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2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在巴西貝倫(Belém)登場!適逢《巴黎協定》十週年,此屆峰會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節點。《遠見ON AIR》特別專訪親赴現場的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執行長趙恭岳,由《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主持,深入解析COP30的看點、挑戰,以及台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COP30主辦國巴西,特意將會議地點設於亞馬遜雨林入口的貝倫,旨在凸顯自然生態與氣候變遷的緊密關聯。然而,這項富有象徵意義的決定,也為峰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後勤挑戰。
亞馬遜雨林辦峰會,住宿交通成最大挑戰
「這次峰會將是一次獨特的體驗」趙恭岳分享,主辦方刻意選在雨林核心,卻也帶來極大的後勤挑戰。當地最初僅有約5000個旅館房間,要容納超過5萬名與會者,一位難求的盛況,甚至傳出奧地利總理因訂不到旅館而無法出席。
為緩解住宿壓力,主辦方最終徵調了兩艘大型郵輪充當海上旅館,才增加約1萬8000個床位。趙恭岳笑說自己很幸運「搶到了船票」,但也透露其費用高昂,且必須一次預訂長達半個月的會期。

除了住宿,偏遠的地點也讓交通極為不便,許多與會者需要花費兩天以上轉機才能抵達。這些挑戰導致今年各國元首出席意願降低,預計僅約30位領袖到場,規模是近年最小。
此外,因應貝倫的濕熱氣候,大會也罕見地宣布,與會者可以不用穿著正式西裝,服裝規格只要smart casual(半正式休閒風)。這也是繼2011年南非德班COP17後,再次因氣候因素放寬服儀規定。
自然解方與氣候基金,COP30談判焦點
COP30的核心任務,是各國必須提交更新版的「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更積極的2035年減碳目標。趙恭岳指出,這是《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期中考」,各國繳交的成績單將決定未來十年的氣候行動方向。
其次,延續COP29的議程,「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NCQG)將是另一大談判焦點。目標是將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援助,從每年1000億美元,提升至1.3兆美元的規模,以支持全球公正轉型。
呼應亞馬遜的會議地點,「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與「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將成為本屆峰會的熱門關鍵字。趙恭岳解釋,由於全球升溫幾乎確定將突破1.5°C,如何運用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調適至關重要。例如,透過種植紅樹林或水筆仔來保護海岸線,不僅能減緩侵蝕,還能保育生物多樣性,這類「自然解方」將是未來重要的氣候策略。

台灣NDC 3.0目標積極,趙恭岳譽為「登月級」挑戰
面對全球減碳壓力,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卻展現了積極的態度。環境部近期公布的NDC 3.0目標,期待在203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36%至40%。
趙恭岳分析,台灣是「模範生」,不僅在開議前繳交功課,目標也相當有企圖心。他指出,若以台灣的碳排峰值年(2007年)計算,減碳幅度最高可達47%,已超越聯合國建議的46%標準。「這是一個登月等級的目標,挑戰非常大,但也展現了台灣的決心。」
趙恭岳表示,台灣產官學研及公民團體將有多組人馬前往COP30,雖然台灣非聯合國氣候峰會的締約國,有身分限制,但仍會在周邊會議(Side Event)及場外積極發聲,與國際社會交流台灣的氣候治理經驗。透過實質的專業參與,持續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