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交通銀行董事長謝森中說的,每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都是不斷「接」(picking up)和「放」(giving up)的過程:一面從先進國家引入新技術、新產業,日落西山的產業則由跟在後面的國家接棒。
甘願認他做爸爸
政府、學界呼籲產業升級多年,部分言論也透著「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在全球大環境及台灣內部條件更易的互動下,在「接」的功夫上,已可嗅出一些新風向。
首先是合作,包括企業與企業問,國內與國外的合縱連橫。
「我甘願認他(外國公司)做爸爸,他就不得不教我。」聯成石化總經理苗豐強說出他與國外合資設廠的策略。
以往國內企業與外資合作,總要占五一%以上的股份,但要技術轉移,還是得付外國公司權利金。
苗豐強一反過去「四九對五一」股權分配的慣例,去年他陸續投資八千萬美金,與「英國氧氣公司」(British Oxygen Corporation)及美國Monsanto公司合資在台建廠,但外資與台資比例各一半。 他認為如此一來,別人也會把這家公司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絕不會「留一手」。也因此,他跟英國氧氣公司談判的結果,聯成可以利用它設在全球十三個研發中心的成果,並分享所有的專利。
百分之一的股權之別,代表的是跨步國際重要心態的轉變。
如同太平洋電線電纜總經理孫道存所說,國內企業規模小,必須把企業做大,或者是國內企業彼此兼併,或者與國外合作,才能進一步拓展國際影響力。
願意參一腳
借外力,就是很重要的策略。聯成用的是一招,而中加投資又創出另一個模式。
中加投資的副總經理汪其桐坦承,國際投資牽涉太多複雜的經濟、甚至政治因素,憑台灣目前的能耐,光是做投資評估,都很吃力。所以中加投資從加拿大找來合作夥伴Edper集團--是加拿大排前三名的多角經營集團。
「只要他們投資,我們都參一腳。」汪其桐說,除了信賴他們之外,別無選擇。 類似中加這樣的專業投資公司崛起,是推動國內企業間接合作的主力。
例如專以投資高科技為主的創業投資公司,目前已有十二家;三、四年來,從五十多家民間企業,加上交通銀行的投資,共吸收了一億四千萬美元的財力一搏。
令交通銀行謝森中得意的是,這十二家創業投資公司,專注的區域不同,分散於美、日、歐,等於形成了一個投資網,彼此可以互相激盪。
結合分散各處的力量,則是現階段「半官方」機構的另一體認。
小企業動起來
外貿協會行銷資訊處處長潘健行也指出,過去外貿協會帶團出去,都是以做貿易為主。可是最近的團員組成,除了企業界之外,更囊括工程單位和金融機構,作戰體的雛形已形成,也顯示企業界願在外扎根、長期奮戰的企圖。
小企業也動起來。「大企業大幹,小企業不是不能幹,只是小幹而已。」做鞋子做了十幾年,花旗國際鞋業集團的總裁黃昭夫,對中、小企業海外發展有深刻體驗。
而花旗的經驗,正足以說明台灣產業在「收」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放」。
從一九八五年到現在,花旗一共輸出二十一條生產線到低度開發中國家,像大陸、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花旗今年下半年的目標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及利比亞,明年則已看中越南。
黃昭夫剖析整廠輸出的奧秘,不止是輸出整套的機器,教別人做鞋;由於這些國家相關工業還沒有辦法配合,膠水、塑膠線都得進口,又幾乎完全沒有接觸國際的經驗。所以花旗一口氣就跟這些合作廠簽五年合約,包辦他們的原料採購,以及接訂單的工作。轉手又產生五%以上的利潤。
當初把低層級的運動鞋、膠鞋技術轉移出去,不但同業譏為「教會別人打自己」,公司大股東也不贊成。
如今,花旗已停掉低級產品生產線,只專心製造自己品牌的高級鞋,每雙鞋的單價,從三塊半美金躍升至五十塊美金。
「現在,當初笑我的人都跟我學。」黃昭夫禁不住得意。
不正是我們要的?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黎昌意也透露,以製造電子計算機為主的英業達公司,已經決定帶著十幾家衛星工廠,一起到東南亞投資設廠,以台灣做為總部及研發中心。
將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轉到合乎比較利益的國家;將台灣升級為設計、研發中心,可能是帶動台灣另一波經濟升級的伏筆。
在這股海外投資熱潮中,有一派人提出擔心產業「空洞化」的論調。
但另一派的台大經濟系教授薛琦認為,這種看法,是「搞不清楚手段和目的」;以技術、服務這類附加價值高的產業為主幹,「不正是我們要的嗎?」
關鍵可能正如同交通銀行的謝森中所說:「只要picking up的能力夠強,又何必擔心giving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