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獨家專訪/經長郭智輝:美國製造不會搶走台灣工作!遇川普最想說「這句話」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5-06-30

瀏覽數 5,300+

經濟部長郭智輝。張智傑攝
經濟部長郭智輝。張智傑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7月號雜誌 養大你的退休金

面對美國製造業回流,台灣企業跨海布局晶圓廠與AI伺服器產線,參與全球產業鏈重組。政府也協助台廠落地,克服成本挑戰。《遠見》專訪經濟部部長郭智輝,解析未來變局。

有時候,時代的變化悄無聲息,許久後方才明白,那是鐫刻在歷史上的轉折點。

當「美國製造業回流」成為美國總統川普強人的政策核心後,新一波台灣企業的身影,也隨之出現在美國廣袤內陸上。

協助台商落地「美國製造」

今年3月,已經投資美國650億的台積電,再度加碼鳳凰城的投資金額1000億美元。環球晶圓的德州新廠5月剛落成;鴻海從去年底起陸續加碼美國投資,3月於休士頓購地;緯穎今年也在德州設廠。和碩前進美國的大動作,也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更加明朗;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等亦積極接軌。

2025年5月11至14日,美國商務部官方招商平台舉辦第11屆「SelectUSA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吸引世界各國政府代表與企業高層共聚華府,尋找投資美國商機。今年,台灣共計138家廠商、183人參與,規模居各國代表團之冠。

為因應台美之間的人流、商流日益緊密,長榮航空正緊鑼密鼓籌備直飛德州達拉斯,星宇航空也將在明年2月開通「台北─鳳凰城」的新航線。

這是一場從小小海島出發,穿越太平洋、落地美洲的長征;不是逃離,而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轉移的方式。

當一座座晶圓廠、化工基地、電動車零組件廠落腳美國,台灣正以「全球科技業隱形巨人」的身分,布局下一個足以影響未來20年國運的前線基地。

「我們預計在德州和鳳凰城設貿易服務中心,」經濟部部長郭智輝接受《遠見》專訪時獨家透露。這些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協助台商快速落地的行政據點,更象徵台灣對「美國製造」的積極參與。

「新的台美租稅協定法案,美國眾議院已經過了,參議院也希望能過,」郭智輝指出,台美之間避免雙重課稅對廠商非常重要,特別是中小企業,如今的協商進度「可以期待」。

其實,整個政府的財經部會早在積極協助台商東進布局。5月,郭智輝先帶台灣團飛往華盛頓參加「SelectUSA」,接著出席環球晶圓於德州謝爾曼市的新廠落成典禮。飛了快三萬公里,郭智輝最大感想是「台美科技業完全互補」。

他補充,美國人重視獨立自主研究,擅長發明創新;反之,台灣人在產品的製造及改善很厲害。如果非得用一個字來形容台美的製造合作,他會選「鏈」這個字,亦即台美「連」結的結果,將會產生「金」(商業利益)。

如果非得用一個字來形容台美的製造合作,郭智輝會選「鏈」這個字,亦即台美「連」結的結果,將會產生「金」(商業利益)。張智傑攝

如果非得用一個字來形容台美的製造合作,郭智輝會選「鏈」這個字,亦即台美「連」結的結果,將會產生「金」(商業利益)。張智傑攝

美推製造回流,台廠挑戰大

《遠見》問郭智輝,假使有機會「巧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想對他說什麼?郭智輝表示,他最想對他說:「嗨,我們是partner(伙伴),我們沒有偷走你的晶片技術,我們當初有付費。」(編按:郭智輝所提「付費」意指我國在半導體發展初期,曾派工研院精英部隊至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取得付費技術授權。)

郭智輝解讀,美國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要的其實並不是傳統製造業,而是試圖重現川普年輕時代,大約是1980年代,那個美國產業最強盛時期的情景。

在川普記憶中,當時美國擁有全球領先的汽車業、電子工業與半導體科技,甚至造船業也極具競爭力,這些構成美國的工業實力。然而,自1990年代之後,美國經濟快速轉型,製造業大量外移,取而代之的,是資訊服務業的崛起,其中又以軟體產業為主。

「僅在去年,台灣就支付給美國相當於新台幣1700億元(購買軟體服務),未來當AI被大量使用,可能要付更多,」郭智輝說。

這樣的產業結構轉變,令美國從台灣獲取龐大收益,但這部分隸屬於無形服務的跨國交易,未被納入川普對等關稅的計算中。

美國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其實也愈來愈高,出口美國比例甚至在2025年5月超越中國大陸市場、增加為30%,出口大陸減成27.2%。數據顯示台灣的出口結構,已經發生關鍵性逆轉。

其中,電子資通訊產品為台灣出口的最大宗,占比高達七成。令人驚訝的是,這七成中,AI伺服器竟又大約占了七成。這龐大比重產品的核心市場,正是美國。

亦即美國正在成為台灣高階製造力的最主要出口終點,也難怪鴻海、廣達、緯創等電子六哥聞風而動,接連跨海赴美布局,把AI伺服器的產線搬到市場門口,誰能就近生產、更貼身服務客戶,誰就更能搶得AI浪潮的訂單。

對台廠而言,這場製造業的轉移,挑戰很大,因為美國製造的成本高於MIT(台灣製造)和MIC(中國製造),可能遠超過對等關稅的稅率。如果沒有對等關稅,其實,美國可能不是一個適合製造業的環境。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包括從無到有蓋一座工廠,可能花費四、五年,這段期間完全沒有收入;而向美國的銀行借錢,小型企業的短期貸款平均利率,最近已經站上9%之高,工會文化也是台灣廠商不熟悉的。

台廠赴美,政府「以大帶小」

另外,高通膨令生活費爆增,台幹到美國的基本支出也水漲船高,房租、交通、醫療樣樣驚人,連喝一杯珍珠奶茶都要花上兩倍價錢,美國夢做到後來豈非盡是失落?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部的態度就很重要,」郭智輝強調,首先,有意願到美國發展的台廠,政府希望協助它們順利落地,快速蓋好工廠。

他特別主張「以大帶小」的策略,將供應鏈分階段落地美國,逐步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在地製造體系。

以台積電鳳凰城廠為例,雖然赴美投資金額高達1650億美元,但初期實際產能僅為每月2萬片晶圓,對於動輒以10萬片起跳的供應鏈廠商而言,產量仍顯不足,難以支撐整條在地生產線的運作。

為解決「產能規模不足」導致的投資猶豫,政府會建議供應鏈一開始先從倉儲(Warehouse)部署起,將台灣製造的半成品運至美國後,再進行清洗、包裝及交付。「我們會幫助它們(廠商)循序漸進融入當地,」他說。

不過,半導體供應鏈的特殊性,卻也增加操作的複雜度。因為這個產業對「潔淨度」的要求極高,許多產品無塵等級規定極嚴,即便在台灣完成製造,海運過程中仍將受到汙染。因此,在美國當地最需要先落地的,反倒是「清洗廠」(cleaning factory),專門處理從台灣送來的關鍵零組件,以符合最終交付標準。

另一方面,美國也面臨關鍵化學品供應不足的問題。

儘管半導體最早源自美國,但如今在先進製程例如4奈米、甚至3奈米,還有EUV(極紫外光曝光機)所需的精密化學材料上,美國本土尚未建立起完整供應能力,許多製程仍停留在較成熟的DUV階段,這使得台積電必須仰賴李長榮化工、長春石化等「從台灣運來」高純度的化學品。

這樣的運輸成本無疑墊高許多,因此,也促使美方希望供應鏈廠商,如李長榮化工、長春石化等能在地設廠。然而,它們同樣面臨「量不夠」的掙扎:如果只有台積電一座廠,產量不夠撐起經濟規模,貿然設立新廠的風險太高。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改變。台積電在美國已宣布,未來在鳳凰城將擴增到六個廠,如此產能規模,足以帶出穩定的供應需求。

「台廠還可以賣給其他晶圓廠,」郭智輝補充說,美國本土還有英特爾(Intel)、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德州儀器(TI)等潛在客戶。

其次,由於美國的製造成本高於台灣甚多,有人甚至說多出數倍。一個關鍵問題是: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那麼高,產品真的賣得動嗎?郭智輝給出的答案是,唯有高毛利或獨占性的產品,方能承擔這樣的成本結構。

若賣的是一般性、低附加價值的產品,美國製造自然缺乏價格優勢,可如果銷售的是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或是具備市場獨占性的產品,例如眼下相當熱門的AI伺服器或先進製程晶片,便能有效吸收高成本。

全球產業鏈重塑,台灣搶先機

亞利桑那州建築貿易協會會長 (Aaron Butler)日前投書《鳳凰城商業報》,指亞利桑那州的工人,先前有為英特爾晶圓廠裝機的數十年經驗,並批評台積電在建廠時,未聘用足夠美國勞工等事。

對此,郭智輝觀察,英特爾美國工人擁有的建廠經驗,是12奈米與14奈米,與台積電的2奈米、3奈米無塵室有著天壤之差,「大肉包和小籠包一樣都是18摺,型態卻差很多。」而且,台積電只找了一小群專業人員短期派任,並非在美國設廠還找一大堆台灣本地人去美國製造。

郭智輝的5月美國行,對德州印象深刻。「德州是我覺得還不錯的一個地方,亞洲臉孔也多,」首府奧斯汀和達拉斯、休士頓三個大城市一路走下來,竟給他「奧斯汀像台中,達拉斯像台北,休士頓像高雄」般似曾相識的感覺。況且,德州大學在三處皆有分校,加上德州農工大學等,休士頓更盤踞著國際知名的太空基地,「人才沒有問題。」

德州州長艾伯特(Greg Abbott)還向郭智輝預告,當大家還以為美國的資本市場中心,永遠屬於東岸的紐交所和那斯達克時,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決策正在醞釀:美國下一個證券交易所,不在舊金山,也不在芝加哥,而是選擇了德州,可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證券交易體系之一。

至於美國製造會不會搶走台灣年輕人的飯碗?「不會,因為台美是高度互補,美國人重視創新發明,台灣人精通發展與製造,」郭智輝說。

儘管台廠加快美國設廠的腳步,但在人才與跨文化管理上,還有很多路要走。從許久之後,再來檢視這些歷史上的轉折點,或許會慶幸,這一次的全球產業鏈再定位,台灣業者不是旁觀者,而是比賽槍響一馬當先。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