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喘不過氣別忍耐!48歲女「先天心臟問題」險猝死,醫:年輕時無症狀

中央社
user

中央社

2025-05-17

瀏覽數 9,600+

取自freepik by shayne_ch13
取自freepik by shayne_ch13
00:00
00:00

48歲婦人近期胸悶、喘不過氣,好幾次險昏倒,竟是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隨時可能猝死。醫生提醒,若不到70歲就有此症狀,多是先天因素,有胸悶、喘不過氣、近似昏厥者快就醫。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由三片瓣葉構成,心臟收縮時開啟,放鬆時閉合,防止血液回流。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表示,若瓣膜退化因肥厚、鈣化無法正常開合,因此影響全身血流,即為「主動脈瓣狹窄」。

楊凱文指出,一般而言,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多見於70歲以上病人,若尚未50歲就發生嚴重鈣化與狹窄者,多是先天性雙瓣的主動脈瓣者,通常在年輕時無明顯症狀,隨年齡增長,約在40至50歲間可能出現嚴重的瓣膜疾病或主動脈瘤。國外統計顯示,約有40%到60%的雙瓣主動脈瓣患者會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擴大情形。

他舉例如48歲陳姓婦人六個月前就出現活動時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甚至數度因接近昏倒被送醫,卻一直未將不適放在心上。直到今年3月,個案因不適至鄰近醫院檢查心臟超音波,才發現罹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隨時可能猝死。

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如何治療? 

經心導管與電腦斷層進行術前評估,楊凱文表示,這名個案不僅主動脈瓣膜鈣化嚴重,主動脈也已有近5公分的動脈瘤,未來可能有破裂風險,此外,她的主動脈瓣更是天生只有2片(正常為3片)。與病患討論後,採用微創僅6公分的開胸方式,更換人工主動脈瓣膜與人工血管,減少出血疼痛,術後1天,個案即轉入普通病房,加速術後復原。

楊凱文提醒,目前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唯一治療方式就是開刀置換主動脈瓣,無法僅靠藥物控制,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或有活動性胸悶、喘不過氣、近似昏厥經驗者,應及早至心臟科接受評估,以免延誤治療,錯失最佳黃金手術時機。

本文轉載自2025.05.12「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