

本文轉載自2025.11.12「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訂《遠見》一年,贈 AI先驅 《黃仁勳傳》,只要$2,080>>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