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週報》史上最貴COP30氣候峰會?窮國住不起貝倫,聯合國提高補助仍杯水車薪

黃泓瑜
user

黃泓瑜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25-09-26

瀏覽數 50+

COP30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然而當地因飯店稀缺,使得住宿費用高昂。取自COP30官網
COP30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然而當地因飯店稀缺,使得住宿費用高昂。取自COP30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史上最貴COP30氣候峰會?窮國住不起貝倫,聯合國提高補助仍杯水車薪
▋樺加沙釀花蓮堰塞湖潰決14死,專家批政府延誤未建引水道
▋太平洋氣候危機直逼台灣,峰會揭露大國矛盾!五大重點一次看

史上最貴COP30氣候峰會?窮國住不起貝倫,聯合國提高補助仍杯水車薪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再過一個多月就要在巴西貝倫(Belém)登場。然而,超過半數的國家至今還沒搞定住宿問題,原因是當地住宿嚴重不足,飯店、民宿也趁機漲價,使會議期間當地飯店收費高達平時的15倍。

為了緩解亂象,巴西已為財政較窘迫的國家提供一定數量房間。而聯合國氣候事務主管史提爾(Simon Stiell)表示,聯合國已提高發展中國家外交官出席COP30的補助,把每日生活津貼從144美元(約合新台幣4354元)提高至197美元(約合新台幣5957元)。

這筆津貼通常用在支付144個符合資格的發展中國家每國兩名代表的住宿和餐飲費用,而小島國家、經濟最不發達國家則可額外多一名代表得到補助。

巴西政府坦言,這筆金額仍不夠,因為它仍低於巴西其他城市標準,而且無法完全涵蓋當地費用。然而,《氣候之家新聞》(Climate Home News)指出,目前聯合國專門捐款資助機制資金不足,無法保證以更高津貼發給更多數量受助者。

樺加沙釀花蓮堰塞湖潰決14死,專家批政府延誤未建引水道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發生溢流,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取自臉書@徐榛蔚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發生溢流,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取自臉書@徐榛蔚

超級颱風「樺加沙」23日上午雖解除陸上警報,但外圍環流仍對國內造成影響。颱風已往中國沿岸及香港方向移動,依舊維持強烈等級。中央氣象署預報科科長林伯東指出,受太平洋高壓及南方氣流交會影響,南部大氣相當不穩定,短時間豪雨仍可能出現。

氣象觀測也顯示,樺加沙在最靠近台灣時威力達到巔峰。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曾指出,當時強度甚至符合「超級颱風」標準。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補充,這個颱風的發展過程與2018年「山竹」相似,快速增強的原因包括海水溫度偏高、風切作用微弱,加上大氣條件適合,使得颱風結構穩固而強勁。

然而,樺加沙雖未進入台灣陸地,但強降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23日因雨量過大出現溢流,洪水挾帶大量土石衝入下游,導致多人傷亡。根據中央與地方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24日,已有14人喪生、逾百人一度失聯。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等地受災嚴重,共有3285人緊急撤離,收容安置人數逾400人。

基礎設施損毀狀況同樣驚人。馬太鞍溪橋遭洪流沖斷,台9線交通中斷,光復國中與地方產業中心也泡在水裡。許多居民回憶當時景象,直呼宛如「八八水災」小林村慘劇的翻版。

對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事件,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規模相當龐大,高度約200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滿水位時可蓄水近9100萬噸,相當於南化水庫的容量。他強調,與人工水庫不同,天然堰塞湖缺乏穩固設計,壩體鬆動脆弱,一旦溢流,水流會攜帶大量土石與泥沙,對下游破壞力極大。

李錫堤表示,921地震後雲林古坑也曾出現堰塞湖,當時政府立刻動工開設引水道,減少潰決危險;相比之下,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卻被擱置至今。他呼籲,這次災後重建不只要修復受損,更必須全面檢討防災策略,避免歷史悲劇再次發生。

太平洋氣候危機直逼台灣,峰會揭露大國矛盾!五大重點一次看

9月中旬,太平洋島國論壇在霍尼亞拉展開,是太平洋島嶼國家重要的氣候會議。取自Pacific Islands Forum官網

9月中旬,太平洋島國論壇在霍尼亞拉展開,是太平洋島嶼國家重要的氣候會議。取自Pacific Islands Forum官網

【免費報名】與郝哥來場高空導讀會,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9月中旬,太平洋島國齊聚一堂,參加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區域會議,澳洲、紐西蘭與16個太平洋國家、地區代表均前往索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與會。由於當中不少國家都與台灣維持邦交,也是台灣的重要發展伙伴,而這些國家同樣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使得以「氣候大國」自居的中國,在當地角色充滿爭議。以下是本次太平洋島國論壇的五大重點:

一、中國在此區域的角色仍備受爭論

主辦國索羅門群島是中國在此區域最重要的安全盟友,2022年更與中國簽署安全協定,總理馬內列(Jeremiah Manele)禁止所有外部伙伴參與今年峰會,引起外界揣測是為了把台灣排除在外。友台的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表示,這場峰會「絕對受到外部干預。」

然而,《衛報》指出,在官方公報所描述的「激烈交流」後,各國領袖們仍同意確保像台灣這樣的伙伴,未來能繼續出席峰會。

二、氣候危機資金獲通過,但澳洲承諾受質疑

本次峰會中,領袖們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太平洋韌性基金條約》(Pacific Resilience Facility Treaty),成立第一個由太平洋國家主導的氣候基金,確保該區域能應對自然災害、氣候變遷影響。

然而,即便澳洲已向該基金捐助1億澳元,但許多國家仍質疑其排放紀錄、對煤炭與天然氣的依賴。峰會期間,萬那杜氣候部長雷根瓦努(Ralph Regenvanu)表示,澳洲計劃擴建備受爭議的「西北大陸棚天然氣計畫」(North West Shelf Gas Project),可能違反國際法院的重要裁決,但澳洲總理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強調,澳洲將會考量自身與區域利益行事。

三、坎培拉確定競標COP31主辦權

儘管太平洋島國領袖持續提出質疑,澳洲仍確認對競標2026年聯合國第31屆氣候峰會(COP31)聯合主辦權的支持。帛琉總統惠恕仁表示,各國領袖不希望錯過這個重要的國際機會,並稱這是一項澳洲與太平洋島國的聯合競標。在COP30登場前,太平洋島國也會和澳洲總理艾巴尼斯合作,讓這場年度氣候盛事能在南澳阿德雷德(Adelaide)舉行。

四、太平洋成為「和平之海」

《藍色太平洋和平之海宣言》(Blue Pacific Ocean of Peace Declaration)也在本次峰會通過。這項倡議是希望在地緣政治緊張之際,促進區域和平與安全。提出此宣言的斐濟總理拉布卡(Sitiveni Rabuka)認為,太平洋地區曾是兩次世界大戰戰場,也是最危險武器的試驗場,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影響,而這項宣言「將證明我們區域是免於軍事化的。」

五、澳洲氣候韌性協議落空,但協商仍持續

本次峰會前夕,澳洲總理艾巴尼斯前往萬那杜,希望能和該國簽訂《納卡瑪爾協議》(Nakamal Agreement),主要是促使澳洲在十年內投入5億澳元在氣候變遷韌性、安全服務和經濟發展上,但該協議將限制萬那杜向中國等其他國家尋求基礎設施資金的能力。

目前澳洲轉而和斐濟協商,但《衛報》分析,在中國崛起之際,澳洲未能達成這項期待已久的協議,凸顯傳統西方伙伴在太平洋地區維持影響力所面臨的兩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