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經濟學人》示警!中國三面逼台:圍島軍演、經濟隔離、認知作戰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2025-05-03

瀏覽數 4,500+

《經濟學人》最新封面故事直指,中國正逐步升高對台壓力。取自臉書@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最新封面故事直指,中國正逐步升高對台壓力。取自臉書@The Economist
00:00
00:00

《經濟學人》最新封面故事直指,中國正逐步升高對台壓力,透過軍事演習、經濟隔離與心理戰術,加劇台灣地緣風險與島內對立,試圖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達成統一目標。《遠見》整理報導重點,解析《經濟學人》對當前台海局勢的三重警訊。

《經濟學人》5月最新封面報導指出,隨著中國正逐步升高對台灣的壓力,意圖以三大策略,圍島軍演、經濟隔離,以及心理戰,在不開一槍的情況下達成統一目標。

這三大策略乍看並無新意,但可見方方面面都正加重力道。尤其,當前全台大罷免潮正如火如荼進行,這與北京「認知作戰」及地緣政治下升溫的島內對立,緊密相關。尤其,當前美國在全球多地的戰略資源分散,北京或許將判斷,現在是測試美國對台承諾的最佳時機。

軍演:「深灰地帶戰術」的圍台封鎖

《經濟學人》指出,一旦地緣政治波動,當前台海的平衡更可能遭受衝擊。中國持續擴大的軍演行動,在過往「灰色地帶」戰略上加大力道,如蟒蛇的死亡纏繞般地逐步加壓,也被稱為是「深灰地帶」(dark grey zone)。目的是讓台灣在地緣政治高壓環境下犯錯,為封鎖台海的尋找藉口。

例如,2024年開始,共機於台海周遭的軍演,已從「繞島秀肌肉」轉向封鎖模擬。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出動153架次軍機和26艘艦艇,模擬對台灣的全面封鎖。

美國國防政策團體「詹姆士敦基金會」援引台灣國防部數據,2024年,中國軍機突破台灣海峽中線次數達3070架次,較2021年的953次,以及2022年,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旋風訪台的1732次大幅增加。

《詹氏防務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也指出,若以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來計算,2024年共機擾台數據達3615架次。2025年前兩個月,共機又有739架次飛入

防空封鎖外,北京也正演練兩棲入侵,包括2025年4月「海峽雷霆-2025A」演習中測試的「駁船橋梁」,即將大型駁船以三艘一組的模式,創造巨型登陸橋,在台灣沿岸創造可能的登陸點。共軍宣稱,這場演習內容包括轟炸港口和能源設施。此外,中國商船也被指控多次破壞台灣的海底通訊電纜。

不過,《經濟學人》也指出,川普對台的態度,或許沒有想像中的悲觀。2025年4月,五角大廈洩漏的戰略文件指出,防止「中國單方面併吞台灣的既成事實」(a Chinese fait accompli seizure of Taiwan),是美國最重要的軍事任務之一,此外,川普的內閣成員中,許多人對台灣問題持強硬態度,並將關稅戰視為遏止中國的手段。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志影像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貿易:西方難以承受的台海「隔離」風險

台灣作為全前高階晶片的製造重鎮,在當前地緣政治緊繃、供應鏈混亂下,「護國神山」的地位更加明顯。尤其,2024年第三季,台積電在純晶圓代工市場的市占率達64%。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經濟學人》提出另一個看法,儘管全球高階晶片近九成都來自台積電,為台灣創造如「矽盾」保障,但也可能正因為晶片不可或缺,各國可能為求經濟自保,不得不屈服於北京要求。

北京若阻礙台海貿易,可分成「全面封鎖」及較溫和的「隔離」,例如,透過聲明主權,主張檢查航向台灣的船隻,或是限制特定商品通過,還可根據國際反應與談判調整。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於2022 年估計,北京若採取全面封鎖,恐導致全球經濟直接蒸發兩兆美元!美國智庫貝克研究所(Baker Institute)學者指出,北京甚至可能向歐美施壓,迫使將台積電出售給中國企業或政府機構,以換取隔離解除。

尤其,台積電對北美公司的淨銷售額占整體的77%,中國公司僅占7%。這也可以理解,為何川普上任後不斷想擴大台積電在美生產,以分散風險。

當然,中國若想出動海上警衛隊,對台海採取隔離限制,也將遭受一定程度的反噬。《經濟學人》指出,這將衝擊每年一兆美元的中國進出口貿易,如無法從澳洲獲得鐵礦石等關鍵進口原料,更可能因激怒市場,導致外資拋售中國資產等報復行為。不過,北京自然可預做準備,儘量降低風險與經濟損害,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承受衝擊。

全球高階晶片近九成都來自台積電,為台灣創造如「矽盾」保障。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全球高階晶片近九成都來自台積電,為台灣創造如「矽盾」保障。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心理戰:營造國際孤立感,再加劇島內對立

除軍事與經濟手段外,中國亦擴大「認知作戰」力道,透過假訊息與外交孤立,營造抵抗徒勞,且「國際不會救台」的氛圍。

《經濟學人》統計,過去四年來,全台因間諜相關活動遭起訴案件暴增三倍。2025年3月,賴清德宣布整頓間諜問題以來,至少五名民進黨官員因涉嫌間諜活動而遭到調查

川普2.0以來,台灣民眾對美國援台態度,也相對不樂觀。布魯金斯學會於2025年2月至4月調查顯示,台灣受訪者對美國持正面或非常正面看法的比例,較去年下降兩成。民調指出,僅37.5%台灣受訪者認為,美國「很可能」或「非常可能」介入台海衝突,較 2024 年7月下滑7個百分點;若考量只有 23.1% 受訪者覺得美國是「可靠」盟友,這股「被拋棄感」恐影響動員國防資源,以及全民戰備的成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也指出,超過八成台灣人希望維持現狀,但僅20%認為可長久保持,約三成受訪者持悲觀態度,預計台灣最終將「被中國統一」,較2020年增加八個百分點。

亡國感之下,台灣島內政治也更加對立。2025年2月崛起的全台「大罷免」行動,由偏綠陣營的公民團體發起,指責泛藍在野黨立委以人數優勢,通過一系列引起爭議的法案,包括政府預算案、「國會改革」法案、《憲法訴訟案》修法等,進一步凸顯兩大政黨之前的對立與歧異愈發嚴重。根據罷免團體統計,截至5月2日,已有17個國民黨籍立委罷免案已通過二階連署書門檻。(延伸閱讀: 大罷免潮進第三階段,17位藍委告急!藍營如何全面回擊?

面對中國逐步升溫的三面進逼,外加各國保護主義當道、動盪不安的國際情勢,社會愈趨分化的台灣正面臨內憂外患。當軍演轉向封鎖模擬、貿易隔離恐衝擊全球供應鏈,甚至連台灣社會內部的分裂都成為戰略一環,這場「不開火的戰爭」在一片混亂與喧囂中,正悄然上演。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