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災難下的日本糧荒!超級地震傳言與米價飆漲真相
稻米在日本文化、傳統與政治中具有核心地位,即便其消費量隨著年代遞嬗而減少,但它仍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但去年夏天以來,米價飆升,供應量卻遲遲趕不上需求。政府緊急啟動稻米儲備,但不少消費者仍高喊「買不到米」,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失言,「我從來都不用買米,因為支持者會送給我」引起公憤,於是在日前狼狽請辭下台。
自去年夏天起,稻米開始從日本超市貨架上消失,加上7月5日日本可能發生「超級大地震」傳聞沸沸揚揚,都使日本米價格三級跳。最頂級的越光米,目前每5公斤售價接近5000日圓(約合新台幣1049元)。根據農林水產省數據,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和其他商業批發商的稻米庫存,比去年少了40萬噸,預估到今年6月會創下歷史新低,只剩153萬噸。
專家分析,去年開始的日本米搶購潮,只是加劇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俄烏戰爭導致小麥價格上漲,麵包、麵條價格同步飆升,使更多人轉向食用稻米,卻也彰顯日本稻米供應不足的問題。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夏季氣溫創下史上新高,又碰到病蟲害,使稻米收成欠佳。
美聯社指出,日本的稻米供應鏈極為複雜,多數農民仍透過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銷售稻米。但JA幹部金森正幸表示,如今愈來愈多稻米透過其他企業與網路平台銷售,導致難以追蹤其實際供應與價格。
面對危機,農林水產省因為延遲釋出為災害所儲備的緊急米糧,並誤判供需平衡遭到批評。到目前為止,只有約10%的緊急米量進入市場,引發各界質疑。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Canon Institute for Global Studies)研究主任山下和人表示,政府至今對此問題調查有限,並因擔心米價下跌而抗拒釋出儲備。
除了揮之不去的「超級大地震」傳言、極端氣候影響外,日本稻米產業的另一項挑戰,則是人口老化。截至2024年,農民平均年齡已達69歲,農業人口也在過去20年減少一半,只剩110萬人。該如何在人口結構持續老化的未來,保持稻米供應穩定,是日本政府此刻必須擬定的策略。
核三重啟公投過關、8月投票!興達電廠「偷跑」疑雲怎解?
攸關台灣能源政策走向的「第三核能發電廠重啟」公投案,經中央選舉委員會審議通過,確定成案,投票日訂於今年的8月23日。本次公投題目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強調,此案審查完全依照《公民投票法》及中選會組織法相關規定,委員會議通過後依法公告辦理。針對外界關切罷免案是否受影響,中選會則明確表示,罷免與公投程序各自獨立,皆依相關法律辦理,互不干擾。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對此積極表態,已指示黨部全力投入公投的溝通與宣傳工作。他更計畫結合企業界、產業界、科技業及反空汙團體,共同推動「能源韌性穩定供電平台」,期盼匯集各方意見,促使政府正視當前的供電挑戰。黃國昌並引述近期民調指出,多數民意已轉向支持重啟核電,並批評執政黨以發展火力發電來回應空汙疑慮,呼籲政府傾聽民意,推動多元能源發展。
然而,屏東縣長周春米則表達強烈反對。她認為,核三廠的除役是長期的規劃成果,此時倉促推動重啟公投,缺乏應有的程序正義與在地共識,呼籲中央尊重屏東居民的意見,不應讓能源政策走回頭路。周春米強調,屏東人有超過40年的核三廠相處經驗,更了解潛在的安全風險,任何決策都應經過充分討論。
大選倒數!韓國總統候選人為核能吵翻天
韓國總統大選將在6月3日舉行。日前兩位主要政黨候選人參加電視辯論,核能議題成為討論焦點,針對安全性、效率、長期策略展開激辯。
目前在野的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反對擴大核能使用,強調對其安全性、成本效益的擔慮。他強調,不可能一夜之間完全淘汰核能,但擴建核電廠的時代應告一段落。
他呼籲轉向再生能源,並推動大規模投資太陽能、風力基礎設施,特別是人口持續減少的農村地區。「我們必須緊急行動,強化再生能源基礎,不只是為了環境,也是讓我們的經濟能符合全球RE100標準,」他強調,核能表面看起來便宜,但若發生事故,就成為「最昂貴的選項之一」。
因此,李在明主張,即便核能目前占韓國總發電量的32%,但國家不應再興建新核電廠,反倒是應該提高再生能源比重,並運用「能源儲存系統」(ESS)與抽蓄水力發電,應對未來能源需求。
與此相對,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承諾,把韓國核能占比翻倍至整體能源組合的60%。「我們應該停止『為自己的優勢道歉』!」他強調,核能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韓國核能技術名列世界前茅,有機會領導全球出口。
因此,金文洙主張重啟停機核電廠,以迅速提高核能比重,無需等待新電廠所需的長時間。對於依靠再生能源實現RE100的可能性,他嗤之以鼻表示,「這是不可能會實現的!」
民調顯示,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雖一路領先,但近期領先優勢明顯下滑,與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差距只剩不到十個百分點。到底誰能主導未來韓國的能源政策,6月3日大選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