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業正掀起一股「反內捲」浪潮,比亞迪、吉利、長安等車企高層紛紛跳出來表態拒絕內捲式惡性競爭,政府、行業協會也表態贊同。其實大陸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已是人人皆知,但為何這次「反內捲」聲勢如此浩大?「反內捲」究竟是在「反」什麼?
光是2025年1~4月,中國大陸汽車的產銷量便雙雙突破1000萬輛,而在過去的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銷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萬輛。弔詭的是,雖然汽車產銷量創新高,但車廠卻沒賺多少錢。根據大陸媒體《中國新聞社》報導,受到車企流血殺價的影響,部分經銷商卻是「愈賣愈虧」,相關企業的獲利能力持續惡化。
中國貿促會汽車分會會長王俠在剛結束的2025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無底線的價格戰和盲目的技術競賽,已經擠壓行業利潤至4%以下的極低水準,引發產業界熱烈關注。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便顯示,2025年第一季,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3.9%,相當於「收到100萬才賺3萬9」。
其實,大陸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已持續兩、三年,並非新鮮事,只是最近再次出現了較為激烈的汽車降價潮。5月23日,比亞迪率先將旗下22款車型降價最高34%,緊接著,吉利、奇瑞、上汽通用等近十家車企迅速跟進。在大咖汽車公司的帶動下,光是一整個5月,大陸就有上百款車型大幅降價。
車企們的瘋狂降價引起行業及監管部門的關注。在降價潮僅僅一週之後,有行業協會發布倡議,希望各大車企在依法降價處理商品以外,不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也不要進行誘導消費者的虛假宣傳。關鍵點在於,隨後主管產業發展的中國工信部表態「贊同並支持」,並直指企業之間「無序」的價格戰,是「內捲式」競爭的典型表現。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降價擠壓供應鏈伙伴「用愛發電」
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正常的價格戰該打就打,我們從來不限制價格戰,只要別太過分就行。現在的『反內捲』,指的是無限度的價格競爭。」
在剛結束的2025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反內捲」可謂是最熱話題。長安汽車等車企高層紛紛跳出來表態拒絕內捲式惡性競爭,不打價格戰,要用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在市場上一較高下。
反內捲「運動」如火如荼,因為低利潤已經影響到大陸汽車產業的整個產銷鏈。
汽車行業諮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總經理張豫說明,車企品牌有可能因此會向下游的經銷商施壓:「本來平時每個月只賣200輛,車廠非要經銷商提高到300輛,導致經銷商壓力非常大。」
同時,車企品牌也可能會對上游的零組件供應商壓價,並降低結款速度。「原來外資大廠都是兩個月左右(付款),現在有的廠家可能會拖上十個月,甚至更長。」對於利潤本就不高的汽車零組件供應商而言,應收帳款被長時間積壓,容易引發流動性問題。
比亞迪董秘李黔近日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表示,在汽車行業內,帳期超過200天的企業確實不少。
反內捲的正確姿勢:技術突圍
正如官方所統計,汽車業的利潤率僅為3.9%,也曾爆發新能源汽車品牌、哪吒汽車CEO被員工圍堵討要薪水的風波。
張豫總結認為,現在大陸汽車行業的「反內捲」不僅僅是價格戰的問題,而是涉及了整個產業鏈,「如果整個產業鏈大家都不盈利的話,其實是不健康的。」
中國汽車教父、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在2025年中國兩會上反內捲,疾呼:「價格戰必死」。
為了引導汽車產業回歸有序,大陸工信部近日表示,將加大汽車行業「內捲式」競爭整治力度,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大陸商務部也表示,將加強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另據彭博社消息,大陸三大監管部門於6月初召集了超過10家主要車企開會,要求杜絕不合理降價。
看來,這一波反內捲浪潮,從政府、行業協會,到各大車企,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識,接下來就是具體行動了。這場變革不僅是對短期惡性競爭的制衡,更被視為行業從「價格血拚」向「技術深耕」升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